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毕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044946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毕业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题】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庞统 【作者】高小红 【关键词】三国演义 庞统 形象特点 悲剧命运 现实意义 【指导老师】李 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 言人物形象研究是三国演义中研究的热门。但研究界一直把过多的笔墨用在了对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方面,而对三国演义中一些次要人物缺乏必要的关注。比如庞统。目前学术界关于庞统形象的研究总体来说成果较少而且比较零散,总的来说研究者主要从悲剧的角度来认识庞统形象如:陆纯慧提出的“性格悲剧”【1】,“刘备身边的庞统与诸葛亮” 【2】,“陪衬人庞统形象的艺术渐进”【3】,再有“诸葛亮与庞统之间的明争暗斗” 【4】由于这些看法还不够全面,文章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2、进一步对庞统的悲剧性格进行研究。准备以对庞统的形象定位为基础。研究他才智过人而命运坎坷,这种悲剧性人生的根源,并试图探讨它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一、庞统的形象特点从三国演义的描写来说,庞统的形象特点主要体现在才智非比常人和命运坎坷。庞统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谋士,早年便以“凤雏”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凭着刘备的信任与他的智谋成就了三足鼎立,完成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而庞统与诸葛亮齐名却英年早逝,未成大功,落得凤死落凤坡的结局。纵观庞统的一生虽短暂,但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惊心动魄,那是波澜不惊下的谋略和运筹帷幄。不论是赤壁大战中巧授连环计,还是耒阳县任上日断百案,无不显示出

3、他过人的才学。庞统进军西川的计划使日后的蜀国逐渐壮大,促成了三足鼎立。庞统虽出场短暂,但关乎三国局势。(一)才智过人司马徽向刘备推荐到:“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5】司马徽乃东汉末年有名的隐士并且是三国荆襄的高才,以有知人之明著称于世。被他极力推崇的人物屈指可数,他能这样盛赞庞统,足见庞统的才智谋略非比常人。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的奇才大智早已是享誉荆襄,盛传江东。孙权早闻其大名,周瑜多用其计,刘备也是久闻芳名却未得一见。鲁肃称“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6】。作为东吴的有名谋

4、士,鲁肃当时已是手握重兵,孙权手下的第一功曹。他如此器重庞统亦见统之才。在赤壁之战中,庞统的才智首次得以施展。当时曹操 80 万大军压境,直逼东吴。周瑜使鲁肃问策于庞统,统先献“火攻”之策,后献“连环”之计。周瑜深服庞统之计,并请庞统出山为其施行最关键的连环记。曹操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要想对其施计谈何容易!非智谋超常、胆识过人者莫敢当此大任。但庞士元却游刃有余,圆满完成了巧施妙计的任务。庞统能智胜生性多疑、诡计多端的曹操,可见其智绝才奇和出神入化的应变能力。鲁肃深深折服庞统的才能,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到周瑜死后,鲁肃又立马将庞统推荐给孙权,孙权以貌相人,用看周瑜的审美标准来取才而冷落庞

5、统。鲁肃安慰庞统道:“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当肃得知统欲投刘备时,极力支持并嘱咐道:“无使孙、刘互伐,同力破曹。”鲁肃在写给刘备的荐书中推崇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展其骥足。”并特别提醒道:“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 三国之争,是军事上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鲁肃有惜才爱才之心。他充分肯定了庞统的济世之才,对孙权不能重用庞统深表惋惜,提醒刘备不要为相貌所惑而错失人才,希望庞统能够在刘备阵营大展宏图,共同促成吴蜀联盟。赤壁之战,庞统智献火攻之策,巧授连环之计显示出庞统高超的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耒阳县庞统理事”表现了庞统明察善断的洞察决断能力、

6、干炼果决的理事能力和快捷神速的办事效率。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才智能被其肯定的人寥寥无几,刚开始诸葛亮就被他所轻视。目睹耒阳县庞统办案的张飞瞪大眼睛惊叹道:“先生大才”,足见得庞统之才。庞统的满腹经伦和雄才大略,犹如蓄足能量的熔岩,直至为刘备取川时,才得以喷发。在议取西川的过程中,庞统的学识机谋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刘备取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庞统的运筹帷幄,巧言善辩。庞统以敏锐的观察、理智的思考抓住张松议献西蜀的契机,运筹谋划,制定出取西川的谋略方针。尤其是针对刘备以“仁义取天下”指导思想的偏执之处,提出了“宜从权变”的英明思想,从而为困惑中的刘备指点迷津

7、和大展宏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清除了开拓西川基业的思想障碍,使刘备恍然 “金石之言,当铭肺腑”终于下定取川决心。客观地说,刘备在获得孔明的辅佐之后,虽然取得一些胜利,尤其是与东吴联合抗曹,取得赤壁之战大胜。借得荆州,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地。但刘备集团处于弱势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还不足以与魏、吴鼎足抗衡。此时的庞统不仅为刘备开辟西川基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在实践中,为刘备建立西川基业开辟了通向成功的道路。(二)命运坎坷,仕途不顺如上所论,庞统有超乎常人的才能,有怀抱匡扶济世的志向。但是他多次投靠君主却未能得到赏识,一直因未遇知己之主或埋没于襄阳,或屈沉于江东。庞统真正意义上的求仕始于东吴,但却被孙权

8、指为狂士。三国演义第 57 回中:鲁肃向孙权举荐庞统,并盛赞其才。孙权问统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答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之所问与统之所答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识观。孙权注重的是专长。庞统“不必拘执”的回答是对孙权学识观、人才观的挑衅。“随机应变”的回答则提出了与孙权截然不同的人才标准。初次晤面,庞统不仅没有任何谦卑之词,反而思路见解处处与孙权相左,显然不仅不会令其满意,反而会被认为“不识时务”、 “狂妄”。当孙权又以周瑜作为取才标准而问庞统时,庞统率直的回答不仅令孙权大失所望,反有冒犯死者之嫌。孙权对庞统的第一印象本来就不好,这里罗贯中议论道:“权平生最喜公瑾,见统轻之,心中愈

9、不乐。”孙权给庞统的回答是“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由孙权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出于礼貌,客气的辞退了庞统,庞统终没有被孙权所用。庞统的第一次求仕失败。尽管早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已通过鲁肃多用其谋。事实上,统已充当着东吴集团的谋士,但并未被正式授于任何职位,有其实而无其名。庞统投奔刘备之时。刘备久闻庞统大名,立即请入相见。庞统抱着以才学动人的思想, “统见刘备长揖不拜。”【7】这对奉行以礼治天下的刘备来讲无疑会留下不愉快的印象。此时庞统并没有拿出鲁肃、孔明两位大贤的荐书投呈,对刘备也无恭维、谦卑之词。刘备慕其名将统派往耒阳县任县令。耒阳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的衡阳市的一偏远小县,地理环境十分恶劣

10、。庞统怀着济天下之才却大材小用,任职于一区区百里小县。统为自己再次遭冷遇屈待而不平,认为是刘备待其“薄”。上任后,终日饮酒为乐“尽废县事”。张飞、孙乾受刘备之派前往视察,庞统差一点被判失职之罪。一代治世谋臣竟会沦落至此。取西川是庞统的重大功绩之一,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8】西川是诸葛亮为刘备策划好的三分天下的蜀国地盘,完成天下统一关键的一步。庞统为刘备开辟西川基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进军西川的实践中,庞统更是亲赴战场一线为刘备西川基业的建立开辟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庞统迎来了事业上的巅峰。公

11、元 212 年,刘备采用庞统的计谋进军西川,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功成名就指日可待。在进攻雒城的时候庞统却因为担心“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9】采取冒进的方法,结果被张任伏兵击溃于落凤坡,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这一次兵败使汉兵受到重大损失,造成刘备兵困涪城进退无路的境地。庞统华年早逝,马上要建立的功业也随之东流。二、庞统悲剧命运原因分析庞统怀抱非常之才能但命运坎坷,仕途不顺,庞统被当时知名度很高的哲人、隐士司马徽称作“南州士之冠冕”,死时才 36 岁。他作为 “智绝”诸葛亮最重要的陪衬人物,虽然怀抱着安邦定国,匡扶社稷的宏愿,渴望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

12、价值却一直缺少机遇,反而过早地陨落了。纵观庞统一生的卓越才智和他所取得的成果形成的反差,他是悲剧性人物。就三国演义描写来说,身逢离乱时代,庞统的悲剧来自多方面。其中主要有性格,社会环境,自身的客观原因。(一) 自身的因素1、 主观因素-性格庞统的人生悲剧和他性格上的某种缺陷有一定关系。就三国演义来说,他的性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入俗流,自视甚高,急功近利,易猜忌。首先庞统性格上的不入俗流和他的悲剧命运有内载联系。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的第一次求仕是为施行连环计而去,并非真意归顺。曹操是当时头号霸主,以用人唯才著称,手下智能之士都得到重用,荆州名士降曹操者授职封侯的也大有人在。例如:蒯越、蒯良、

13、王粲等人。曹操又是三巨头中唯一不以貌取人,对统礼敬有加,堪称“知己”。良禽择木而栖,如果庞统功名心切,转而投靠,那是求之难得的机遇。因为庞统只要把孙刘盟军的虚实和火攻之计说出,则胜负立判,成败倒转。他还可美其名曰“心向朝廷,志在促统”,功成名就唾手可得。但是庞统没有认识到这是他晋职的一个良机反而视曹为篡权夺位的汉贼,并非刘家正统,坚持联军抗曹是正义一方的政治原则,失去了求仕的最佳良机。这是由他不入俗流的性格导致。其次,庞统自视甚高的性格特点也和他的悲剧命运有一定联系。三国演义中周瑜去世之后,鲁肃曾在孙权面前竭力保举庞统,有鲁肃的举荐,自己还为破曹有献计之功,庞统去见孙权求官本是探囊取物,而且他

14、对孙权性格和周瑜之间的关系肯定了解,只要在应答中投其所好,分别奉承一番和赞美几句,再讲点帝王之术,料想不难得到一个好差事。但面对孙权他却狂放不羁,自视甚高。孙权问其所学,他不正面回答将其所学一一列数,反而极其不配合的回答:不必拘泥,随机应变。这样就会让统治者在考虑用人时对其没有把握,孙权把庞统和周瑜作比较,周瑜精通军事是专才,而庞统作为一代有名的谋士,他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是全才。但是在孙权的问话中他并没有正面陈述自己的才学和特长,极力推荐自己。反而轻描淡写的回答:“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8】自视甚高可见一斑,孙权曾谓公卿:“孤非周公瑾,不帝矣。”足见周瑜在孙权心中的地位。一个尚未出道之书

15、生对于能够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数十万大军的东吴大都督,不仅没有谦恭的语气,可见其狂妄自大之一斑。庞统这句话似有轻视孙权平生最喜欢的周瑜之意,引起了孙权的不满,落得“狂士也,用之何益”的结局。庞统的第二次求仕失败。此时,庞统虽然与诸葛亮共立奇功,而两者的境遇却大相径庭,孔明跟着刘备打下了大片江山成了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而庞统却寄人篱下未谋得一官半职。庞统的自视甚高还表现在第三次求仕上。庞统在东吴得不到重用,改投荆州刘备。相对于吴魏来说,刘备势力虽小,但深得民心,是理想的明主;在见刘备之前,庞统身上有两封推荐信,一封是鲁肃写给刘备的。鲁肃当时已是东吴的大都督,况且与刘备私交甚厚。有他的荐书再加上刘备的军

16、师孔明:“凤雏到日,宜即重用”的举荐信,庞统求仕自然是志在必得,十拿九稳。但他只想凭自己的才华打动刘备而不愿因人成事,既不先与孔明通关节,又不拿出鲁肃荐书。对这位重礼的君主长稽不拜,单单想以才学打动刘备,殊不知此时的刘备已是兵多将广,羽翼已丰。手下有关羽、张飞、赵子龙、魏延等多员大将又兼有诸葛亮为军师,占据着荆州,粮草丰足。远不是当年寄人篱下,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刘备了。庞统以落魄之态,只身投靠,而见刘备又以倨傲之态“长稽不拜”怎会有好结果?庞统的举动在刘备心里这是何等的无礼。对这两封荐书庞统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暗示了庞统自视甚高的性格缺陷。他见刘备,并不将荐书拿出来,其原因无非两个:一,试刘备是否礼贤下士;二,试试自己的实力,看看凭借名声是否能被重用,结果大材小用。刘备慕其名让其做耒阳县县令,庞统心想“玄德待我何薄”。无功受禄,应当心存感激,有真才实学正好可以借助县令这个平台展示自己才干,如何能埋怨“老板”对自己“薄”。“耒阳县庞统理事”当张飞吃惊的意识到庞统乃“大才”时,庞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