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投资环境_厦门大学_选修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027873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亚投资环境_厦门大学_选修课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东南亚投资环境_厦门大学_选修课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东南亚投资环境_厦门大学_选修课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东南亚投资环境_厦门大学_选修课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东南亚投资环境_厦门大学_选修课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南亚投资环境_厦门大学_选修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亚投资环境_厦门大学_选修课(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南亚投资环境第 1 章导论一、是什么东南亚 10 国,友好邻邦,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投资环境,是与投资相关情况、条件,如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法规、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等。本课所指的投资环境,主要是针对外国直接投资(FDI) ,简称外商投资,所在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主要为我国走出去战略服务。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问题,涉及国际经济学、国际关系、政治学、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但我们立足于经济学,理论基础就是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中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是一个全新的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前没有这样的课或专著,相关

2、的有东南亚政治、东南亚经济、东南亚概括,东南亚的外商投资方面的专著,有台湾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比较中国大陆与越南的投资环境。二、为什么也就是这本课开设的背景或现实意义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国家的界限和市场的分割,使各国及其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大增,但由于各国情况不同,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不同,它们在世界市场化的过程中的机会和利益不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各国必然选择,如欧共体,美洲共同市场等。中国和东南亚也建立自由贸易区、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本课就是应这一过程,支持中国企业到东南亚投资。2、中国

3、-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为双方经济发展创造互惠双赢的合作局面,有力推动整个东南地区的经济和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典范。目标是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创造便利的投资机制。本课就是为我们认识东南亚及其投资环境,促进对我对东南亚的投资。3、我国提出“走出去”战略近年来,我国已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由于东南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地理和资源优势,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企业。为吸引外资-东南亚各国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吸引外资的

4、政策。东南亚是中国第 3 大目的地。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首先要认识外面的环境,本课是直接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4、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需要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开放加快,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中国吸引 FDI更多,所以对东南亚来说,中国和平崛起,它们认为对他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较发达的国家如新加坡、马泰、参与中国市场竞争,而对不发达的国家,挑战更大。如(1)中国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会挤垮它们的企业(如印尼纺织厂) 。(2)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使到东南亚的减少。(3)中国出口挤压了东南亚的出口第三方市场,如美国市场,中国威胁论,转变为中国经济威胁论。针对这些论调,我们就建立自由贸易区,增加对东南亚的投资

5、等策略消除。三、怎么样1、外国直接投资的理论2、分国别介绍东南亚 10 国的投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外商投资、外资政策和基础设施等几方面。东南亚国际关系,大国角逐地。东南亚经济发展,日亚小东南亚小虎中越。第 2 章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一、宏观理论1、资本化率理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阿利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资本化率资产价值资产收益流量100(差异直接投资)资本化率高国资产收益流量的资产价值高,资本预期收益增长快。强货币国资本化率大于弱货币国强货币国筹资成本低购买弱货币国的优质资产产权对外直接投资:强货币国弱货币国2、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日本小岛清教授,比较优势理论对外直接投资是从本国已

6、比较劣势产业(边际产业)而该产业在东道国具比较优势但如果没有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比较优势就不能利用。3、投资发展周期理论邓宁是英国著名的跨国公司专家,81 年投资发展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是不同的,对国际直接投资有影响。 (综合)波特,四个阶段,国家竞争发展阶段、资源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二、微观理论跨国公司投资理论1、垄断优势论美国海默金德伯格的产业组织理论摒弃国际资本流动中惯用的完全竞争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头市场知识结构来解释对外投资。在不完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涉及垄断、跨国公司就是垄断组织,它所拥有的垄断优

7、势就是企业对外投资的根本原因,如技术垄断新药等。2、产品生命周期论64 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周期,分为产品创新、成熟与标准化三个阶段。(1)创新阶段企业产品差别大,新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低高价格高利润期,生产成本对企业生产区位选择影响不大。在国内生产,利用技术垄断获得高利润,出口满足海外市场。(2)成熟阶段,技术成熟、产品基本定型。国内外需求急剧增大,对价格敏感度增强(价格需求弹性高)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降低成本成为企业首选,厂商的直接投资仍选在人均收入高,技术先进,与本国需求类似的其他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转让成熟技术;就地生产和销售来延伸新技术的

8、垄断优势,弥补出口减少的损失,防止东道国企业的潜在竞争。(3)标准化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规模及生产都已完全标准化,创新厂商的垄断优势消失,企业竞争主要是价格和成本,本国市场饱和,其他发达国家也大量出口,于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的最佳生产区位。3、内部化理论英国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拉格曼认为,跨国公司是市场内部化过程的产物,而中间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公司在跨国经营时,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中间产品的交易,会面临许多障碍,从而提高了交易成本。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将各种交易不经过外部市场而在公司所属的

9、企业内部市场内进行,从而弥补了外部市场机制的缺陷。内部化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选择一出口、技术许可、对外投资的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可维持技术优势,获得最大化利润;出口关税壁垒等市场不完全;许可证技术扩散知识产品的内部化也保证企业可以在研发上保持投资,公司的生产销售规律同速度扩大,对外投资也高速增长。当内部化收益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成本时,企业就有动机实现跨国经营。4、区位优势理论索瑟德 1953 年美国在欧洲的企业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方向取决于区位禀赋的吸引力大小,经艾萨德的发展区位优势理论。一个国家适合跨国公司投资的区位优势,包括:投入要素和产品市场的地理位置;投入要素的价格、质量和生产率;政府的政

10、策和干预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社会文化差距,法律和商业法规等。劳动力成本低、要素成本低的国家,运输方便、市场潜力大的国家,政治风险小、基础设施好的国家,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由此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热点区位。区位选择、行业选择跨国公司首先考虑的方向4、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1977 年,综合百家,一国国际经济活动商品贸易、资源转让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总和。核心是三优势模式,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跨国公司的这三种优势不同组合,决定了它国际经济活动方式,企业只有具备这三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三、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问题1、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理论(1)小规模技术优势理论美国刘易斯威尔斯认为

11、,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主要包括:保护出口市场、谋求低成本、种族纽带、分散风险等。由于低收入国家市场容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获得规模收益,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企业正是开发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灵活、适合小批量生产的技术获得竞争优势,并得以低价位销售。(2)技术地方化理论拉奥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的本地化过程是与本国的要素价格和质量相联系,其产品也适合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所创新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效益。能够满足中低档次的消费需求。上述条件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技术发展中暗合着内在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往往受当地生产供给、需求条件和企业特殊学习活动的影响,这些创新给

12、企业带来新的竞争趋势。(3)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英国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提出,主要针对 80s 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从历史上看,技术积累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创新是一国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没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主要是利用持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现有技术,认为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随时间而变化。2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理论“两缺口”模型60s 美国钱纳里和施特劳斯提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根据宏观经济原理,一国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必须平衡。总供给:Y=C+S+MY:国民收入C 总消费S 总储蓄M 总进口总需求:Y=C+

13、I+XY:国民支出C 总消费I 总投资 X 总出口国民收入国民支出C+S+M=C+I+XI-S=M-X起飞准备阶段:很难平衡(1)投资储蓄即 IS出现“储蓄缺口”(2)进口出口,即 MX出现“外贸缺口”两个缺口的存在使外资引入或为必要引进外资,可增长出口能力,提高国内储蓄水平,达到平衡。参考书:新编国际经济学陈湛匀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9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能避免的。政府提出“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经济的重大战略转折” ,从“市场换技术、换资金”到“市场换市场” 。中国对外投资经历了四个阶段(1) 探索起步阶段(1

14、979-86 年)国有外贸公司海外开设代表处(2)飞速发展阶段87-92大型国际依托公司跨国公司首钢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92 年 14 大市场经济,提出跨国经营92 年 2600 家,40 亿美元(3)稳步调整阶段(93-98)国内经济过热,产业结构不合理海外投资企业效益低下,资本外逃国家整顿,管理当局对外有换外企业进行重新登记放缓,99 年,160 国家,5769 家,104 亿,中方 69.5 亿元。(4)战略机遇阶段 99-至今占世界 1,走出出战略,经济持续增长加入 WTO2002 年6960 家,中方 93.4 亿美元2、主要要问题(1) 过于集中于北美、欧洲、发达国家外港澳外,主要

15、美国,加: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70。为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不利影响,A,中国企业优势在于适用技术、技术成熟的产品,这些在发展中国家有竞争力,在发达国家没有优势,效益不佳。B、发达国家要求成本高,现企业设有低成本优势。C、发达国家和市场观和市场空间(2)对外投资产业层次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领域逐步拓宽,从过去贸易,餐饮矿产(森林、渔业、能源、资源等开发,家用电器、编织服装、机电产品、旅游、零售、咨询服务等全方位的经营活动) 。国外国内一些高科技企业也到发达国家设研发中心。但中国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品牌产品。(3)管理存在问题多头审批管

16、理,计委、商务部、外汇管理局、行政成本高,项目等贷款、外汇、经营权、政策不落实,缺乏信息咨询等。(4)企业竞争力不足可行性论证不足,不了解当地国情、海外合作者不佳,企业规模小,经营能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国企机制不佳,管乏人才、信息等。3、战略选择(1)投资目标选择。传统优势行业在加工制造业重化工业,强国际竞争力在编织、食品、轻工等行业有过剩能力,国内市场饱和,属“边际产业” ,随人民币升值,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寻求技术跨国公司控制保护其先进技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是获取顶尖技术的有效途径。获取战略资源海外投资寻求石油、重金属、天然气等资源,比重超过 40。集团市场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对集团外的经济体进入限制严格,确保各区域集团内有一定市场份额。(2)投入方式选择发达国家独资、跨国并购,战略联盟为重。独资:传统技术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技术指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