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2篇)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969959 上传时间:2017-12-2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2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2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2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2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2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2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范文一)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十八大报告响亮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然而“小康”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要靠党的好领导,要靠全国人民辛勤劳动来创造。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创造财富的动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有中国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改善提供充沛动力。小康社会要靠人民来创造,小康社会要让人民来共享,那么就一名基层干部来说,应该为小康社会的建设做些什么? 俗话说“低头踏实走路,抬头乐观看天”。如果把我们对于十八大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比作“抬头乐观看天”,那么我们基层干部目前

2、最需要做的就是“低头踏实走路,做好当下工作”。只有做好当下,才能让我们无比踏实,才能让我们全神贯注于日常工作的细节和细琐之事。细琐但非繁琐,只有秉承着“重细节、轻形式”的优良工作作风才能将工作做到最好。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每天都要与群众打交道,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以振奋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把关注民生、服务群众、解决民生的实际困难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工作的落脚点,时刻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做群众的贴心人,用真心凝聚民心,做到有情必知,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要突出服务特色,打造服务品牌,不断开

3、创工作新局面。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应该做好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爱岗敬业,创造良好业绩。做好本职工作,管好自己的“责任田”,爱岗敬业,是对“建成小康社会”最有效的支持。农民种好地,工人做好工,教师教好书,军人站好岗,干部为群众服好务,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推动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让群众更加受益,人民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发展,这是对十八大最好的支持,也是对党最大的忠诚。 二是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基层干部置身于群众之中,与群众息息相处,其言行都被群众时时关注,每一个基层干部应该利用自己的群众基础做好十八大的宣传员,要紧紧围绕“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4、,把注意力集中到推动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努力为“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维护稳定,营建良好环境。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困难,各类矛盾易发多发,维护稳定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基层干部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过硬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坚持深入群众,从源头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力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 十八大是起点,不是终点,冲锋号角吹响,就不允许倦怠、停止。“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基层干部也要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走去。工作中,听从党的指挥,见困难就上,遇重担就挑,任劳任怨,无私

5、奉献,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处处当先锋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才是对忠于党伟大事业的最好表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范文二) 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而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XX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为此,党中央在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任务和总体要求,为我们描画了今后二十年的幸福生活,这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农村党员责任更是

6、重大,因为农村党员是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领头羊,只有农民实现了全面小康,全国人民才能算得上实现了全面小康。 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实际上,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在旧社会,人们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理解就是吃饱穿暖住好房子,根本不敢奢望上学读书干大事业。新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小康标准越来越高,万元户甚至十几万元户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享

7、受,更加注重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且由于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评判标准。 因此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让人们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享受丰富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不仅仅让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实现宽裕的小康目标,还要让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也实现宽裕的小康目标;不仅让城市居民过上小康生活,更要让广大农村群众也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世纪末,我们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有一个基本特征,这就是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因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800美元,在世界上还处于中下收入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500多美元为低收入国家,XX美元为中等收

8、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我们实现的小康离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远的多。邓小平所提出小康社会目标,重点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初步提高。这是符合中国当时经济社会现实的,也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XX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又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总体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旨是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对此,十六大不仅规定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也规定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报告提出

9、“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因此,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要在“全面”二字上下功夫,始终要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视制度建设,也不能片面追求平均水平,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制度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如果不抓住重点,不解决难点,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就不可能真

10、正体现“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原则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而也不可能建成真正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XX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对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那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是什么呢?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六个方面的 18项指标:一是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或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 元)。 二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35。 三是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5。 四是农

11、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0。 五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60。 六是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4 人。 七是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达到 XX。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XX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XX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XX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 XX 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XX为“差距偏大”,XX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八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 九是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 岁。 十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0,这个“恩格尔系数”,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及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等于居民用于食

12、物消费的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 十一是农民居住质量指数75。 十二是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7。 十三是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60。 十四是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85。 十五是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85。 十六是常用耕地变动幅度0。常用耕地变动幅度=(常用耕地变动面积常用耕地基期面积)100%。 十七是森林覆盖率23 十八是万元农业 gdp用水量1500立方米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也就是说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差别太明显,生活水平的差距也太明显,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就是要缩小城

14、乡差别,缩小工农差别,今后可能再没有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了,国家实行统一的管理;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

15、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转变,来之不易,经过了 80 多年的奋斗,但是要长期执政,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了,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有坚实的执政基础。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

1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比后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率。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必然表现为人民有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人人有责,不能使自己置身事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贯彻上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