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62688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3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序号: 编码: 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作品名称: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民主化路径探析中国 14 省 39 村村民自治实证研究 学校全称: 上海交通大学 申报者姓名(集体名称): 郑晓华 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 A 类 科技发明制作 B 类报送方式:省 级报送作品高校直送作品2说 明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 A1 或 A2 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 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

2、B1、B2 或 B3 表。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 C 表。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钢笔或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此申报书可复制。4序号、编码由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组委会填写。5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 4 号楷体打印在 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字数在 8000 字左右(文章版面尺寸 14.522cm)。6发起高校的三件直送作品和各省(区、市)通过初评的作品(数量参照“ 作品数额分配方案” )各一式四份分 别按全国组委会规定的时间用特快专递寄至全国竞赛组委会办公室。7作品申报书须按要求由各省或各校竞赛组织协调机构

3、统一寄送。8其他参赛事宜请向本校竞赛组织协调机构咨询。9寄送地址:复旦大学团委第九届“挑战 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联 系 人:丁 力联系电话:02165642631传 真:02165642631邮政编码:20043334A1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 60%以上的工作者);2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姓 名 郑晓华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7.10学校全称 上海交通大学 专 业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区域与战略管理专业现学历 博士生 年级 2 学制 3 年 入学时

4、间 2003.4作品全称 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民主化路径探析中国 14 省 39 村村民自治实证研究毕业论文题目 未定邮政编码 200030通讯地址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单位电话 02162934469邮政编码 200030申报者情况常住地通讯地址 上海交通大学研一楼 1707 住宅电话 02162934469姓 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所在单位李德国 男 23 硕士生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合作者情况 农卫东 男 38 博士生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学校学籍管理部门意见是否为 2005 年 7 月 1 日前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各类高等院校中国学

5、生(含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是 否若是,其学号为: (部门盖章)年 月 日资 格 认定 院系负责人或导师意见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是 否 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5B2申报作品情况(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2本部分中的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作品全称 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民主化路径探析 中国 14 省 39 村村民自治实证研究作品所属领 域 (C)A 哲学 B 经济 C 社会 D 法律 E 教育 F 管理作品撰写选择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对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的关系的不同认识影响着民主化路径的选择,中国 农村村民自治制

6、度是在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下植入的,通过对 村民自治实际运作的考察,得出农村民主化进程中经济因素发挥着何种作用。明晰我国民主化的起点和实现路径。作品以农村经济状况(人均收入和教育水平)为自变量,民主发展指数(民主意识、民主过程、民主效果和政府影响)为因变量,村民、村庄作为两个基本的分析层面,构造分析模型进行量化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寻找经济发展与民主之间的联系机制,分析我国民主化的路径选择。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作品以 2003 年 7 月2005 年 3 月对全国范围内村民自治(39个村)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第一手资料为基本信息来源,运用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和前沿的社会学统计方法对政治学

7、的热点问题进行量化分析,按照验证已有结论的逻辑次序,从更为宏观的视野考察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的关系,并同时刻画村民自治实践的实际绩效。作品以大量的调研数据为依据,对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全面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科学的分析结论,把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的关系这一国际经典理论本土化,检验了该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探寻民主化路径的同时也丰富了我国当代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6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自从亚里士多德开创了财富与民主关系的研究后,经济因素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尤其是,经济发展与民主的正相关联系不断被后来研究者发掘的大量材料所证实。我国的民主发展采取了国际上所认为

8、的独特形式,即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首先推行村民自治实行村民民主。在这种情况下,透过农村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的实证分析,分析两者的联系机制和均衡模式,对于民主起点的选择、民主推进的路径选择、高经济增长速度下的民主政治发展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同时,澄清人们在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的关系这一理论问题上的认识,丰富我国的政治学理论, 对“三农” 问题大背景下农村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作品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过了 20 多年的历程,孕育出当前政治生态中弥足珍贵的“草根民主”。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在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这

9、一理论框架下得出各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本作品继续沿着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李普塞特(SM Lipset)提出的假说出发,探究我国村民自治推行过程中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间的关系问题。作品遵循农村村民自治运行的基本逻辑,采用第一手的资料,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扩大样本选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量多地选取不同省份、不同地理位置的村庄获取信息以得出更具普遍性的结论。文章的第一和第二部分为引言和研究设计部分,阐明本文的理论背景、方法论、研究指标、 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研究以全国范畴内 39 个村的调查问卷和综合信息为原始数据,利用科学的社会学统计分析工具(SPSS )进行量化处理。通过国 际上经济

10、发展与民主发展关系的现有文献研究得出本研究两个主要变量的指标。经济指标主要选取:个人收入、农业负担、劳动力状况、教育状况、消费结构等;民主发展的指标主要选取:民主意识、民主过程、民主效果、7政府影响等。第三和第四部分为本文的分析重点,分别从村民和村庄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在村民层面,鉴于学者在经济发展与受教育水平对民主发展的影响方面得出的不同结论,主要考察这两个变量与村民民主间的关系,分别从与村民民主意识、选举过程、村民自治的效果和政府的积极影响间的关系等来考察,并得出经济发展与村民层面的民主状况呈正相关关系。在村庄层面,研究分别从经济类型和政治外力角度分析其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并对村级组织的合法

11、性程度进行测量,最后是根据所有调查村庄的散点图,从民主与经济发展角度大致归纳出村庄的四种村民自治类型。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数据分析的总结,描述目前乡村民主发展在政治干预、社会影响和经济发展合力下的演变方式和均衡状态,审视使村民自治有效运转的资源结构,探寻完善和巩固农村民主发展的现实路径。结论表明,尽管最后的发展趋势尚无法准确地预测,但是调查研究至少向我们证明,一个民主与经济发展相互契合的制度安排,一个在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后内生的民主制度安排,无疑更为符合民主化的应有之义。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或报刊上发表登载、所获奖励及评定结果本研究的相关项目来源为:上

12、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 “转型期农村经济精英对农村政治的影响研究”(课题 批准号:2004EZZ002 )。8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对比数据及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资料来源(英文部分)1Robert J.Barro,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y.The MIT Press Cambridge,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2Choate , Allen C. 1997 , Local Governance in China :

13、 An Assessment of VillagersCommittees , Working Paper No. 1 , The3Epstein , Amy B. 1996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 : Experimenting with Democracy. ”in U. S. Congress ,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 Chinas Economic Future : Challenges to U. S. Policy. Washington :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4Guo Zheng

14、lin , Thomas P. Bernstein , 2003 ,“The Impact of Elections on the Village Structure of Power :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Village Committees and the Village Party Branches.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5Lawrence , Susan V. 1994 ,“Village Representative Assemblies : Democracy , China Style. ”Aust

15、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32 : 61 - 68 (J uly) .6Manion , Melanie 1996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in Chinese Countryside.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Vol. 90 ,December , pp. 736 - 48.7OBrien , Kevin , 1994 ,“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ag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32 : 33 -60 (J uly) .8Oi , Jean , 1996 ,“Economic Development , Stability and Democratic Village Self - Government . ”in Maurice Brosseau ,Suzanne Pepper , and Tsang Shu - ki , eds. , China Review , Hong Kong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9Shi Tianjian 1999b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