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阿拉伯语比较研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7820402 上传时间:2018-01-1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阿拉伯语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汉语阿拉伯语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汉语阿拉伯语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汉语阿拉伯语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汉语阿拉伯语比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阿拉伯语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阿拉伯语比较研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阿拉伯语比较研究编者按:此文为北京大学阿语系 2000 级本科生所作,文中有一些阿拉伯文,由于技术原因不能显示,如有所需请来函所取 目录 1摘要/ABSTRACT 2第一部分 语言和文化 3一、语言 3二、文化 3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4第二部分 外来词的概述与发展 5一、外来词的概述 5二、汉语外来词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6(一)上古时期(公元四世纪以前) 6(二)中古时期(公元四世纪东晋时期十二世纪南宋前半期) 7(三)近代(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以前) 8(四)现代(鸦片战争后) 9三、阿拉伯语外来词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11(一)蒙昧时代和伊斯兰教产生初期 12(二)伍麦叶

2、王朝和阿拔斯王朝时期 13(三)蒙古人、土耳其人统治时期 15(四)近代阿拉伯复兴运动后 16第三部分 外来词的吸收方法 18一、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法 18(一)音译法 18(二)意译法 18(三)音义结合法 19(四)字母外来词 20二 阿拉伯语吸收外来词的方法 21(一)音译法 21(二)意译法 23(三)音义结合法 24(四)字母外来词 24第四部分 汉语和汉文化 25(一) 汉字 25(二)词汇 26(三)语义 27(四)语法 29第五部分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29第六部分 汉语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比较 36汉语和阿拉伯语对外来词的借入看中阿文化之异同The Similar

3、ity And Dissimilarity Between Chinese And Arabic Cultures By Comparison Of Borrowings In Chinese and Arabic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 2000 级 南萍 Nan,Ping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 2000 级 成瑶 Cheng,Yao摘要/Abstract摘要: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语,吸收的方法主要有音译法、意译法。汉语和阿拉伯语作为两大独立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特有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外来词的借入是一种语言、文化的包容性、适应性、再生性的最

4、好体现。本文力图通过汉语、阿拉伯语中的外来词来比较两个民族在语言、文化、性格等方面的异同,探究、分析现今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整合。Abstract: Borrowings are words absorbed from other languages by means of transliter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on a regular basis. Chinese and Arabic , languages of two independent culture systems, respectively, the Chinese Culture sys

5、tem and Arabic-Islamic Culture system, absorbed a great deal of borrowings in their development history. The borrowing of words is the best embodiment for accommodation, adaptability and regeneration of a language and its culture .The intention of this article is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y and dissim

6、ilarity between two nations by borrowings, including language, culture, character, in order to explore and analyze duologues and conformity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world.第一部分 语言和文化一、语言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指出:“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没有中断过,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和从希腊、罗马起始的西欧文化体系。” 季先生所提到的这四种文化他们最大的共同点

7、就是有着自己深远的历史,悠久的传统,但世界毕竟是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整个人类文明的过程也正是各民族不断联系不断融合的过程。所以,任何民族的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是要与其它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而这些影响这些融合便会在它的语言中有着清晰的体现,那就是语言中的外来词,也就是在于别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所吸收的别的语言中的词汇。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能通过对汉语和阿拉伯语对外来词借入的不同来分析这两种文化的异同所在。在谈到阿拉伯语言问题的时候,就让我们再一次回忆有关语言和文化的定义,辞海.语言文化学中提到: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他跟思维有密切联系,是思维工具,是人区别于其

8、他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佩尔(Edward Sapire)关于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纯粹人为的,而非本能的,凭借自觉的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概念/ 情绪和欲望的方法。他是一种文化功能,而不是一种生活功能。他们从不同的知识角度出发对语言进行了定义,体现了他们不同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而事实上,语言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我们的研究是从狭义的角度出发,就是指人类用于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也就是说谱写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的符号,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二、文化文化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有丰富的内涵,在英文中对应的词语是culture,而在阿拉伯语中对应的词汇是。在英语中文化的意思包括 ed

9、ucation 教育 和 literacy读写能力,而十九世纪的弗洛伊德更是将文明和文化统一起来理解,看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他所强调的是文化的超自然性。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更加显得纷繁复杂了。按照学术界的统一共识,一般也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类。美国著名的学者萨姆瓦(Larry a. samovar)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时间观念、空间关系概念、宇宙以及物质财富的积淀,是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人和群体的努力获取的,文化是持续的,恒久的和无所不在的,它包括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习惯性行为。而中国的罗常培先生在语言和文化

10、一书中,引用了人类学家戴乐尔的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包括治事、信仰、艺术和道德习惯这里所说的就是狭义的文化,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何九盈先生在汉字和文学一书中,指出:文字是汉字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说是错综复杂,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他忠实地反映着一个时期内一个群体内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所以他们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至今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 语言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

11、个部分,也是文化存在的重要表现,所以可以说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文化的表现。从古至今,无论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无论是历史中开天辟地的大事,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风土人情,我们都可以通过语言的记录来对他们有清晰地了解。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由于人类有语言符号,才能运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并把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下去,是人类从野蛮和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状态。2.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没有文化,语言就是空洞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美国的语言学家萨佩尔在其语言论一书中说过: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不脱离社会而存在。语言无论地位有多高,它毕竟只是精神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是

12、人类使用的交流工具,而文化是人类独创的,文化是和人同生同长的,没有人类就不可能有什么文化或是文化。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在这种文化中有记录和流传的作用。以上我们明确了语言、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个课题就是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对汉语、汉文化,阿拉伯语、阿拉伯文化进行一些深入地分析,研究它们各自的文化内涵,也剖析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最终对他们进行比较。第二部分 外来词的概述与发展一、外来词的概述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语,又称外来语。吸收方法主要有音译法、意译法。严格意义上的外来词只包括借音成分的音译词。广义上则认为词语的

13、音、形、义中,只要有一个借用了其他民族的语言,就属于外来词的范畴。这样,利用本民族语言本身的构词方式把别的语言中的词所代表的概念介绍过来的意译词也就包含在外来词的范围之内了。可见,由外来词来看民族的交往和文化的交融是再好不过的了。汉语和阿拉伯语虽分属不同的语系,但两种语言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们的产生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蕴涵着两大文明的文化底蕴,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吐故纳新。外来词的借入是一种语言的包容性、适应性、再生性的最好体现。世界上各种文明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语言的接触,而语言的接触往往导致不同种类语言的流动。在现存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中,没有一种是

14、原始的、纯粹的、最初形式的语言。因为没有交往、不吸收比自身更优秀的文化的族群,必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造成族群的灭亡和语言的消失。所以,我们研究外来词,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化发展长河中融入的具有新的活力的激流,是历史上民族交往的足迹。我们可以通过它探究各民族语言、文化、性格等方面的特征,了解、分析现今世界中文明的冲击和整合的情况。二、汉语外来词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汉字是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的性质是语素文字,它把字形和语素意义直接或间接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意象性思维美学的体现。汉语最早产生在殷商时代,从考古学得出的结论来看,当时最早使用这种语言的地区是安阳、洛阳一带。经历了几千年历史发

15、展的汉语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它在记载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同时,也不断的自我完善,精益求精,在新旧交替的逐渐变化中,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一个个发展阶段。汉语的发展史大体可以分为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和现代四大阶段。不同历史时期,来自不同民族的外来词也在这四个阶段中经历了最初的新鲜感、逐步被接受、最后融入汉语的过程。(一)上古时期(公元四世纪以前)因为今之汉族华夏文明的雏形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这一阶段的外来词范围很广,汉语在其最初的融合中吸收最多的是匈奴语和西域语(指当地所使用的语言的简称)。匈奴是草原上崛起的早期北方民族之一。秦末汉初之际,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进入其鼎盛

16、时期。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攻势,夺回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提出和亲,历史上便留下了“昭君出塞”的佳话。到了东汉,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交好,逐渐内迁;北匈奴战败后,向西远迁。“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汉和匈奴几百年来的纷争使两个民族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对方,匈奴人的乐器和歌舞也慢慢传到了汉族地区。除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琵笆”是当年的匈奴语外,还有“笳”:集韵中说:“笳”,胡人卷芦叶吹之也。这种乐器在当时的诗歌中经常可以见到,后汉书 蔡琰传 悲愤诗云:“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 ”。再如“酪”这个字,最早为匈奴的饮料,是乳浆的意思。史记 匈奴列传中讲匈奴每次都会把掠夺来的汉人食物扔掉,以示不如自己的冻酪方便可口。西域这个名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是玉门关、阳关以西地方的统称。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西方诸族的首领遣使者携带礼物回访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