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L25《诗词曲五首》0903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6923253 上传时间:2018-01-0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L25《诗词曲五首》0903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我的L25《诗词曲五首》0903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我的L25《诗词曲五首》0903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我的L25《诗词曲五首》0903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我的L25《诗词曲五首》0903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L25《诗词曲五首》090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L25《诗词曲五首》0903(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明月几时有,山坡羊 潼关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题解 宝历六年(826),作者由和州刺史调任洛阳,北返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作者以此诗酬答。,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官生活中多次迁徙。 “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贬谪之地。 首联紧接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

2、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作者用了两个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此联抒发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长期遭贬,遭遇坎坷,归来感慨,世事变迁,感叹身世,展望未来,点明题意,振作精神,辛酸、愤懑,怀念、怅惘,豁达、开朗,积极、昂扬,用典,比喻,积极进取乐观豁达,刘禹锡,【思想感情】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

3、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精神。,【名句赏析】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后继者大有人在。此句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后人借用此句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赤 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参考译文】折断的戟沉落在江底的沙中,久远的岁 月未能将它锈蚀,便拿起它磨光洗净,认出是三国时代东吴破曹时的兵器。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铜雀台中锁住的将是大乔、小乔两位夫人,历史将会重写。,【思想内容】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抒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4、。,【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本诗以二乔的命运借代指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形象生动,深刻警策。,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参考译文】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了四年的困苦岁月。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追忆当年兵败江西,从惶恐滩一带撤退,那险恶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如今在零丁洋中,悲叹自己的孤苦无依。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忠心永垂史册

5、吧。,【思想内容】本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一是21岁时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小组合作,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3、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雨打萍”比喻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5、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

6、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视死如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4、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写两个地名:惶恐滩与零丁洋是作者在抗元战争中经过的两个地方; 另一层意思是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当年经过惶恐滩,正是兵败撤退之时,心中好不惶恐;后来兵败被元军拘禁在船,过零丁洋时,孤身陷敌,好不零丁。但仍不向敌人投降,进而引出下面以死报国的誓言。,苏轼(1037一l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被后人列 入“唐宋八大家”,称为“三苏”。苏轼是宋代文学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有苏东坡集 、

7、东坡乐府。,写作背景: 苏轼因在朝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任密州太守。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长达七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因此写了这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以“月”为描写中心,上阙着重写赏月,下阙侧重写月下怀人,并借月抒发了自己矛盾、苦闷的心情。,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欣赏品味,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词中蕴涵人生哲理的是哪一句?说出了什么哲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让天下人都能团圆的美好心愿。,句子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哲理:人世的聚合离散犹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我安慰、释然,体现旷达乐观的情怀,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在写景的同时也将作者的感情倾注在内。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其中的好处。 这是对偶兼拟人句。这两句首先是写景,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9、并通过动词“聚”与“怒”将峰峦波涛拟人化,特别是“怒”,表现了人民的怒吼与作者的疾呼。首句的写景,其实已经为结尾中心句起了铺垫作用。,问题探究:,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参考译文】群峰众峦如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黄河之水波涛汹涌,似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遥望西都古长安,内心思绪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当年的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一个朝代兴起,老百姓受苦;一个朝代灭亡,老百姓还是受苦。,【思想内容】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

10、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明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1、苏轼,代杰出的文学家,号。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解释下列词语琼楼玉宇:何事:,宋,东坡居士,苏洵,苏辙,美玉做成的楼宇,这里指想像中的仙宫。,为什么。,课后小练习,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它的含义是。在词中,这句话是对说的,后被人们广泛引用,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子由,对远方朋友与亲人的良好祝愿,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B这首词运

11、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C这首词前小序的作用是点明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 D作者把人生的不如意归结为自古难全,显得无可奈何,因此,总的说来这首词体现的是一种消沉的情绪。,D,5、对山坡羊潼关怀古文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三句是说高峰群峦紧挨着如同集结聚会一样,大河浊水涌起的波涛好像在发怒咆哮,潼关路势险要,龙盘虎踞,背山临水,这是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啊! B.第四、五句,指作者西望长安秦汉帝国的都城,山高水深路远,不知何往,因此心意犹豫,彷徨不定。 C.第六、七句,由潼关路而联想到秦汉的兴亡,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写出此地往昔的兴衰,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了

12、无限苍凉凄楚之情。 D.最后四句,旨在说明兴也好,亡也罢,受苦受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B,6、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比喻起笔,突出了山河的壮丽与潼关地势的险要;接着由“望西都”而联想到潼关通往西都路上伤心惨目的景象,写出了此路一带往昔的兴衰;曲末点明“潼关怀古”这一题旨,升华了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总括了全文。 B.作者用“伤心”二字抒发了联想此地往昔兴衰后的感慨,秦汉宫阙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所剩下的只有眼前一片萧条,怎能不伤心呢? C.曲中联想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已正面写到关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在艰难地行走着。 D.这首元曲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描写、抒情、议论三者的紧密结合,融汇贯通,一气呵成。,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