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银行)经营管理情况汇报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057037 上传时间:2017-1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用社(银行)经营管理情况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信用社(银行)经营管理情况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信用社(银行)经营管理情况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信用社(银行)经营管理情况汇报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信用社(银行)经营管理情况汇报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用社(银行)经营管理情况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用社(银行)经营管理情况汇报(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用社(银行)经营管理情况汇报一、基本情况XX 县现辖 23 个乡镇、 332 个行政村、22 个居委会,总面积1381 平方公里,12.19 万户、44.49 万人(其中 10.78 万农户、39.46万农业人口) ,2005 年国民生产总值 39.4 亿元,财政收入 17672 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014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008 元。XX 县信用联社现辖 19 个信用社、16 个信用分社、1 个储蓄所、149 个信用代办站;有正式职工 220 人,其中男 105 人,女 115 人,平均年龄 38 岁,临时工 17 人,退休职工 42 人,信用站代办员、联络员 203 人

2、。至 2006 年 3 月末,各项存款余额 100035 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总额 63%,股本金余额 8769 万元,比 2001 年底分别净增 41229 万元、1585 万元,比 2003 年底分别净增 27099 万元、2975 万元。各项贷款余额 70928 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总额的72%,比 2001 年底增加 8471 万元,比 2003 年底增加 6346 万元;贷款存量中不良贷款余额 50006 万元,占贷款总额的 70.5%;报表反映贷款余额 39992 万元,其中不良贷款 19071 万元,占贷款总额47.68%。报表反映历年亏损 XXXX 万元,实际为 XXXXX 万

3、元(含票据置换 XX 万元),占存款总额的 42.36%,职工人均亏损 XX 万元;今年一季度经营亏损 XXX 万元。固定资产原值 4053 万元。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当前 XX 县联社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外来包袱重、贷款质量差、生息资产少、业务拓展难。(一)外来包袱重1、接并 XX 城市信用社。 XX 城市信用社前身是 1993 年元月由黄石山等 5 人发起组建的“XX 县城市信用社” ,1996 年 9 月,该社将XX 市区内的营业网点更名为 “XX 市芦淞城市信用社 (1997 年 10 月变更为“XX 市城市合作银行芦淞支行 ”;1998 年 5 月又变更为“XX 市商业银行芦

4、淞支行 ”),而将县域内的营业网点更名为“XX信用社” ,工商执照、业务经营、人事管理都由 XX信用社负责。1998 年 12 月底,为防范和化解 XX 信用社可能引发的区域性金融风险,通过有关部门协调,将全部业务并入 XX 县农村信用联社管理。当时存、贷款余额均为 15000 万元,帐面亏损 1700 万元,无法收回的贷款应收利息 705 万元,有争议的拆入资金 1420 万元(拆出单位为市商业银行 XX 支行) 。2、接并 11 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在 1999 年四季度开始进行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治中,全县 11 家基金会由农村信用社进行接并。当时存款余额 19800 万元,贷款余额 1

5、1200 万元.其中由黄石山操办、与 XX 信用社相关联的( XX 地区规模最大、问题最为棘手)两个基金会(即 XX 桥基金会和 XX 基金会,简称 XX) ,存款余额为13000 万元,贷款余额 9500 万元。接并的两南基金会贷款中有与XX 城市信用社关联密切的 “XX 市公平典当行 ”违法发放、无法收回的贷款 64 户,2589.34 万元。3、接并形成了巨额包袱。两个接并由于首先只是业务并表,人员却仍然维持原有管理方式(直至 2003 年 7 月份才经省信合办批准接并) ,接受的资产没有经过严格的评估确认;接并后即形成巨大包袱:一是人员包袱。2003 年人员归并时,XX 社不足千万元存

6、款,人员却达 34 人。二是资金包袱。并入时存款余额为 28000 万元,由于多为高息揽来的异地存款,接并后迅速下降,现在只有 462 万元,下降 27500 万元,为确保其支付,举全县信用社之力,共向其拆放资金 34797 万元。三是资产包袱。接并时贷款 24500 万元,现有实际贷款余额 22223 万元,贷存比例为 4810%;报表余额 16354 万元,贷存比为 3539.8%;实际不良贷款 19643 万元,占实际贷款总额的 88.39%;报表不良贷款13774 万元,占报表贷款余额 84.22%。现有实际贷款中,XXX 名下自办的“XX 系列”4 家经济实体结欠 15279.43

7、万元(XX 大酒店6321.33 万元、海南 XXX 公司 4617.4 万元、XX 公司 2440.7 万元、XX 旅游公司 1900 万元) ,占总额的 68.77%,与 XXX 有关联的“XX 市公平典当行” 贷款 2589 万元,占总额的 11.65%。经过 7 年的努力,累计收回仅 2200 万元,现有贷款收回难度大。四是亏损包袱。接并时帐面亏损 1700 万元,加上无法收回的表内应收利息 780万元,实际亏损 2480 万元;当前亏损 12821 万元,占全辖亏损总额的 30.26%。由于接并时形成的巨大支付压力,全县信用社在19992001 年基本上停发存单质押外的一切贷款,如果

8、按平均每年28000 万元余额、利差 4%计算,间接给信用社造成损失近亿元。(二)贷款质量差。上世纪 90 年代中前期,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信用社偏离办社宗旨和经营方向,舍小求大,舍农求商(工),大量地向国有、集体和乡村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房地产开发商发放贷款,全辖除 XX 社之外,现有贷款余额 48705 万元,不良贷款 30000 万元,占 61.59%;其中国有企业结欠贷款 3532万元,占比 11.77%;乡、村两级企业结欠贷款 6233 万元,占比 20.78%;行政事业单位结欠贷款 2062 万元,占比 6.87%;个体房产开发企业结欠贷款 4617 万元,占比 1

9、5.39%。这些贷款已经法律宣布破产的有 69 户,3278 万元;行政事业单位无力偿还的有 97 户,2062 万元。许多贷款长期以来催收无门、收息无望、本金无着,严重制约信用社经营,造成严重的经营亏损。(三)生息资产少。2005 年末不生息资产共计 89732 万元,占资产总额的 43%。其中:历年累计亏损 42374 万元,占不生息资产47%;固定资产占用 2358 万元(不含政府捐赠资产),占不生息资产3 %;不能生息贷款 45000 万元,占不生息资产 50%。按照当前组织资金平均直接成本 2.25%计算,每年度都需要亏损 2000 多万元。正因为此,即使今年净增 12000 万元存

10、款、净放 5000 万元左右贷款,能够生息创收的资产也不到 25000 万元,最多只有 1800 万元左右的利息收入,实现扭亏为盈非常艰难。(四) 业务拓展难1、资产难盘活。我社当前表内外贷款共 70928 万元,其中不良XXXXX 万元,经过几年的清收,剩下的这些不良贷款,特别是企业贷款,在包、租、破、卖、并、分、关中,或直接破掉、或逃废悬空,或名存实亡。其中最大 10 家贷款户欠贷 20575 万元,占贷款总额的 29%;属于 XX 的“神龙系列”占了 4 户,金额 15279 万元,占 10 大户贷款总额的 74%。没有特殊的政策和手段,仅凭信用社自身力量收回这些贷款相当困难。2、存款难

11、组织。在组织资金方面,信用社由于功能不全、汇路不畅、产品不新、工具不多,依靠品牌信誉吸引的自然性存款少,依靠金融服务吸引的服务性存款缺,依靠员工上门揽来的临时性存款多。现在村级代办站均退出市场,而撤站后设立分社的门槛又高,邮政储蓄乘虚而入,信用社实施组织更多资金、扩大负债规模、在发展中化解矛盾的措施遭遇困难。3、收入难增加。由于受资金实力、工具产品、服务对象等制约,信用社在信贷营销中,大额客户不能营销,中小企业不敢营销,小额农贷难以营销,小额农贷外的贷款逐渐萎缩,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难;其他收入拓展更难:2004 年、2005 年全社手续费收入才 1 万元和 4万元,占总收入的 0.03%和 0.

12、12%,中间业务几乎空白。4、成本难降低。我社负债多为存款和借入资金,2005 年存款中利息较低的集体存款只有 2726 万元,仅占存款的 2.7%,因此我社比全省农信存款平均成本高 0.3 个百分点,多支出 270 万元;借入人行和兄弟联社资金 22000 万元,其成本比组织存款直接成本高出 2%左右,多支出 450 万元。1999 年至 2005 年平均结欠央行再贷款 12440 万元,同业拆借 13078 万元,按 2%的成本差额计算,过去 7 年多开支约 4000 万元左右。加之信用社点多、面广、线长,布局分散偏远,群众依赖性强,缩编非常困难,导致运行成本居高不下。5、素质难适应。现有

13、固定工 220 人,40 岁以上的 81 人,占36.8%;高中以下文化的 76 人,占 34.5%;具有中级职称的 4 人,仅占总人数的 1.8%。因员工素质较低,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业务发展的要求。6、环境难优化。一是不规范的企业破产和改制现象严重,不但导致债权直接损失,还导致不守信的攀比心理,加剧逃赖债风气的蔓延。二是贷款纠纷案执结率低,历年金融债权诉讼案件难以执行到位,信用社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 。据统计,全辖通过法院审结未执结的涉案金额达 3400 多万元。三是存在逼贷现象。由于产权不明晰和信贷支农压力大,多次发生逼贷现象。自 2002 年以来,鸿仙社 4 任主任都受过当地“流子”

14、逼贷威胁,其中 1 人不堪威胁违规放贷被撤职。四是无序竞争。撤并村级代办站后,解聘的代办员旋即被邮政聘为投递员,实为揽储员,带走了相当部分客户资源。三、已经采取的工作措施及成效(一)竭力增存,化解支付风险。2001 年各项存款 58000 万元,较上年下降近亿元,外债包袱 40000 万元(其中欠人行紧急再贷款13400 万元、全额动用准备金 5800 万元,欠兄弟联社拆借资金21500 万元) 。支付风险一触即发,为确保自身生存和社会的稳定,我们始终将存款工作摆到了重要地位:坚持利用电视、报刊、宣传单和客户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赢得公众的信赖和认同;加强考核,明确责任,改进服务作风和态度

15、,调动了全员上门揽存的积极性,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坚持业务创新,开办代收代付业务,为重点项目做好代发补偿等配套服务,拓展了客源和储源。通过贴心、规范的服务,从 2002 年起扭转了存款持续下降的局面,现已还清人行紧急再贷款 13400 万元,补足准备金 5800 万元,偿还拆借资金 18500 万元,一举摘掉了支付高风险社的帽子。(二)准确定位,服务县域经济。从 2002 年起,我们采取变被动为主动与地方经济实现双赢共进的策略,在资金极端紧张、支付困难的情况下,我社仍不忘支农使命,重新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以种养业、民营企业为支持重点,4 年来累放小额农贷 45000 万元,扶持

16、 4.4 万农户发展种养业;累放 12000 万元,支持民营企业、重点项目与企业。有效的信贷投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农民和党政的肯定。联社被评为 2005 年度县“文明建设红旗单位”和 XX 市“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三) 五管齐下,盘活不良资产。我社的不良资产占比曾达 95.6%,通过依法起诉收、落实责任收、依靠行政收、处理资产收、扶持启动收等五管齐下手段开展清非攻坚,并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良贷款余额 19200 万元,比 2001 年减少 40200 万元,剔除置换因素实际净降 9500 万元,占比实际下降 15.3%。(四)整章健制,完善内控机制。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全面对对经营管理工作规程进行了统一与细化,出台了贷款管理办法 、 费用管理办法 、 员工业务行为规范积分管理办法 、 稽核操作规程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二是强化稽核监管。每年开展了会计决算真实性、大额现金、往来帐务、抵债资产等专项和常规稽核;对各信用社会计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