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国企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定位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773010 上传时间:2017-12-3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次国企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定位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二次国企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定位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次国企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定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次国企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定位(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科新论 当代社科视野2010年第l0期 “土地财政”出路何在? 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2009年中国全口径 政府收入实际已突破1O万亿元,约占GDP的 32。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土地出让收人数量巨 大。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高达16万亿元,占当 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88。 从收入来源看“土地财政”主要包含两部分: 一是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如耕地占用税、房地产和 建筑业等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等。二是与土 地有关的非税收入,如土地租金、土地出让金、新 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新菜地建设 基金,等等。 土地经济学者、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 认为,作为地方发展经济的工具,“土地财政”

2、有利 有弊。近十多年,中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其奥秘就 在城市政府靠经营土地积聚了大量建设资金。城 市飞速发展,市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吸引了大 量农民进城务工。这些正面效应,应予肯定。 但是“土地财政”积弊甚多。 第一土地财政透支的虽然是企业和个人的 未来收益,但筹集和使用的却是现实的货币和资 金。这导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过高,国民收 入分配格局扭曲。一方面导致居民特别是农民收 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抑制了社会和民间投资。 第二,政府掌握大量资金,其投向对产业结构 影响甚大。多年来,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主要 投向城市建设刺激了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大繁荣, 带动了建材、民用电器、民用五金、民用

3、化工等产业 的发展以至于相关生产能力相对低端,严重过剩。 第三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自收自支”, 造成诸多资源浪费和腐败。近些年来,各地搞了不 少“楼、堂、馆、所”和“政绩工程”,攀比之风愈演愈 烈,老百姓深恶痛绝。一些土地收入不断转化为 “灰色收入”土地寻租愈演愈烈。 第四土地财政本质上是城市扩张和占用农 民土地的动力机制。只要“土地财政”不改,保护耕 地和保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只能流于空谈,不 可能真正落实。同时,这使地方政府在收入上过分 依赖开发商,房价不断推高,中低收入市民的住房 问题很难解决。 今后除了坚持土地有偿出让的方向、建设城 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还要应推进以下领域的 改

4、革。“让土地财政逐步退隐历史舞台”。 第一,改革集土地管理与土地经营于一身的 行政体制,把土地经营职能分解出去。可考虑成立 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政府机构。专门负 责组织领导经营国有土地方面的工作。并负责相 关理论建设,研究和制定政策。 第二,严格规范土地收益的支出,以实行基金 式管理为最终目标,杜绝“寅吃卯粮”的短期行为。 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分税制改革,使地方财政有 稳定的税源。同时,还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 强公共管理职能,弱化直接抓经济建设的职能最 终使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相适应。 第三。应尽快放开集体建设用地进人市场。允 许城市的经营性建设项目,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相关 的地租

5、(地价)收入,用于保障已变为市民的农民的长 远生计,还可以发挥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同时, 也有助于从源头上抑制土地财政。化解社会矛盾。 (邓摘自财新网2010年9月6日 黄小虎文) 二次国企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定位 为什么要提第二次国企改革?这是因为央企 地王、央企不上缴利润、国退民进争论等事件背后 隐藏着一个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企应 该如何定位?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又该沿着怎样的 路径进行? 根据经济学家科斯的说法,企业的性质就是 市场的替代,与之相对的就是国家及其运行机构 政府的性质,即提供公共物品。国有企业则把国家 和企业联结起来,既做市场的替代,又要提供公共 品,是很矛盾的事情。不

6、过,政府和企业之间不是 判然分明的一道线,而是一个过渡地带。所以,国 有企业就是用企业的方法提供一部分介于私人物 品和公共物品之问的产品。但是,这个范围还是太 大,中间还有很多东西,包括纯公共品也可以由企 业提供,比如修一条路,政府发包,企业来干。所 以,真正需要国有企业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需要 过程控制如需要信息保密的军工业:还有就是需 要交易双方一体化。 反观现在国有企业的表现,就与上述定义相 差太远。中国现在有市场制度了,但是要素市场没 有建立起来市场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者。垄断 国企尤其是央企在市场上是有特权的:第一,不交 或少交地租,据估计,一年大约是一万亿元以上; 第二不交或少交其他

7、自然资源租金。比如某垄断 社科新论 代社科视野2010年第10期 性企业,2009年共少交230亿元矿区使用费(按 10计算)。其他如煤碳、金属矿藏、非金属矿藏、 自然景观、无线电频率等都有类似情况。第三,不 交利润甚至国家还为一些国企承担了巨额亏损。 第四,有研究指出,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平均所 得税率是l0,民企是24;最后,就是扩张垄断 权增加了收入。例如汽油零售价格(税前而非税 后1尤其是2008年后,中国一直高于主要发达国 家。即便如此,国企的名义效率也不如民企,按照 平均资产来看。工业增加值民企比国有企业多 96利润是民企比国企多39。 同时类似“国进民退”的一些行为也是对市 场经

8、济秩序和产权制度的损害。首先是在个别产 业设立、维护和扩张垄断权,如石油产业;垄断寡 头之间还进行不当合并。此前电信巨头合并恰逢 反垄断法刚刚出台,但合并却没有依法申报审 核。其次,以“公共利益”为借口排斥竞争者,比如 北京地铁禁止设置报摊:再次是直接立法或出台 政策排斥竞争者,或利用行政权力默认排斥竞争 者比如公用事业领域。最后还有利用已有垄断权 向上下游延伸,排斥竞争者,比如某些垄断企业到 各个城市以上游垄断权作为筹码,获得管道燃气 特许经营权。 因此,怎样进行第二次国企改革?我们的目标 就是刚才讲的规范国有企业的定位。这种定位仅仅 说“非竞争性领域”是不够的,垄断性行业也是营利 性行业,

9、而且垄断行业更容易放大国企的毛病,所 以我们认为只提“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是不对的。我 们认为国企应该从所有营利性领域退出。国企要定 位为“非营利机构”,同时。要从“国有”变成“公营”, 变成其性质更接近政府而不是更接近企业。 (汤摘自环球时报2O10919盛洪文) 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方式在农业领域的 失灵与危机 如果说工业化在工业领域所表现出的弊端主 要是外部不经济,而工业化在农业领域的表现则 是内部与外部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对其根源 分析如下: 首先工业化技术违背了物种演化具有的历 史性、社会性的本质特征,导致工业化科技在农业 生产领域的失灵。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农 56

10、业生产的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生命物,而工业生 产的对象与最终产品都是非生命物。而近代以来 运用到农业领域的科学技术是起源于工业领域 的科学技术或科技范式向农业领域的推广。由此 可以发现造成工业化技术在农业领域失灵的根 源,就是将解决非生命物的科技简单地移植到生 命物领域的结果。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在其基因中携带的物 种信息,绝不是现代所谓的生物学所解读的那样, 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分子结构或化学结构,而是携 带着生物上亿年为适应生态环境变迁、多样化物 种之问的竞争与共生的种群关系所进行的选择、 试错、调试、优化的种种信息。可以说,基因中携带 的信息是物种演化的历史信息和种群关系的社会 信息的综合。

11、而目前通过基因来控制物种的科学 技术,则是置物种所携带的历史与社会信息于不 顾,把生命物当作一个非生命物来对待当作可以 任人解构与组合的化合物来对待。并按照人类最 理想的目标在实验室中通过基因重组造出新物 种。所以,所谓的现代生物技术,并不是真正意义 上的按照生命规律研究生命的科学而是以解决 非生命物的工业科技范式来解决生命物问题的科 学。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生物学, 还没有诞生。无论现代的基因技术有多先进,如果 不能有效解读基因所包含的物质演化的历史与社 会关系的信息,我们就没有足够理由相信它的科 学性和给生命世界带来的安全性。 其次,违背生命物的成长规律的农业工业化 生产方式,

12、是造成现代农业危机的另一根源。 其根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农作 物生产的过程。是一个依靠天时地利的过程这就 决定了农业生产不可能像工业生产那样,可以通 过工具创新不断实现生产率倍增。在人类没有能 力改变天时地利的前提下,无论工具如何创新其 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都是有限的。也正是由于这 个原因,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不是把精 力放在农业工具的创新上,而是放在了如何通过 人类的智慧对天时地利的运行规律的认识上如 何顺应天时与巧借地利上。 二是,生命物成长的过程虽然包含物理与化 学的过程,但不等于这个过程而是一个基于细胞 组织的演化过程。非生命物只有解构到原子层,才 能激活其所携带的能量与信息。而生命物恰恰相 反,生物大分子只有合成到细胞的层次,才能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