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浅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71862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浅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医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浅析作者:任素华杨春旭侯爱萍 【摘要 】本文对内经中有关燥邪侵袭人体后病因病机的条文进行了阐述,结合临床根据燥邪侵袭人体的不同阶段及致病特点,中医辨证论治本病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干燥综合症素问灵枢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淋巴细胞介导的病变,主要侵犯泪腺和大小唾液腺,导致纤体的破坏和分泌减少或缺乏。临床表现为一眼和口腔黏膜为主的干燥症候群1。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副作用大,疗效一般。中医学中无此病名,现代风湿病学家娄多峰著中国风湿病学中以“燥痹“称之2,笔者根据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的阐述,根据清张璐张氏医通之“津耗、邪实、血

2、枯三者为治”的道理,辨证治疗本病,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燥胜伤津则清润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了“燥胜则干”的论点,金刘河间对燥证作了进一步补充和阐述,他说:“诸涩枯涸,干劲揭,皆属于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而“天气通于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燥胜则皮肤邹揭,口干,舌燥。治之当清燥救肺,养阴润燥。 2病例一:陈某某,女,56 岁 口干,双目干涩,皮肤干燥,声音嘶哑,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此属肺燥津伤,肺阴亏虚之证,治以滋阴润肺生津为主。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处方:百合、麦冬、生地、熟地、沙参、当归、白芍、桔梗、贝母

3、、瓜蒌、天花粉、知母。 服上方 10 剂后口干症状缓解,眼涩、声音嘶哑症状减轻,仍感皮肤干燥;继以上方加沙苑子、钩藤,共服 20 剂,不适症状消失。按:此为肺阴亏虚为主,法以清燥救肺,养阴润燥主。方中百合、麦冬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生地、熟地并用既能滋阴又养血凉血;沙参组二地滋阴壮水;当归、白芍养血敛阴润燥,桔梗载药上行;贝母、瓜蒌润肺清热,化痰止咳,佐以知母、天花粉滋阴润燥生津。2 燥胜成毒则清解 素问 五常政大论首先提出“燥毒”之论,指出燥盛不已,酝酿成毒,煎灼津液,阴损益燥。阴虚燥热之体,或感受温热燥毒之邪,重伤津液,轻窍失濡,或热毒搏结于经脉经久不愈则积热酿毒,灼津炼液,化燥阻络。治之当

4、清营、解毒、润燥。 病例二:张某,女,30 岁 口干,双目赤涩热灼,咽干咽痛,肢体关节热痛,口苦,口臭,口干喜饮身热恶风,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干红,苔少,脉弦细。此属阴虚热毒至盛之证,治以清热解毒,滋阴润燥。方用犀角3地黄汤加减。绿豆生地麦冬玄参,石膏知母赤芍山药赤小豆水牛角金银花紫花地丁甘草 服上方 10 剂后仍口干、口苦不止,加乌梅焦山楂更服 10 剂诸证好转。 按:此为阴虚热毒至胜所致,治宜清营、解毒、润燥。石膏配知母清热保津,绿豆,生地,赤芍清热解毒散瘀,玄参滋阴降火以解毒,水牛角咸寒托毒外出,解毒化热,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麦冬养阴生津润燥,甘草调和诸药。 3 津亏血枯则濡润

5、 灵枢 决气:“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周学海读医随笔卷三说:“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 。由此可见津血同源,津亏血少,血脉空虚则津枯血燥;治疗当以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主。 病例三:张某,男,50 岁 口干目涩,肢体关节枯削刺痛,肌肤佳错、全身散在瘀斑瘀点,口干不欲饮,咳黄痰,大便干结,尿少黄,舌暗红,苔薄黄燥,脉细涩。此为津亏血枯,瘀血停滞之证,治以养阴润燥,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和增液汤加减。处方:生地麦冬、石斛、天花粉、龟甲、熟地、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牛膝、川贝母、瓜蒌。 服上方 7 剂后诸不适之证均有所好转,感大便无力,关节疼痛较著,酌

6、加黄芪,秦艽桑枝以益气,通利关节,再服 10 剂后诸不适症状消失。 4按:此为燥邪日久耗气伤阴渐至气血亏少,津液枯竭,脉道枯涩,而至血瘀所致;方中生地。麦冬,玄参。石斛、天花粉养阴润燥,配龟甲熟地滋养肝肾之阴,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川牛膝同理关节,川贝母,瓜蒌润肺清热,化痰止咳。 总之本病所发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阴虚,津液化生无源,或过食辛辣,感受外邪,多从燥化,或病久耗阴失血伤津而致血运滞涩,雨雪内停,津失布达,痹阻经脉,肢体,关节,清窍及脏腑失于濡养所发病,治疗应遵循“燥者濡之” “燥者润之“的原则,兼顾益气养血,清热,祛瘀,通络,根据具体病例变化和个体差异不同而有所侧重。燥邪是发病的关键,津亏是病理的基础。其病位在肢体,关节及口,眼,鼻咽等孔巧,与肺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本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以阴虚津亏为本,以燥、热、毒、瘀血为标。 参考文献 1中医风湿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80 88. 2结缔组织病中医治疗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305315. 3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061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