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26892 上传时间:2016-11-1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的继承(改)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改)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改)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改)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改)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的继承(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的继承(改)(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京剧书法一、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 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对于 外来文化 来说,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比于 现代文化 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练习:下列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是 ( ) 传统习俗北京故宫、长城张家界自然风景区 论语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延安宝塔A、 B、 C、 D、统文化面面观(2)、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传统习俗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 (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

2、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 (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化 传统思想含义影响地位例子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

3、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有宫廷、民用、宗教、桥梁、园林、城市建筑等,如北京菊儿胡同京剧、武术、诗赋、散文、书法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北京四合院布达拉宫 故宫福建 江南陕北 内蒙古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错。 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不占用土地资源 ;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 适度保留 ,不可全部抛弃。你知道这此分别是什么剧种吗?欣赏欣赏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

4、泽东重视对传统思想的继承,提倡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进行吸收、消化、总结,做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与时俱进 积极作用一成不变 消极作用通过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去掉其思想中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馆思考 :你知道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蕴涵了哪些中国

5、的传统文化吗?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征呢 ?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对民族对个人2、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传统文化的继承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正确继承传统文化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意义态度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 (今河南黄河北 )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讨论:这个故事中所反映的传统文化是否值得继承?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讲述了 24个古人非同寻常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为了,孝敬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能为的举动。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提倡;但“二十四孝图”中的 “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此,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化传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