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活动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574962 上传时间:2017-12-2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3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活动设计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活动设计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活动设计的实践与思考(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活动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213331 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 江苏常州 杨秋云 本文对我们教学实践中几个较为成功的探究活动案例进行 了介绍,并把一些不很成熟的思考赘述于后,以期抛砖引玉。 1、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积极摸索设计策略 11“概念”探究活动设计离子键的形成和电子式的书 写规则 “离子键”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专题1第二单元第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氯化钠引入,帮助学 生认识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问能形成典型的离 子键,并学习应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以及表示离子化合 物。电子式的学习,不仅是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 运用中加深对离子

2、键理论的理解。据此,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两 个主要的探究活动。 11,1活动之一探究离子键的形成 教师演示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创设具体生动的实验情景, 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产生探究现象背后机理的 冲动。 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原子稳定结构”观 念,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将讨论结果填入下表,初步培养 学生的探究习惯。 原子结构示意图 通过什么途径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达到稳定结构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Na C1 教师组织各小组代表交流,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氯 化钠形成的微观过程,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初步形成离子键 的概念,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教

3、师设疑,自然过渡到探究活动2: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 示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显然比较麻烦,那么, 有没有较为方便的方法? (引出电子式的概念) 112活动之二一探究电子式的书写规则 教师组织学生仔细观察以下示例,归纳电子式的书写规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各抒己见,在广泛讨论的 基础上,概括归纳电子式的书写规则。 教师组织各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投影小结书写电子式的规 则,帮助学生掌握电子式书写的基本规范。 腰子 离子 离子化台物 Na Na :cI :西一 :嚣一 -M兽 M :嚣 +:嚣一 :Br 一 12“操作”探究活动设计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是

4、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化学专题1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时以正丁烷 和异丁烷为例介绍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教学中通过组 织学生分组探究活动,尝试组装C H。分子的所有可能结构的 球棍模型,帮助学生感悟同分异构现象。具体活动如下: 组织学生用给定的球(黑色大球(碳原子)4个,白色小球 (氢原子)1 0个)和棍(短棍1 3根J,根据碳、氢原子成键的特 征,尝试组装组成为c H 。的有机物分子结构模型。 这一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一大亮 点,也是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绝好契机,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 生充足的探究时间(约10分钟)以及百家争鸣的探究自由,不 要急于收敛和集中

5、。 在热火朝天的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决不能游离于活动之 外,应积极参加到各小组的活动中,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催 化剂”。但应注意,不到必要的时候,教师不应给学生提供信 息和暗示。另外,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个别积极性不够 高的学生要及时鼓励,使他们能尽快融入小组的探究活动之中。 13“实验”探究活动设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专题2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活动, 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条件形成感性认识。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其魅力所 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中 实验探究活动

6、较之概念探究活动、操作探究活动,更容易激发学 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感悟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通过导线与灵敏电流 计的两个接线柱相连,然后平行地插入一个苹果中,电流计的 指针发生偏转,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 杯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锌片表面有大量气泡逸出,铜片 表面无明显现象)。 实验8: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 杯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现象同实验2)。 实验4:再用导线把实验3中的锌片和铜片

7、连接起来,观察 并记录实验现象(锌片表面仍有气泡逸出,但区别于实验3, 铜片表面有大量气泡逸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讨论,提出假设:锌片失去的 电子大部分沿导线移动到铜片表面,被铜片表面的氢离子获得 从而生成氢气分子。该过程中电子定向移动即产生了电流,引 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实验5: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并记录实 验现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即电路中确实产生了电流)。 上面的假设得到验证,学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此时,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以上系列探究实验形成 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条件上升到 理性认识,成功地突破了学生思维的障碍。

8、2反思探究活动,提升探究水平 新课程新理念,虽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但摸着石头过河, 给我们的实践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挥的空间,使我们对探究活动 的设计多了些理性的思考,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21确实需要探究时再探究 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 显然不是唯一的方式。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来教, 从学习活动角度观察是枯燥乏味的,从学习质量上来测量是低 效的,因此,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选 择哪种教学方法,关键看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切忌每一堂课都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似乎离开了探究活动就不是实践新课 程的课堂1 22发展探究能力与学习科学知识需兼顾 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项明确目标,但 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学习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因 此,教学应力图把知识的传授与科学探索的过程结合起来,教 师必须努力在科学概念、原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两者之 间保持合理平衡,并找到恰当的契合点!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 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有效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成 为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一个永恒的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