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获得性感染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777873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获得性感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医院获得性感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医院获得性感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医院获得性感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医院获得性感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院获得性感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获得性感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医院获得性感染关键字:院内感染 一、与院内感染有关的因素 医院的环境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其他公共场所。大多数院内感染是由于存在于一般人群中的微生物引起。这类微生物在健康人群中不会引起疾病或仅出现轻微症状。因此院内感染发生有其特定条件: (一)机体因素 一般病人均处于抵抗力低下状况,几乎所有传染因子均可引起院内感染。一个病人的正常或条件致病菌感染可以转给其他病人。尤其是新生儿免疫机制尚未成熟,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发生生理改变,故危险性大。 患某些疾病的人,院内感染易感性增高,例如恶性肿瘤(尤其是涉及造血系统的肿瘤) 、粒细胞缺乏症、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烧伤和某些皮肤病、严重营养不良、昏迷、糖尿病、支气

2、管肺部疾病、尿毒症、肝硬化等。 (二)应用某些诊断或治疗手段 这些人往往对院内感染易感性增加。例如外科手术后保留导管(尤其是静脉内和膀胱内) 、气管插管或切开、输血、麻醉、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抗生素等。 (三)医院中病人集聚 2各类病人密集程度和相互接触机会决定了院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医院内耐药菌株常多。一般卫生状况不良为院内感染创造条件。 二、院内感染的种类 (一)交叉感染(crossinfection) 交叉感染是在医院内获得而引起的微生物感染。可以从病人传给病人;病人传给医务人员或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或其他病人;病人家属作为带菌者传给病人。 (二)环境感染(environmentalinfe

3、ction ) 指接触到被污染过的物品所获得的微生物感染,例如尿布、被单、床架、床头柜、擦桌布、病历卡、门把手、拖把、食具、玩具等。 (三)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 指来自病人自身的感染,病人本身是病原体携带者,由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引起自身感染。 三、污染途径 各种来源的污染可以经一条或几条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 (一)空气 病人近距离接触时,微生物在飞沫中或直接传给他人。轻度咳嗽时飞沫可传播 2 3 米远。一些存活力强的微生物甚至可在飞沫核或尘埃中存在较长时间并经较远距离传播,如结核菌。有的呼3吸道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病毒,尽管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但经空气传播危险

4、性甚大。 (二)手 手的接触面广泛,最易受污染和传播微生物。这种间接传播对易感者来说获得的微生物量不大,但由于病人机体抵抗低下,对感染剂量要求低,从而引起传播。 (三)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共用的,有的每次用后消毒,但达不到消毒效果。(四)药品 血制品传播肝炎,静脉用和口服制品受污染引起院内感染机会甚多。有些不宜进行灭菌(因灭菌后失效或改变药性或产生副作用)的非无菌制剂,受微生物污染机会甚多。一些口服液剂,包括糖浆、饮剂等含糖较多的液剂,因呈酸性,不适于细菌生长,但易受真菌污染。一些外用制剂往往在配制过程中受污染。消毒剂、抗菌制剂,原是用来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但常因配制时所用洗涤剂或容器被污

5、染而引起制剂污染。 四、防制和监测 (一)医院合理布局 在医院建筑设计时就应考虑到防止交叉感染,兼顾方便病人就诊和治疗,妥善处理各种废弃物,以免污染环境。例如,传染病科应设在单独建筑内;医院的出入口、走廊、楼梯、电梯等应注意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病室中两排床之间最小间距应为 1 米;每床4占用横宽最好为 2 米;传染病房污水应有消毒处理设施。候诊室最易发生交叉感染,应分科设立,尤其是儿科,应设预检查,发现有传染可疑时,即送隔离诊断室诊察,并有专用出口。我国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071-88)对医院候诊室提出卫生标准,其中细菌总数要求不超过 4000 个/m3。 (二)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如严

6、格的隔离消毒制度、无菌操作规程、家属探望制度、病区清扫制度、污物处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限制性使用抗生素制度、高危病人定时巡视制度、高危病区(如手术室、新生儿室、术后监护室)严格消毒制度等。 隔离包括传染源隔离和反隔离(将非传染病病人与有传染可能的人隔开,以免遭病原体侵袭) 。 入院时已确诊为传染病者均应进行分类,进入相应的传染病病区。隔离时间和长短视疾病传染期长短和药物治疗效果而定。 对大面积烧伤、粒细胞缺乏症或严重免疫缺陷病人“反隔离”更为重要,但这类病人往往由于他们自身带到医院的病菌引起感染。当隔离一旦失败或发现有病人已患某些可引起院内感染的疾病并可危及医务人员和其他高危病人时,应采取

7、积极措施预防病情扩大和疾病播散。例如对某一常见传染病,尽可能动员易感儿童及早出院或在潜伏期的后半阶段置于隔离室。 (三)加强监测控制 5监测控制是控制感染的关键。1990 年起全国已全面开展院内感染监测控制工作。每个医院建立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执行院内感染监测制度。各临床科室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以及早发现和统计院内感染病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病原菌及其耐药性问题,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依据。监测制度要求:各科医务人员严格掌握、正确使用院内感染诊断标准,做好院内感染病例登记工作;各科住院医师必须在住院病人住院病史上认真记录感染病例的详细情况;管理委员会按月准确统计全院院内感染病例数和感染率,并按科室和感染部位分别统计分析;对院内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核查,以统计漏报率和监测中存在问题;定期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