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67813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作者:孔祥廉 林慧 盖丽丽 梅全喜【摘要 】 综述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显示出中医药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降低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等作用。指出在今后的研究中,统一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疗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 ,以缩短疗程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药治疗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 DNA 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急性、慢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或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迁延难愈,可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等,给人体健

2、康带来极大危害。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二十亿的病毒感染者,其中 3.5 亿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我国就有一亿二千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比艾滋病的患者多一百倍。每年有 3050 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变或肝癌1,2 ,但对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彻底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与免疫应答或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与特效药物,虽有拉米夫定、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问世,但由于治疗周期长、副2作用大、易反跳、费用高等缺陷,尚不能满足于临床需求。令人可喜的是中医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显示出了独特的优越性,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应用情况作一综述。1 中药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应国红等3对 800 种中草药水提物进

3、行抗 HBV 的实验研究。实验筛选出 15 种对 HBV 活性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即土牛膝、鬼羽箭、蛇床子、钻骨龙、蛇莓、香薷、泽兰、益母草、女贞子、地骨皮、桑椹子、半枝莲、茜草、羊蹄、天花粉。其中天花粉、香薷可高效抑制 HBV。应国红等4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对 180 种中草药的水提取物进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HBeAg)的实验研究,根据药物的综合药效指数(SEI )评价药效,经筛选得抗 HBeAg 的有效药 7 种:茴香油、羊蹄、女贞子、蛇莓、益母草、香薷、黄连,其中高效药 2 种,即茴香油(SEI=1.90) 、羊蹄(SEI = 2.05) 。徐舒等 5采

4、用 PCR 筛选技术研究白背叶根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白背叶根有抑制体内 D- HBV 复制作用,其作用大小与剂量及用药时间相关;其治疗作用较拉米夫定弱,但作用维持时间长,且用药较为安全。谢志春等6采用反向间接血凝体外试验及乙型肝炎树鼩感染模型动物实验,从 200 种常用中草药中筛选出 5 种具有较高抑制 HBsAg 活性的中草药,即珍珠草、丹参、五倍子、桑椹子、仙3茅,这 5 种药物可使 HBsAg 滴度从 1: 32768 降至 1:16。进一步在树鼩体内进行抗乙肝病毒抑制实验,结果显示珍珠草及五倍子有较强抗 HBsAg 作用。张晓双等 7采用重庆麻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观察

5、肝康乐颗粒(含柴胡、丹参、灵芝、五味子、茵陈等)在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作用。结果显示肝康乐颗粒在鸭体内有一定抑制鸭乙型肝炎病毒 DNA 的作用,且抗病毒作用与用药剂量有关,停药后 DHBV-DNA 有反跳现象。范慧敏等 8用肝舒胶囊(由太子参、茯苓、黄芪、白花蛇舌草、川萆薢、甘草等组成) ,灌胃给药 10 d,发现第 5 天对 DHBV-DNA 抑制率可达 20%30%,第 10 天抑制率可达 50%,表明肝舒胶囊对鸭体内的 DHBV-DNA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刘中景等9,10用小柴胡汤进行抗 HBV 体内外实验和组方机理分析。体内抗 DHBV 实验中,全方组、半方组(柴胡、黄芩、

6、半夏、生姜)和单味柴胡组对 DHBV 均有抑制作用,以全方组作用最优,且抗 DHBV 作用比较持久,停药后无反跳现象;体外抗 HBV 实验,各剂量组对 2215 细胞 HBsAg 和 HBeAg 分泌均有抑制作用,也以全方组的抑制率最高,半方组次之,单方组抑制作用不明显。倪勤等11发现小柴胡片有体外直接抗 HBV 活性作用。陈压西等12则发现小柴胡汤胶囊在鸭体内也有一定的抗 DHBV 作用。有关临床研究还表明13,14 ,联合用药比单味药物的抗病毒作用更强。应用疏肝健脾益气药物,如柴胡、木香、炒枳壳、4青皮、香附、鸡矢藤、沉香、佛手等;应用活血化痰药物如:昆布、海藻、瓜蒌、法夏、藿香、莱菔子、

7、山楂、陈皮、枳壳、佛手等;应用调补肝肾药物,如淫羊藿、冬虫夏草、枸杞子、鹿角、紫河车等,可达到增强清除乙肝病毒的作用。2 中药降低血清胆红素作用肝炎出现黄疸,逐渐加深,是肝炎病情加重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胆红素血症,会加速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而且是胆道系统继发感染的诱发因素。因此,肝炎有黄疸者,当先利胆退黄,促进胆汁排泄,降低高胆红素血症。中药消退黄疸,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吴建等15将 87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6 例,对照组 41 例。治疗组每天予常规护肝降酶退黄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予中药保留灌肠,1 次/d,方用参三七、生大黄、茵陈、蒲公英、赤芍等。对照组予常规护肝降酶退黄治疗。结果显示,治

8、疗组 6 周后总胆红素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 ) 。 ALT,AST,-GT 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 。袁惠芳等16用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急性乙型黄疸性肝炎。方中重用茵陈清热利胆退黄;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引湿热之邪从小便出;大黄、栀子、白花蛇舌草清热燥湿解毒,共奏清泄湿热、利胆退黄之效;白术、山药健脾燥湿;内金、焦三仙消食化滞,调理脾胃之功能;黄芪、太子参、枸杞子健脾益肾,扶助正气;血淤是乙肝的主要病机之一,故用丹参、益5母草活血解郁通络;甘草调和诸药。退黄的途径主要有利小便和通大便两法。利小便重用茵陈蒿、黄柏;通大便重用大黄。对黄疸较深、湿热久滞者,为湿热内伏血

9、分,可用泻下逐淤法,药用茵陈蒿、大黄、丹参、赤芍、红花等,对减轻症状和消退黄疸都有效果,对胆汁淤积型肝炎更好。茵陈蒿配大黄,泻下退黄,荡涤热毒,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和肠道有毒物质吸收,防止肠道氨进入血内,有利于保护肝脏,还能止血消瘀。除此之外,急性黄疸性肝炎,还可选用黄芩、龙胆草、柴胡、山栀子、郁金、金钱草、虎杖;慢性肝炎胆汁淤积症,可选用柴胡、丹参、赤芍、丹皮、泽兰、益母草等,重用赤芍,退黄效果更好。如果残留黄疸,久不消退,可用青黛、明矾、黄连研末装胶囊服,效果颇佳。这些药物除有利湿退黄外,还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调节免疫、消炎、抗过敏作用。3 中药降低血清转氨酶作用血清转氨酶升高是肝细胞损

10、伤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谷丙转氨酶(ALT )是氨基酸脱氨基时重要的催化酶之一,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当肝细胞破坏或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释放入血,使血中ALT 增高。 ALT 活性检测是病毒性肝炎过程中最敏感、最早出现的指标,在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也是疗效评定的重要标准之一。李勇617以自拟健脾降酶汤加减治疗转氨酶升高 36 例,基本方:党参、白术、茯苓、山楂、神曲、黄芪、茵陈、大黄。黄疸明显者加重茵陈、山栀;黄疸日久不退,加丹参、泽兰、红花;黄色晦暗加附子、干姜。以上中药加水煎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后,以基本方为末,每次 10 g 开水冲服,连服 1 个月以巩固疗效。治疗结果显示,健脾降酶汤治疗转氨

11、酶升高总有效率为 94.44%。佘万祥等18采用扶正解毒为主组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谷丙转氨酶反复升高或升高持续不降患者 68 例,基础方:蛇舌草、垂盆草、虎杖、葛根、黄芪、灵芝、丹参、五味子、蝉衣。随证加减:身目黄染色鲜明加茵陈、赤芍、金钱草;身目黄染色晦暗加炮附子、茵陈、白术;胁痛加柴胡、白芍、香附;脘腹饱胀、恶心呕吐加制半夏、陈皮、砂仁;夜寐欠佳加酸枣仁、远志。1 剂 /d,水煎分早晚 2 次服。连续服药 2 周复查肝功能以观察疗效, 4 周为 1 疗程。另设 60 例慢性乙型肝炎顽固性转氨酶升高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配合西药常规保肝降酶治疗。两组均经 3 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转氨

12、酶下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陈金红19采用白兰降酶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转氨酶反复异常患者 30 例。白兰降酶汤: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垂盆草、连翘、丹参、白芍、柴胡、郁金、五味子(研末冲服) 、三七粉(冲服) 、甘草。湿热偏胜者,去五味子,加虎杖或龙胆草;口干胁痛兼有肝肾阴虚者,去连翘、垂盆草,加女贞子、何首乌、枸杞、沙参;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麦芽;肝脾肿大者,加醋鳖甲、三棱。1 个月为 1 个疗程,7共治疗 3 个疗程。治疗结果显示, 30 例患者 ALT 和 AST 复常率分别为 96.7%和 90,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4 中药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作用乙型

13、肝炎后肝纤维化是乙肝病毒对人体肝脏造成的不可逆损害过程中的可逆性阶段。如能及时、正确地治疗,就可减轻乙肝病毒对人体的损害,达到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何浩等20提出以柴胡、生地黄、人参、茯苓、苦参、金刚头、鳖甲、地龙、赤芍、甘草为抗肝纤维化的治疗专方,临证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辨证加减。湿热重者加用田基黄、茵陈、虎杖;肝郁明显者加用青皮、川楝子;血淤者根据凝血酶原时间,酌加五灵脂、三棱、莪术。王军喜等21将 64 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 例,口服甘利欣胶囊)和治疗组( 34 例,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口服软肝胶囊) 。软肝胶囊由西洋参、黄芪、当归、川芎、丹参、桃仁

14、、枳实、三棱、莪术、茯苓、香附、生牡蛎、鳖甲、瓦楞子、赤芍、柴胡、虎杖 17 味药物组成。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软肝胶囊治疗组与甘利欣胶囊对照组相比较,前者对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有更为明显的下降作用,同时患者白蛋白有不同程度地改善并且对患者肝功能改善作用比较明显。因此对不同程度乙肝患者软肝胶囊可以减轻、阻断,甚至逆转肝纤维化,明显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肝功能恢复。叶庆斌等22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8肝纤维化患者分为对照组 56 例和治疗组 102 例,对照组采取肝炎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服用软肝抗纤饮(由黄芪、丹参、白芍、三七、水蛭、地龙、山楂、鳖甲等药物组成) 。临床观察表明,软肝抗纤

15、饮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ALT,AST,TBIL 值,降低血清 HA,LN ,IV-C,PC-III 值,促进血清病毒学指标 HBeAg 阴转及抗-HBe 阳转,具有保肝降酶、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5 中药纠正蛋白代谢紊乱作用张安妮等23对确诊为慢性肝炎蛋白代谢异常的 144 例患者,其中 108 例在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力加寿片(由刺五加浸膏、黄芪、淫羊藿、灵芝、白芍、人参总皂苷和维生素 E 等组成) ,并与 36 例单纯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对慢性肝炎蛋白代谢异常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力加寿片,能更好地改善慢性肝炎蛋白代谢异常患者的临

16、床症状,更好地促进 A 和 A/G 值的改善。周庆琳24 观察益气活血类中药对慢性肝炎患者蛋白质代谢异常的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予常规西药护肝治疗,治疗组加服自拟中药(丹参、黄芪、赤芍、当归、郁金、桃仁、三棱、莪术) ,对照组加用复方氨基酸静脉滴注。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法对慢性肝炎蛋白质代谢异常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益气活血法对慢性肝炎蛋白质代谢异常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另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活血化淤中药9皆有扩张微循环、增加器官血流量、改善血液粘滞度的作用25 ,其中丹参更有保护肝细胞、抗脂肪肝、抑制肝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血清转氨酶升高、抑制丙种球蛋白升高和促进白蛋白合成等作用26 。黄芪调节肝病患者白蛋白代谢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肝细胞白蛋白 mRNA 的水平,使肝脏对白蛋白合成增加,从而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水平,改善其蛋白质代谢紊乱状况27 。6 中药调节免疫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