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创作阐述模版2017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863321 上传时间:2018-01-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8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创作阐述模版2017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毕业创作阐述模版2017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毕业创作阐述模版2017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毕业创作阐述模版2017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毕业创作阐述模版2017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创作阐述模版20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创作阐述模版201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技学院本科毕业创作及作品阐释毕业创作题目: 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教 学 部: 文学部专 业: XXXXXXX 班 级: XXXXXXXXXXXXX 学 号: XXXXXXXXXXX 学生姓名: XXXX 指导教师: XXXX2017 年 5 月 10 日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本科毕业创作作品阐释第 1 页( 以下为作品阐述范例 , 行距及字体大小请参照 )黔新生活品牌为核心的视觉设计有机农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它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 加工出来的, 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有

2、机农产品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 加工出来的, 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 有机农业的原则是, 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 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 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 ( 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 ) 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 植物、 微生物和土壤 4 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 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绿色农产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农产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是, 生产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保持平衡, 即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后代人同等

3、发展的需要。绿色农产品在生产方式上对农业以外的能源采取适当的限制, 以更多地发挥生态功能的作用。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为 A 级和 AA级两种。其中 A 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 AA 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 AA级绿色食品等同于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 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与其他农产品的区别主要有 3 个方面:1. 有机农产

4、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 化肥、 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其他农产品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物质, 并且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本科毕业创作作品阐释第 2 页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2. 有机农产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 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 2 3 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则没有土地转换期的要求。3. 有机农产品在数量上须进行严格控制, 要求定地块、 定产量, 其他农产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绿色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1. 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2

5、. 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无公害农产品是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 严格地说, 一般农产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有机农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国外:有机农产品国际上有机食品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以 1972 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成立为标志。 1994 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南京成立有机食品中心,标志着有机农产品在我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发达国家农产品过剩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以及环保主义运动是有机农产品产生的背景。国内:绿色农产品 1990 年农业部发起, 1992 年,农业部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1993 年农业部发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产生的背景

6、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我国基本解决了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农产品农残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绿色”成为社会的强烈期盼。无公害农产品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部分省、 市开始推出无公害农产品, 2001年农业部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 4 个城市进行试点, 2002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无公害农产品产生的背景与绿色食品产生的背景大致相同, 侧重于解决农产品中农残、有毒有害物质等已成为 “公害”的问题。绿色食品 70%为加工产品, 30%为初级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都以初级农产品为主。有机农产品的价格

7、高于普通农产品 50%至几倍,绿色农产品的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本科毕业创作作品阐释第 3 页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 10% 20%,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执行的是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 (IFOAM)的 “有机农业和产品加工基本标准” , 由于有机农产品在我国尚未形成消费群体, 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虽然我国也发布了一些有机农产品的行业标准,但我国的有机农产品执行的标准主要是出口国要求的标准。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 韩国等都已制定了 有机农业及产品生产、 加工准则性的标准。 有机农产品的标准集中在生产加工和储运技术条件方面,无环境和产品质量标准。我国的无

8、公害农产品、 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正在逐步成为百姓消费的热点。商家在捕捉卖点、寻求商机炒作过程中,更是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披上了诱人的色彩。在时尚的招引下,无公害、绿色、有机正在成为标示农产品安全、健康、环保的新概念。一、品牌推广方面图 1品牌是表明实物特征的符号 ,是对事物 ,事件,抽象的精神等加以高度概括。凝结和总结。 以精炼的形象向人们表达一定的含义, 形成能够传情达意的图形或文字符号。标志具有强烈的传达功能,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并成为国际化的视觉语言。而我这次所做的产品则是针对“本土,现代,简洁,个性”等几个元素来开展有机产品包装品牌形象推广设计。 本次设计的品牌

9、名称为 “黔新生活”。从文字意义上来看,“黔”指贵州,“新生活”指一种与众不同、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如图 1)。并提出“黔中风物美,生活当如是。”这一理念。标志由“黔新生活”黑体字出发,为了追求一种返璞归真、清新自然的品牌气质,没有从图形出发。更多的考虑是文字的板式与字体细节来达到这一追求。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本科毕业创作作品阐释第 4 页在如今这个追求年轻个性化的年代,人们更多的抛弃了那些有深度的文字,而倾向于一些比较有文化深度内涵的小资字义。 我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文字提炼符号化来传达视觉信息, 因为文字的第一性是传达, 我也只需要把这点加以强化到极端,使其能让受众明显地感受到我的设计理念。

10、整体的包装也围绕字体进行设计。 在包装方面以 “时尚, 淡雅, 低调, 沉稳”为中心主线,抛弃以往有机包装的夸张,艳丽,浮夸形式!以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官呈现给消费者。二、色彩搭配方面图 2在颜色方面(如图 2)我分别选用了深蓝色,白色。运用简单色彩来诠释所要表达的产品独特的调性。 而这种色调, 更能完美的表达出当有机农产品的美好意境与形式感。三、 系列包装方面图 3在包装的表现上(如图 3),我运用玻璃瓶、金属盒、纸袋、宣传册、等来整体组合表现这套视觉包装。宣传册是我这次的重点(如图 4),看似普通的宣传册花了我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通过概念导入的来达到宣传的目的, 而不

11、是利用普通广告宣传来提高认可度。 我更希望达到的是一种生活理念, 而不是做一次商业营销。 包装是大量运用了粘贴的方法, 内容也不会太多, 整体上还是做到清新淡雅简约的感觉。 盒子的设计方面, 以褐色为主要色调,配以极端简化样式来表达产品的形式。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本科毕业创作作品阐释第 5 页图 4五、表达技法方面我本次作品主要针对的是年轻消费群体,与其他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包装视觉形式上的不同, 如今的快节奏超市化生产生活里, 产品只有突出自身的个性和优点才能在众多产品里脱颖而出。纵观大多农产品,多是以色彩丰富,夸张,颜色厚重,鲜艳等形式来表现,而我的出发点正好与之相反,做一个冷静的包装。

12、因为茶给我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很沉稳的修行的感觉, 我在颜色, 形式和文字品牌上做到与茶道相契合, 做出我心目中的花茶: 淡雅中不失高雅, 清新中不失脱俗,简约中不失细节,个性中不失统一,时尚中不失传统,传递出一种全新的花茶视觉感受。带给更多年轻消费者一份全新的消费观念。主要参考文献 : 1 广村正彰 .Package Design in Japan 2007 Biennial vol.12M. 六耀社 . 2007 2 科尔 ?菲利普斯 . 图形设计新元素 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09.1 3 许舜英 . 我不是一本型录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3.1 4 赵健 . 范式革命 M. 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11.10 5 王绍强 . 字体设计原理 M. 广西美术出版社 . 2011.7 6 王受之 . 世界现代设计史 M. 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5.9 7 李德庚 . 平面筑成 M. 甘肃美术出版社 . 2008.11 8 林庚利 林诗建 . 品牌元素 M.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1.1 (与表格里的参考文献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