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艺术浅析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858516 上传时间:2018-01-02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9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龙山石窟艺术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龙山石窟艺术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龙山石窟艺术浅析(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众文艺 美术与设计 天龙山石窟艺术浅析 温兰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山西太原030000)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天龙山上。天 龙山石窟可以分为两个区域,包括东西峰半山腰的洞窟主区和山 脚溪谷旁的千佛洞区。半山腰的洞窟主区自东向西沿崖面排列, 东西延绵约500多米,共有25窟,大小石佛像500余尊,飞天、藻 井、壁画1144尊(幅)。其中,东峰分上下两层,上层共有4个 窟,下层共8个窟,西峰总共13个窟。其中,有一窟面东,两窟 面西,其余洞窟均坐北朝南。千佛洞区在天龙山山脚,洞窟共有 四个,开凿时间在明代,造像水平较其它洞窟略为稚拙,并且风 化十分严重。 天龙山石窟的开凿始于

2、东魏,历经北齐、隋、唐、五代等几 个朝代,前后延续了有四个半世纪之久,反映了至隋唐五代石窟 艺术的发展过程,以娴熟的雕刻技法、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 生活气息闻名于世,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很 高的学术价值。但遗憾的是,天龙山石窟遭到多次破坏,20世纪 20年代左右,天龙山石窟遭到严重盗窃,大部分洞窟的头像凿盗 一空,甚至有的造像被整身盗往国外。留下的残缺的身体有的也 遭到人为破坏,令人惋惜。这严重制约了对天龙山石窟艺术价值 的研究与利用。 天龙山石窟的艺术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来分别探讨: 一、北魏末至东魏时期:秀骨清像的清秀飘逸风格 第一期开凿于北魏末至东魏时期, (528年

3、546年),即东 峰第下层2、3窟,这是一个窟窟型,东西相邻,大小相同,形制 一致,每窟约六平方米,窟门为圆拱形,门两侧雕有八角门柱, 柱头雕风鸟。窟内平面呈方形,覆斗顶。北东西三壁各开一龛, 每龛塑一佛,龛外两侧坛基上各塑一胁侍菩萨。这些造像遭到极 大破坏,但依稀可辨北魏晚期风格,佛像面相清瘦,微溜双肩, 身材单薄瘦弱,里“内着掩腋式的僧服,外着褒衣博带的服饰, 双带由衣服中引出作结下垂,显得凝重洒脱。衣褶疏展,裙裾遮 坐,略显厚重”。菩萨头束高髻,眉清目秀,身材修长。第2、 3窟的窟顶顶心饰有大莲花,四披原来各塑一身飞天,飞天头扎 双髻,面目清瘦,身上衣帛随风向后飘去,上身微直,下身曲腿

4、后扬,姿态优美,犹如在空中飞舞,身下绘有祥云烘托。造像清 秀,神态生动自然,表现手法以线刻为多,突出了衣纹的飘逸 感。 二、北齐时期:人体健壮的写实手法 第二期开凿于北齐时期, (550年 557年),即东峰第1窟, 西峰第l0、16窟。北齐石窟前后室方形窟为主,三壁三龛,造像 题材为倚坐弥勒、释迦多宝和三身结跏跌坐佛。与东魏时期“秀 骨清像”风格不同,这三个窟的造像体态丰满,身体健壮,更 加注重人体结构立体感的表现,造像的写实感加强。佛像肉髻地 平,面向浑圆,身体丰满。佛像发饰采用螺发样式,服装多采用 袒右式袈裟。菩萨脸庞丰满宽厚,上身裸露,腹部微凸,显得十 分健硕。16窟是天龙山最完备的一

5、个石窟,更具代表性,窟口为 圆拱形,拱端有风鸟,左右岩上分别雕有一力士,体态端庄。在 洞口外侧,雕有前廊,廊侧的两根八角柱上覆大斗,下有莲瓣柱 基,柱子瘦长。在窟外侧一石壁上雕有带螭首的碑形。这些特点 都反映了北齐时期石窟造像的风格。 三、隋开皇时期:少有变化,拘谨刻板 第三期开凿于隋开皇四年(584年),天龙山仅有的隋代石 窟:东峰第8窟。 第8窟是隋炀帝在晋阳执政期间开凿的,由洞外左壁上的碑 文可以明确天龙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及开凿原因,开凿缘由是为隋 文帝、皇后和太子祈福,并且明确落款时间为隋开皇584年。 第8窟的窟型为前后室中心柱窟,前室沿用了上一时期仿木 构式前廊,廊下雕有四根圆形立柱

6、,主室平面呈方形,覆斗顶。 窟内正中是一个四面开龛的方柱体,象征了寺院中的佛塔,所以 将这种形制的洞窟称为中心柱窟或塔庙窟。窟内三壁三龛,龛内 各塑一尊佛像,龛外两侧为两弟子,或两弟子两胁侍菩萨。隋代 造像承接了北齐时期的风格,佛像肉髻低平,脸型圆润,肩膀宽 阔,体型硕壮。菩萨像面短肩宽,站姿多笔直,少有扭曲姿态, 略显刻板。总体来看,隋代塑像承接了北齐风格,无太多变化。 四、唐代:华丽的写实风格 第四时期的石窟开凿年代都为唐代(673年 704年),天龙 山石窟在唐代的开凿达到顶峰,一共有l9窟,即东峰下层的4、 5、6、7窟,和上层的四个窟,西峰第9、11、12、13、14、15、 17、

7、l8、19、2O、2l窟。其中第9窟为摩崖大龛,其余的石窟形 制分为平面方形前后室、平面椭圆形前后室和平面圆形单室,窟 顶多为穹隆顶,少数为覆斗顶。一般前后室石窟的前室,做仿木 结构,主室为三壁三龛,龛的形制为尖拱形。 唐代的造像手法细腻,技艺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佛 头多为水波或漩涡纹发髻,面相浑圆丰满,宽肩细腰,胸部和肢 体丰满健美但并不显臃肿,清新自然,富于曲线美感。服饰的刻 画圆润有致,把布料的柔软质地完美的表现出来。其中,西峰第 9窟的摩崖大佛则反映了天龙山唐代时期的恢宏大气。窟分为上 下两层,上层为弥勒大佛,下层中间为十一面观音,左右为驾着 狮、象的文殊和普贤。佛像呈跏跌坐,慈祥

8、朴实,三尊菩萨服饰 华丽,肌肉健美,观音佩戴华美的璎珞,衣褶写实,刻画流畅, 站姿优雅,显现了自信洒脱的气质美,从中也能看出唐代雍容华 贵的夫人形象。 五、结语 天龙山石窟以其丰富的风格造像,独具魅力,虽然规模不 大,但经历了四个朝代的开凿。东魏时期秀骨清像,风格清秀飘 逸;北齐时期开始出现写实风格,着重表现造像的健壮和立体 感;隋代继承北齐时期的风格特点,头型长方,衣纹简洁;唐代 造像华丽精美,雍容华贵,表现了其强盛的国力。虽然天龙山石 窟曾遭遇灭顶之灾,但其依然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向世人展现了 它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裕群天龙山石窟调查报告UJ文物1991年1月 【2】连颖俊天龙山石窟雕塑艺术卟文物世界2005年第1期 3】连颖俊天龙山石窟 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1月 【4】于毫谢枫从天龙山碑文看天龙山石窟艺术的历史沿革U】文物 世界2012年第2期 郭保平试论北齐时期石窟艺术特征卟文物世界2012年第6期 作者简介: 温兰,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