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956036 上传时间:2018-01-04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12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论文(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11 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您查询的关键词是: 清末山西经济 。 如果打开速度慢, 可以尝试快速版; 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如果想更新或删除快照,可以投诉快照。(百度和网页 http:/ 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 1911 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在二十世纪以前 中国的经济几乎没有不属于农业部门或不与它发生 密切关系的 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应相应地对十九世纪中国农业的结构和发展以及它对其他经济成分的影响进行分析 但是在优先讨论农业时 我差 不多同样注意到了手工业 近代工业 贸易和商业及财政制度 如果这些 区分显然是老生常谈

2、那么我只能以自己的能力有限和另一个可能的借口 来辩护 即除了一些值得推崇并且数量日增的例外以外 我写这篇概论所必须依靠的一些中国的近代经济史著作历来都是叙述性的 对以下各部分材料的处理不可避免地是选择性的 我在各个部分中将集中论述满洲王朝最后五十年内那些在一定背景中的新的或正在变化的 情况 直到 1911 年和很久以后这个背景依然是一个在经久不变的社会结构中起作用的并且基本上没有变化的混合体 这并不意味着中华帝国在最后 一个世纪中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变化 相反 意识形态的风暴和政治风暴摧 毁了这个儒家的帝国但是基本的经济变化和近代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发 生 并不是因为在晚清经济制度中它们自身有这种动能

3、 它们显然是一种 新的 可能仍旧是脆弱的政治组合体的副产品这个政治组合体本身只有 经过了几十年的政治斗争 外国入侵和内战以后才得以形成 人们在一开始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即与相当数量有启发性的地 方局部材料相反还没有一种全面的精确的计量材料 也不可能为民国以 前的中国令人满意地取得这样的材料 这种情况再也没有比象国民收入这 样的基本估量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表一经过修正反映了对十九世纪中国 国民总产值的估计 就我所知 这是唯一的尝试 表内的个别数字常常是 武断地作出的 但是否能够收集到比此更加可靠的大量材料 也值得怀 疑这些估计数字大致显示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对规 模 表一 十九世

4、纪八十年代中国国民总产值估计第一章 1870 农 业 中国的农业虽然发生了细枝末节的变化 某些部分的规模或质量方面 有了改变 但它的技术与组织 1911 年与 1870 年相去不远 甚至进入二 十世纪三十年代它基本上仍保持不变 这段时期的主要变化是 人口 有了缓慢的 但是可以觉察到的增长 但耕地没有相应的扩大 随之而来 的是每人平均田地面积的缩小 特别在华北更是如此种植作物类型有了 变化 这部分是人与地之比日趋不利所致 部分是对国外市场新出现的机会的反应 作为农民手工业的纺纱业出现了绝对的和相对的衰落 以及为了应付这种衰落而出现了农村非农业收入来源的部分再组合 在发展中的 条约口岸附近的内地的

5、土地占有形式 与中国大部分农村内地的土地占有 形式出现了某种差别把各种土地使用的法定形式的差别加以消灭的那种 早已在进行的过程已经完成 有关十九世纪后半期人口统计方面的有用的资料当然不可能得到 官方估计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人口略为超过四亿人 有人争辩说 这个 估计数虽然不能说十分精确 但相对地说是可靠的 太平天国之乱和十九世纪中期的其他大起义不但使人口大量减少 特别在华中 而且又造成 了经过整顿的保甲制这项制度曾经收集了 1776 至 1850 年期间有关人口的 比较可靠的资料 的崩溃从 1851至 1949 年这一百年期间虽然可以取得 各种数字 但对人口统计学者来说实际上是个空白 但是 根

6、据足够的叙述性材料 即使不能测算出增加的数字 也可以断定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王朝末年人口在缓慢地增长 从各省迁到未受 严重损害的帝国西部和北部的移民 逐渐又重新住到饱受内战之苦的长江 流域各省来了在满洲王朝的最后四十年中 国内是比较安定的 与十九 世纪中期相比 也是繁荣的 虽然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在政治上和外交上 有很大的重要性 但它们对人口并没有大的影响1877 至 1878 年中国北部 和西部的大饥荒以及 1892 至 1894 年和 1900 年的几次较小的但仍很严重的 饥荒无疑会使人口暂时减少由旱涝造成的这类危机在过去经常发生 而 且在二十世纪中也反复出现 例如 1920 至 1921年

7、 1928 年 1931 年的几次 天灾 它们是许多 不发达国家人口统计类型中特有的内在组成部分 这种类型中高而动荡不定 的死亡率和高而相对稳定的出生率结合在一起 就造成了人口缓慢的 但 是大量的增长 但是增长了多少乔启明和 J.L.巴克在 1924 至 1925 年观察了四个省 的 4 216 家农户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后 估计中国的农村人口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期间每年的平均增长率可能为 1.4 这样的 增长率如果持续不断的话 就会使人口在这七十年中翻一番 从表面上 看它作为一个实际的长时期的平均数是太高了 不过在短时期内对某些 地区可能是正确的1934 年 实业部所属中央农业实

8、验所根据它的农作物 上报者收集的回顾性的因而也是站不住脚的材料 提供了 1873 至 1933 年期间农村人口和农田面积变化状况的估计我现在将它制为表二 表上 显示 自 1873 至 1913 年的四十年中人口增加了 17% 即每年平均增加 0.5% 弱 假定 1873 年的总人口数在三亿五千万至四亿人之间 那么到 1913 年总 数应到四亿一千万至四亿六千八百万之间如果考虑到以下的事实 人口在十九世纪中期略多于四亿 太平天国战争和其他内战造成了严重的人口 损失 经过多年战争和内战之后在中国进行的一次最接近于实际的人口调查算出 1953 年中国的人口数为五亿八千三百万人 那么 1873 至 1

9、913 年的上 述数字至少不是不合理的 如表二所示 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的答复者报告说他们所在的几个 地方的农田面积与所发生的缓慢而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相比 并没有增加的迹象 随之产生的人 -地比例状况的日趋不利可以从表三所表示的农田平均面积的历史性资料中反映出来 这些材料是巴克的实地调查员为他的 有历史价值的土地利用研究工作收集的 绝大部分巴克的答复者把报告中耕田平均面积的缩小归因于他们所在地区人口的增加 在华北 巴克调 查的冬小麦 -高粱产区 农田平均面积的缩小比华中 大米 -小麦和大米 -茶叶产区 更为明显这个差别可以归因于长江以南各省因太平军叛乱 而造成的严重得多的人口损失 和随之产生的华

10、中和华南人 -地比例的暂 时下降随着从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向这些当时人口相对地说比较少的省 分移民 后者的人 -地比例又向上升 于是在 1900 年以后 耕田的平均面 积慢慢地缩小了 表二 1873 1933 年中国农村人口和农田面积变化的指数 1873 年为 100 虽然可以肯定 1870 至 1911 年期间农村的生活水平没有改善 但也没有 确凿的证据证明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田面积的缩小 就出现了农民生活 水平急剧而长期的下降各省向北京呈送的关于夏收和秋收情况的半年报 告说明 在整个十九世纪的过程中确有下降的趋势 可以合理地认为 如 表四所示一定程度的恶化发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灾

11、难性 叛乱时期 但根据帝国海关编的 海关贸易报告册 简称 关册 中 所列每年地方作物状况的许多报告并不能有力地证明 1870 年以后生活水 平继续在下降 我怀疑 清王朝最后几十年期间上报的较严重的歉收情 况部分地反映了各省在大力抵制北京要求增加上缴税收额的迫切愿望 关于这种情况 将在下面讨论行政和经济时作详细的论述 此外 因叛乱 引起的人口减少可称为马尔萨斯安全阀它暂时减轻了人口对土地的难以 承受的压力 表三 1870 1930 年耕田面积的变化各个农民的状况以及各个地点的状况当然大不相同 而他们有的能生 存下来 有的过着苦难的生活 其间的差别往往取决于天时 地方官吏的 贪婪以及当地内战和盗匪

12、的有无但总的说来 1870 至 1911年期间的农作 物总产量很可能有所增加 足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但这种增加并不是由于 农田技术或组织有了任何重大的变化 在十九世纪后半期没有引进重要 的新作物或新的种子品种 象清王朝在较早时期引进的玉米和早熟稻那 样表四 1821 1910 年期间九省上报丰收 平收和歉收的州县的百分比表五 1904 1909 年和 1930 1933 年期间作物种植亩数变动趋向此外在内战的中期 固定的设备又遭到严重的破坏 它们只能逐渐加 以更替 灌溉 蓄水和治水以及储粮设备都没有扩建或改进到超过它们在 十八世纪的水平农作物产量的增加显然主要是因为农民转种了能在每个 单位土地上

13、获得更多粮食和收入同时又需要更多劳动进行耕种的作物二十世纪初期随着人 -地比例继续日趋不利而出现的这种转种农作物情 况 可在 1904 至1909 年和 1924 至 1929 年这两段时期内关于种植作物亩数趋向的资料中表现出来 这些资料由 J.L.巴克的调查员收集并扼要地在表五 中列出 这些数字说明玉米 白薯和芝麻逐渐代替了作为粮食作物的大 麦 高粱和小米还说明象用来供应上海和天津不断发展的纺织厂的棉花 这类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在增加不幸的是 1870 1911 年期间甚至连 这种能说明问题 但不完整的资料也没有但是如果这类变化能够在政治 不稳定和内战不断的民国初期发生 那么在清末几十年的相

14、对安定的时期 中发生同样的变化也不是不可信的看一看 1870 至 1911 年农产品的输出趋 势 便可以找到一些不完整的线索按价值计算 茶叶在 1887 年前是中国最重要的一项出口物 此后 它 即被蚕丝超过 茶叶占总出口值的比率从 1871 年的 54 一直下降到 1898 年的 18 进而下降到 1906 年的 11 虽然茶叶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得没 有那么猛 但这种情况的确说明了茶叶种植亩数在本文所讨论的四十年中 没有增加生丝和丝织品的出口量和出口值在这四十年中都增加了 这说 明种植桑树和栎树的土地可能扩大 在华北和满洲用栎树叶来养蚕 蚕的 丝织成的柞绸是一种日益重要的出口丝织品 从 188

15、8 至 1919年 除了 1899 年一年外 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 这 完全扭转了 1870 至 1887 年这段时期 1874 年除外的入超 乍看起来 原 棉出口的增长可能有力地说明棉花作物总产量在清朝最后二十年中似乎 大量增加了 但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 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 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 把 这三种趋向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 棉花产量没有增加或增加到足以满足国 内和出口两者需要的程度由此引起的国内棉和纱的较高价格促使纺织业 者去购买较便宜的进口货 国内需要的减少随之又反过来抑制了增加原棉 生产的兴趣有一种作物在十九世纪最后几十年肯定扩大了

16、种植亩数 这就是鸦 片 按价值计算 鸦片一项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是中国最大宗的 进口货鸦片和棉制品合起来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占 总进口的三分之二 至1898 年就下降到 50 左右 下降完全是由于鸦片进 口数量减少 鸦片价值没有下降仍继续上升 虽然棉制品进口量仍迅 速增加 鸦片进口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鸦片的种植逐步扩大 可惜还没有哪怕是可以大致计算一下因取代进口鸦片而开始种植罂粟花的土地 面积的材料 清末民初鸦片单位价格的显著上涨是因它的数量减少而引起 的市场投机造成的而压缩数量是在法律上 如果不是事实上 对它查禁 的第一步 鸦片的合法进口贸易在 1917年底被取缔 但是 查禁国内种植 鸦片所作努力的结果往往随着在其境内种植罂粟花的地方军阀的道德观 和财政需要而有所不同 我们再根据1879 至 1915 年期间出口数量和出口价值的材料来判断 看 来大豆 油菜子芝麻和花生的种植面积可能大量增加 在十九世纪九十 年代以前 这些商品的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