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901483 上传时间:2018-01-0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42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视角(上)刘华军摘 要: 当前基于产业集聚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于资源约束或者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导致其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借助品牌经济学的分析范式, 文章构造了基于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模型, 从产业集聚强度、 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品类分工程度、 资源消耗三个维度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 8 种类型。 通过分析发现, 只有基于高集聚强度、 高品类分工程度和低资源消耗产业集聚基础上的区域经济才可以实现持续发展。关键词: 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品牌经济学,区域经济,品类分工一、引言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有效的

2、发展模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新经济地理学( NEC)还是新增长理论的推论, 都认为产业集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泉。 这一推论已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为代表的,门类齐全、 数量众多的产业集聚。 目前, 这占全国 6.3%的国土面积和 24.2%的人口的三大经济圈,生产了占全国 48.3%的 GDP。但是, 我们也必须注意到, 我国的产业集聚的主要竞争优势还是低成本, 即主要以低成本生产要素、 降低成本型的技术创新、 规模经济等作为集聚竞

3、争优势的支撑, 无论是产业集聚程度还是行业区域共同聚集程度, 我国目前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近期的水平, 大多数的产业集聚处于低端道路 ( low-road ) 。 大量事实证明, 这种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产业集聚的持续性正面临着以下四个严峻的考验:第一,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利润微薄,使产业集聚无法实现持续发展;第二,受原材料、 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 原有的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正在大规模转移, 使产业集聚无法实现持续发展; 第三, 我国出口企业采取以价格战为主的恶性竞争,极大地压缩了本来就已经非常微薄的利润空间, 更使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频繁的反倾销,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第四,人民币升值,更加压缩了企业的利润

4、空间。面对这些严峻的现实, 我国的产业集聚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与已有的研究产业集聚发展的文献不同, 本文从品牌经济学( Brand Economics )的角度,通过模型论证了现有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之所以不具有持续性的原因, 并构造了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 “聚集强度品类分工程度” 二维模型, 通过分析发现, 低集聚强度与低品类分工程度的产业集聚、 高集聚强度与低品类分工程度的产业集聚以及低集聚强度与高品类分工程度的产业集聚都无法实现持续发展, 只有高集聚强度与高品类分工程度的产业集聚才可以实现持续发展。二、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及其持续性分析本文将产业集聚的发

5、展分为四种模式: 资源型产业集聚、 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 产品型产业集聚、 品牌型产业集聚。 鉴于产业集聚主要受资源约束和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恶性竞争这两个关键因素影响而无法持续发展, 因此对于受资源约束的产业集聚来说, 可以考虑的思路是在资源消耗一定的条件下, 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对于后者来说, 可以考虑的思路必然是找到能够有效解决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手段。(一)资源型产业集聚资源型产业集聚主要是那些基于自然资源占有或独占, 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初级加工为基本生产方式, 以资源占有优势为主的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集聚, 典型的代表是东北的老工业基地中的产业集聚, 如辽宁的煤炭产业集聚、 山

6、西的煤炭产业集聚等。 对于资源型产业集聚, 由于其主要是依赖该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的比较优势而建立起来的, 因此在当前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 很难绕开当地的资源瓶颈而受制于严重的资源约束。 其次, 大多数的资源型产业集聚是具有高污染、 高能耗的行业,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发展生态文明, 转换经济发展方式, 这对资源型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 最后, 由于资源型产业集聚主要是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初级加工, 处于价值链的最上游, 面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枯竭、 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 下游企业的价格压制和运输成本的限制, 这类产业集聚的利润空间将

7、逐渐被压缩,出现衰败甚至解体的现象,导致该模式的产业集聚无法实现持续发展,也就无法最终确保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二)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和产品型产业集聚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主要指那些依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的外向型加工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集聚, 代表性的是珠三角或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 因此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也可称为 “珠三角模式” 或 “广东模式” 。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的主要特点是大量利用外资, 以 “三来一补” 为主要加工方式, 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且大量返销海外或国内其他省份。 产品型产业集聚主要是指那些大规模生产具有一定功能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代表性的是江苏、浙江等地的

8、产业集聚,因此产品型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也可称为“浙江模式”或“温州模式”,例如嵊县的领带、大汤的袜业等等。该类集聚一般是由数量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构成,许多地区呈现出“一村一品”、 “一镇一业”的产业组织形态。 但是正如上文所提到的, 由于受到劳动力、 原材料等成本上升、 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地区的企业已经开始大量破产倒闭或外迁。 同时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 使这些区域的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的传统优势逐步丧失, 影响了其持续发展。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和产品型产业集聚无法实现持续发展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此产业集聚内企业数量众多,生产同质商品,为了争夺有限的订单,必然采取以价格战为主的恶性竞争

9、。 产业集聚内的恶性竞争致使整个产业的利润率整体降低, 进而使这些产业集聚原有的比较优势丧失, 导致产业集聚衰败, 最终使产业集聚无法持续发展,如图 1 和图 2 所示。图 1 中, D为市场需求曲线,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整个市场的容量就决定了,例如在市场价格为 PM时,市场容量为 QM,此时生产同类产品的众多企业就来分割 QM的市场容量进而获得自身的市场份额, 如 q 1、 q2, qi, QM qi 。 尽管会牺牲掉本来就已经不高的利润率,但是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还是会不断通过降低价格来争夺有限的订单以扩大市场份额, 因为没有了订单就必然要破产。 此时, 若一家企业降低价格, 则产业集聚区内

10、的所有其他企业就必然降低价格, 因为大家生产的是同质商品, 若不降低价格, 则会失去整个市场。 但是当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整体降低价格的时候, 尽管整个市场容量会扩大, 每个企业分割的份额相对扩大, 但是会造成整个行业的利润率降低。下面我们用图 2 来说明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状况。图 2 中, d 为某个企业的需求曲线, c 是成本曲线,当市场价格为 p1时,其需求数量为 q1,当价格从 p1降低到 p2时,需求数量从 q1增加到 q2,但是却使它的利润空间下降了 P1 P2。同时我们注意到,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升,又会极大地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 当价格降低到接近或低于成本时, 就会有企

11、业因此而破产关门。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为了免遭淘汰, 一般采取两种办法: 一是不惜采取超常规的、甚至不合法的手段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为了保持低成本而逃离原有的产业集聚区。 对于前者来说会带来劳动纠纷和环保问题, 对于后者来说会发生产业转移或企业外迁。(三)品牌型产业集聚品牌型产业集聚是指在产业集聚区内的众多企业, 通过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品牌信用度以扩大市场份额和利润率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产业集聚区内的产品品牌对于产业集聚的发展具有加速和提升的作用, 产业集聚与品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品牌型产业集聚成为了可以使产业集聚乃至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12、 品牌型产业集聚最为典型的就是瑞士的钟表产业集聚。 瑞士塑造了众多众所周知的世界著名手表品牌, 世界前十位的钟表品牌有 9 个出自瑞土。 此外, 就我国的情况看, 青岛的家电产业集聚中有海尔、 海信等强势品牌, 浙江省台州市缝纫机产业集聚有飞跃、 宝石等品牌, 宁波服装产业集聚有雅戈尔、 罗蒙等品牌, 温州市的鞋业集聚有奥康、 红蜻蜓等品牌,苏州纺织服装产业集聚有好孩子、波斯登等品牌。根据品牌经济学的研究,品牌不等于商标,商标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品牌经济学认为品牌是能够与消费者达成长期利益均衡、 能有效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 这也是品牌的本质属性。 品牌型产业集聚之所以能够使

13、产业集聚实现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品牌能够通过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使企业可以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 提高定价权, 扩大利润空间。 品牌经济学的逻辑是,在有利润的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品牌信用度的高低决定了每个品牌的市场份额。这解决了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和产品型产业集聚无法持续发展的问题。 下面借助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即引入品牌的需求函数对此进行解释。上式通过选择成本,将品牌引入到需求函数当中。其中, Q为需求量, P为货币价格( money price ), Cc为选择成本,即消费者花费了一定的交易费用,获取了一定的品牌信息之后最终做出品牌选择决策过程所花费的成本。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选

14、择成本是影响和制约消费者品牌选择行为的局限条件和决定性因素。 “趋利避害” 的理性消费者将根据 “利益一定条件下的选择成本最小化”原则做出品牌选择决策。选择成本取决于品牌信用度( brand credit degree ,BCD) , 即企业做出某个品牌代表某个单一利益点 ( single benefit point , SBP)或单一品类的承诺并履行该承诺的程度,也即某个品牌的品类化程度。 B 0 ,1 ,表示品牌信用度,它是品牌品类度( brand category degree ) b 和品牌策略( brand strategy ) s 的函数。根据品牌经济学原理, 在选择成本一定的条件

15、下, 需求数量与价格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关系; 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 需求数量与选择成本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关系。 同时, 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 选择成本的变动会使得需求曲线左右移动。 若选择成本上升,则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若选择成本下降,则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同时, 品牌经济学认为, 在有利润的价格一定的条件下, 需求量与品牌品类度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品牌信用度越高, 品牌代表的品类越是单一, 则需求数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因此, 在现有的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通过品牌建设, 提高品牌信用度会使产业集聚内企业的需求曲线右移, 使之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或者在市场份额一定的条件下提高价格,从而

16、提升其利润空间,如图 3所示。图 3 中, 产业集聚内的企业通过品牌建设, 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使得其需求曲线由 d1 右移至 d2,该企业就可以在价格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提高其需求数量和市场份额。比如在价格为 P1的条件下,需求数量由 q1增加到 q2。当然也可以在确保市场份额一定的条件下, 提高销售价格, 提升利润空间。 比如在 q 1的市场份额条件下, 价格由 P1提高到 P2, 使其利润空间提高 P2 P1。 更进一步地,品牌建设还可以使产业集聚内的企业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 提高销售价格, 提升利润空间。比如将价格由 P1 提高到 p3,提升了 p3-P 1的利润空间,同时其市场份额由原来的 q1 提高到 q3,增加了 q3-q 1。(作者系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1 期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刘华军当一个产业集聚内的所有企业都通过品牌建设,选择不同的品类进行生产,即品类分工,则这个产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