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教育病理》前言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424565 上传时间:2017-12-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45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吾国教育病理》前言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吾国教育病理》前言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吾国教育病理》前言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吾国教育病理》前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吾国教育病理》前言(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嗣书与思8 瓣¥瓣翳i 写 吾国教育病理 前言 郑也夫 作这本书的动力是愤懑,一个超龄愤青的双 重愤懑之情。愤懑之一是对中国教育到这步 田地,搞成这副模样;之二是目睹管理者解答中国教 育困境之弱智。 情感的驱使,令笔者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 毅然上路,经暑期三个月的恶补,在2010年9月开 设了“批判的教育社会学”课程。批判是一个异类对 主流不可或缺的态度,但思想锋芒岂在名号,课程名 称初拟“教育社会学”。却因学校已开设“教育社会 学”的课程,教务部要求避免课程名称重复(笔者不 解为什么两位教授不可开设同名课程,或许这也算 得上中国教育之荒诞的最小证据),只好加上“批判 的”三个字。将风格做成

2、标签贴在脑门上,好生无趣; 以批判的旗帜邀集好事者,不失为策略笔者颇 有人格分裂之嫌。 情绪驱使没什么不好。我以为人类成员的多数 行为是由情绪驱使的。韦伯提倡学术研究“价值无 涉”,所指是进入研究之后,绝非选择题目之初。他的 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源于挑战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强烈冲动。我甚至以为,好的研究 大多在选题时己积蓄了充沛的动力,那动力若与情 感无涉倒令人费解了。爱无疑是一种情感,恨其实与 爱构成了情感这枚硬币的正反面。与之对比,功利很 难成为可持续的动力,因为它太机会,来时好风凭借 力,别时无愧亦无悔。我以为,学术研究之价值无涉 未必能够达到,却应当成为追求,即进入研究后须抑

3、 制情感。对认知的热爱,或可制约情感的泛滥。笔者 自信酷爱认知。情感的驱使与认知的追求,能导致一 项研究走到何种境界,不是研究者自己能够判定的。 这门课程,自2010年秋至2013年初,讲过五 轮。在读书、构想、授课、讨论、问答多个环节构成的 教学相长中,书稿渐渐成形。 本书的阐述遵循着如下三段论:寻找真问 题解释其产生之因寻求其解决之路。本书 的结构则明显地表现为辐辏式。即从笔者所能想到 的多个维度,聚焦于其认定的关键问题。构成辐辏的 是哪些维度,从目录中一望可知。为什么选择辐辏 法?一个最坦率也最简便的回答借自我喜爱的短跑 巨星迈克尔约翰逊。人们问他为什么选择这种跑步 姿势,他说:我只会这

4、样跑。我只会以辐辏法的方式 逼近我所提出的问题。拙作代价论、信任论、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在证明着敝人只会这样跑。 得失利弊 愿听评说。 确定真问题,是从判定“素质教育”系伪命题发 轫的。如此就要提出自己以为的真问题,笔者提出的 关键词是“学历军备竞赛”。分歧其实更体现于两个 关键词后面的思想方法。素质教育提出者认为端正 认识将指导思想从应试转变为素质,问题就解 决了。官方的“应试教育”与笔者的“学历的军备竞 赛”貌似相似,差异在于前者可以是一家一户的态度 和行为,后者则必定是众人合成的态势。一个顺之者 昌、逆之者亡的势态的存在,使得我们不可能奢望靠 说教改变人们已经被存在决定了的意识;而一个真

5、 问题要求其诚实的提出者,踏上穷根问底的求索之 路:军备竞赛何以形成,如何消解,为何改变这一局 面在当下中国难上加难。此为本书第一章。 教育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全球最大的意 识形态,成为不容置疑的主题。其实可商榷处颇多。 高学历者已经过剩,且很多职业不需要高学历,为什 么高学历会供过于求?一场诡异的合谋所使然。学生 们谋求更高的学历,来竞争社会地位。管理者提供更 多的教育机会和学历,以捞取政绩和选民。发展教育 的堂皇大旗下掩盖的是:教育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不 是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所促成,而是学历的“军备竞 赛”所使然的;而过度竞争导致学习的异化,拿到学 历常常找不到工作。此为第二章。 削弱竞

6、争的根本手段不是痴心妄想地劝说竞争 者端正态度,而是减少参与竞争的人数。这就是本书 的第一关键词“分流”。德国人的教育分流搞得最 好,认识分流必须借鉴他们的制度。此为第三章。 第四、五、六章从三个角度辐辏我们的轴心:分 流,即讨论中国的教育分流为何难以实现。 职业教育是当代教育分流最有效的手段。我们 的职业教育在分流功能上的失败,既有职教自身的 问题,也有社会的原因。就职业教育自身而论,我们 没能有效地贯彻德国职业教育中教室与车间的有机 配合,学生没能学到扎实的技能;学校未能像德国与 日本那样为职校毕业生提供超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便利。就社会而论,德国人建立了枣核型社会,技工 的收入与社会地位

7、不逊于大学学历持有者,故很多 中小学生愿意分流到职业学校。我们的户籍壁垒,白 领与蓝领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悬殊差距,是职业 教育没有吸引力,无法促成分流的基础原因。 独生子女国策灭绝了传统中国社会中家庭成员 黪螂 蠡l书与思翻 教育上的分流,直接促成适龄人口中高考生的高比 例。 夺取政权初期的军功入仕难以为继,共和国前 三十年贬低教育、学历和知识分子的政策已告终结, 其后入仕标准的真空,都迫使我们回归传统,将官员 的选拔与学历结合。但其中有太多对吾国历史经验 的误读:历朝历代只有凭科名入仕,没有凭科名在仕 途上晋升的;且科举入仕增加了官僚的合法性,但在 效度上是存疑的,若没有胥吏和师爷的辅佐,

8、衙门将 难以运转。可信官员的好履历不是硕博学历,而是获 得本科学历后,在基层一步一个脚印、拾阶而上的历 练。今日高学历在官场受到异乎寻常的重视,一方面 导致“在职学历”的激增,另一方面助长了人们对正 规学历的狂热追求。笔者以为,从官场到公司,招聘 人才时若都不再迷信学历,对全社会的学历军备竞 赛将是釜底抽薪。 第七章论述过度复习是中国教育摧残学生的直 接手段,而复读是竞争和复习的逻辑必然。 本书内容的两个关键词,代表着两个主题,也是 本书两编的题目:分流,放权。一编,即以上七章讨论 的内容是中国教育的主症,军备竞赛及其解决之道。 二编讨论的是中国教育的生态。其特征是行政专权, 其后果是多样性的

9、全面丢失。分流不成与多样化丧 失,相辅相成,摧毁着中国教育。 第八章介绍和思考反学校教育的思潮。这一思 潮的积极意义在于让我认识到学校在教育中的突出 地位很可能是历史的,而非永恒。标准化、学制超长、 自学精神的萎缩,多样化社会教学机构的衰微,都与 学校的坐大有不解之缘。 第九章的思想萌芽来自潘光旦先生,他引领我 从人的整体精神的发育,来思考学校教育的狭隘。不 幸的是,七十多年前诱发潘先生发出悲鸣的教育状 况,在其后愈演愈烈,无以复加。时代的进步是,今天 的学者从理性乃至神经科学的层面上,可以有理有 据地认识到情感、意志力这些与智商等量齐观的精 神因素。 第十章的主题,我以为是当代人类面对的普遍 的、核心的问题:资本主义从工厂到学校扼杀着人的 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