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最后用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207280 上传时间:2017-12-23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77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最后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最后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最后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最后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最后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最后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最后用(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苏轼答李端叔书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定风波,苏轼,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

2、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知人论世,课文写作的背景,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

3、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诵读课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思考: 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

4、: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故,交代写作缘由。,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整体把握 初步鉴赏,(一)疏通词意上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下片: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二)整体感知,1、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在

5、哪里?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2、词中的主人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你用几个词概括。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思考讨论: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赏析探究,思考: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赏析探究,“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

6、”,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思考: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赏析探究,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轻”,思考: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赏析探究,“风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上片小结,上片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7、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思考讨论: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人生体验?2、“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赏析探究,思考: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人生体验?,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赏析探究,“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1思考:2、“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

8、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赏析探究,“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下片小结,下片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己忧乐两忘的胸怀。,思辨探究,清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中对定风波有“以曲笔直写胸臆”的评语。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作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胸臆”?词人又是如何“以曲笔直写胸臆”的?,定风波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

9、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 词作以“曲笔”(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双写)写“胸臆”(旷达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拓展延伸,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课堂小结,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当堂演练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

10、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释: 新火: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苏轼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苏轼的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进行赏析。,(1)苏轼要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苏轼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2)望江南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