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两校联考语文试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788058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两校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两校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两校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两校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两校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两校联考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两校联考语文试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2012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两校联考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束缚/讣告 谄谀/陷阱 曲调/曲意逢迎 B瞋目/瞠目 绮丽/涟漪 差错/参差不齐C炽烈/整饬 通缉/修葺 奢靡/风靡一时D阡陌/悭吝 付讫/迄今 附和/曲高和寡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青岛一名骑马上班的男青年被民警拦住。 “马路马路,为什么不能骑马上路?”男青年被拦住后有些愤愤不平。然后,他悠然自得地坐在马背上,一手扯着缰绳,另一只手不停地拨打着电话,对身旁呼啸而过的重型卡车视而不见。当时围观的市民对男青年的做法不赞一词,

2、纷纷指责他骑马上下班是“搞噱头” 、 “哗众取宠” 、 “威胁交通安全” 。可事后网络上一些人则认为男青年的行为很酷,也是城市中一道风景线。A愤愤不平 B视而不见 C不赞一词 D哗众取宠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的河道蕴藏丰富的沙金,使其成为一块“唐僧肉” ,淘金者来这里非法采金,严重破坏了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B剧组全体人马经过八十多天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电视剧与观众见面了。C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是由个人身体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方法去探索。D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今年春运期间

3、铁路票价不上浮,公路票价可以在政府指导价规定幅度内适当浮动。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少年听雨,青年听雨,也在异乡,那是在祖国的北方。 。 。 。 。 。柔风细雨,不是北方的个性,只有领略过北方豪雨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北方的魅力。忽晴忽雨,豪爽淋漓,一如北方汉子草原牧民的脾性,一如在黄土高坡上高唱信天游的陕北人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真个是豪气冲天骑在自行车上,大雨淋了个透,阳光很快就晒干了在风沙弥漫的北方,绝没有细雨如丝,要下就是瓢泼大雨那雨从天而下,冲刷一切,荡涤一切,忽而又雨过天晴,阳光灼灼在北方,永远不用带伞A B C D二、古诗文阅读(35

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 龚自珍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 ,则遇之矣。 ”余悲其言。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 ” 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

5、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 “风号雨啸、鼯狖悲、鬼神泣”者? 嘉

6、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且长寿者几人欤?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 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 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记 。(文章有删节)注释:零甃(zhu)断甓 (p):残墙碎砖。冶华:美丽繁华 鼯狖(w yu):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

7、求书者 贽:见面礼,礼物B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 爰:变更,更改C引为恨 恨:憎恨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 和:写和诗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A. 曩所信宿之西园 卧而思之 B. 客有请吊蜀冈者 知有极不然者C. 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 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D. 有以经义请质难者 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 (3 分)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 ,则遇之矣。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予之身世

8、,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

9、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9断句和翻译。 (10 分)(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4 分)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2)翻译下面的句子。 (6 分)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 (3 分)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3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 题。(7 分)夜 坐 文天祥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注释】 此诗写于

10、起兵勤王之前。 (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蛩,蟋蟀。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10.(1)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3 分)_ _(2)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 分)_ _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答对一空给 1分。 ) (6 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2)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3)

11、瓦缝参差,;,多于九土之城郭。 (杜牧阿房宫赋 )(4)间关莺语花底滑,。冰泉冷涩弦凝绝,。 (白居易琵琶行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红 苇为什么说年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呢?从年的深远的影响上来说,对于过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说出一大堆感受、感想和故事。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年,之所以称之为“最后” ,是说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这个传说对汉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能与之相匹敌的口头传说,几乎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年的传说又可说成是

12、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却一直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要揭示年的真相,最为直接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年的口头传说,这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说,就其受忽视的程度而言,我把它叫做“最后”的口头传说。 把年的口头传说当成一个文化问题,就会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现实呈现的景象是:一条细弱的藤上却结出了一个巨大的果子。细弱的藤蔓就是年传说,关于其内涵我们知之甚少,相关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巨大的果子是指年传说的直接后果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至今依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盛事,两者真是反差强烈。 透视年传说,首

13、先面对的就是资料、史料特别匮乏的现实。但对于民俗学来说,既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第一位的,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也就是说,民俗学更为看重那些活生生的在民俗生活中起作用的事物。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的,民俗学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这两者的不同,正像“生物学”与“古生物学”的不同一样。这样看来,年传说就完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口头传说”出身而自卑。以文字为中心的史料观,是社会历史逐渐发展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下,口头传说如果不能纳入文字的视野,被文字收编,就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这样看来,年传说真是命悬一线。史学家傅斯年在史料观上却别有见地,他认为“

14、史学即史料学” ,并特别看重包括口头传说在内的所谓直接的史料。顾炎武做学问的一个特点,就是搜求直接的史料以修订史文,阎若璩也是以实在地理来订定古记载。傅斯年对他们的做法都特别推崇,他认为“地方上求材料,刻文上抄材料,档库中出材料,传说中辨材料” ,花费真工夫,搜求真材料,这样才能做得出真学问。 其实,传说有其独特的意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传说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学家泰勒通过对前文明状态中南太平洋岛民历史记忆的研究,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或多或少是要依靠传说来完成的。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的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这正如 李学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所说,不能单纯地把传说看成是神话故事,而否认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的“素质、核心” 。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作为“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年传说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它们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有许多资料、史料就是由口头传说而来的,有价值的口头传说完全有资格变成资料、史料。据认为, 国语的来源即是口说的史料,左传的一部分材料也来源于口头史料,还有战国诸子在其论说中所记的故事也多是如此。司马迁的史记 ,也采纳了相当多的口头传说。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