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论文:行走教材实验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5908753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7.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化学论文:行走教材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学化学论文:行走教材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学化学论文:行走教材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学化学论文:行走教材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学化学论文:行走教材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化学论文:行走教材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化学论文:行走教材实验(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化学论文:行走教材实验宋淑霞行走教材实验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材中的实验:学生已有知识:对石蜡以及蜡烛燃烧学生都有常识性的了解,如蜡烛是可燃物,点燃蜡烛芯可以引燃蜡烛,蜡烛很容易被切开或断裂,蜡烛点燃时发出黄光等。提高点:1从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的角度系统的认识石蜡这种物质(同时进一步熟悉物理性质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2蜡烛燃烧火焰分三层,外焰最明亮且温度最高,内焰最暗且温度最低。3石蜡燃烧是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4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炭黑,是有些蜡烛点燃时产生黑烟的原因。5刚刚熄灭的蜡烛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颗粒,可以引燃。6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2、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7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和规范、科学的语言表述的能力。8正确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能力。教学片段:课前布置学生按教材要求,把“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做成 DV 作业,可以在家长帮助下完成,也可以同学之间互助完成。老师审阅了学生的作品后,选择实验较好的、表述较好的、实验有创意的进行展播。同学们互相学习、相互促进,老师适当点播和总结。最后选择成功的同学做“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的实验演示;请有创意的同学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讲解她创意的产生和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动手,科学实验,大胆创新。实验教学中的典型问题:1.不

3、重视实验蜡烛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蜡烛燃烧也是常见的现象。老师因此很容易把物理性质的探究只做讲解,而忽略实验。但是,即便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以前作为生活对象去接触,如今作为科学研究对象来研究,在化学初学阶段都会给学生带来快乐。老师也应担当起从科学的视角看世界的世界观教育者的角色。2.不注重从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去观察实验的规律总结,割裂的处理实验。学习化学不仅要学习化学知识,也必须领会化学的学习方法,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就是其一。在接触化学实验之初就按正确方法去观察实验,理解变化,是实验教学重要的学科思想内容。虽然在实验过程中对重点的实验现象要重点的观察,但是实验前的交代和实验后的总结,都必

4、须关注实验前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实验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实验后物质的颜色和状态。把观察实验的方法当做重要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科教学阶段性初始阶段的必然要求,对最终形成学科思想起着重要作用。3.忽略学生观察到但是老师没想到的实验现象当学生兴奋的提出内层火焰不仅发暗而且呈蓝色时,老师不作解释一带而过。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炭黑,因此产生黑烟,如果用冷的白色蒸发皿坐在火焰上,更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个现象。既然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炭黑,那么也会产生一氧化碳,那蓝色的火焰就是一氧化碳燃烧产生的现象,完全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实验教学中老师忽略这个现象,还忽略了学生已经观察到了这个现象,会导致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现象该讲

5、,什么样的现象不该讲,这种无谓的疑惑会扼杀学习的积极性,更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欲望,有点摧残的意味。4.为防实验失败而作假“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实验会有点难度,甚至失败的可能性较大,有些老师索性把火柴的火焰离蜡芯近一点,就容易点着了。但是我们知道只要达到着火点蜡芯就能够燃烧,确实不一定把火焰接触蜡芯的,学生虽没有这样的知识,但也有这样的经验,所以老师的作假容易被学生看穿,使老师失去信任和威严。实际上,只要蜡烛的烛芯长一些,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就是让蜡烛的火焰大一些,吹灭时产生的白烟也会多一些,点燃起来就很容易的。5.填写实验报告单的环节要加强批阅实验重要,实验报告单同样重要。按教材设计,

6、这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应当要求学生规范的填写。老师也最好逐一批阅,提倡用规范的科学的语言表述化学问题,反对用过于生活化的语言填写实验报告,为学生学科语言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行走教材实验二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教材中的实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中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部分图示如下,该探究实验设计思路清晰,操作简单,原理也不复杂,学生能独立完成。学生已有知识氧气能助燃,二氧化碳能灭火。人呼出的气体里有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做过与之类似的实验,也感性的得到了结论。提高点:1观察实验和记录实验现象的方

7、法2化学仪器的名称和作用。3掌握排水收集气体的方法。4认识对比试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5体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提升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的意识。教学片段:引入学生回忆小学自然(或科学)课,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教师演示学生当助手: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分析思考得出如下结论:A、氧气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B、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问题质

8、疑“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节选自:宜都市王畈中学 杨大华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实验教学中的典型问题:1.操作不当容易出现异常现象.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之一可能是使用了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呼出的气体是指经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的气体,而不是含一口气又吹出来的空气。原因之二可能是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散到空气中了。对点燃的木条不是同时放入两集气瓶内,也同样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可能得到相反的结论。2. 对实验学生有自己的设计。比如探究呼出的气体中水分比吸入的空气中多的实验,学生会想到冬天

9、嘴中冒出的白气、擦玻璃时有时需要向玻璃上哈气以湿润玻璃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按学生自己的方案实验,不能一概否定。 3. 老师直接演示排水法收集气体.这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也是最容易形成死记硬背化学的方法,很不值得提倡。行走教材实验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材中的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获得的知识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有一定的质量,但密度比水小得多;借助注射器或水杯等工具能证明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说明:压强知识在初二物理课上已经学过。提高点:1空气是一种物质,空集气瓶中装满空气而不是什么都没有。2要制造一个封闭体系,研究封闭体系中固定体积空气的成分。3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但不与有限空间内的其它物

10、质反应。4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中原有氧气的体积。5空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教学片段 1:引入家庭小实验作业如图 1 所示的实验,把蜡烛粘在一块瓷片上,放置在水槽(家庭实验可用水盆代替)里。水槽中加入半槽水,点燃蜡烛,把试管(可用上下粗细均匀的透明玻璃瓶或饮料瓶代替)罩住蜡烛并使试管口进入液面,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并思考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把实验过程录下来,课前交给老师。展示选中的学生实验,让实验的主角讲述实验过程及产生现象原因。小议一下:学生能看到:蜡烛熄灭,试管内液面上升。但每次实验液体上升的高度都不同,有时水仅仅进入一点点,有时可以超过 1/2。学

11、生知道热胀冷缩的道理,知道了试管罩住火焰的时候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逸出,所以冷却后试管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水被压入试管。提出问题冷却后水进入试管,只是因为试管内的空气因热胀出去了吗?如果控制条件不让空气逃离需要哪些技术,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实验教学中的典型问题:1.实验结束后老师提出问题:“根据实验能得出哪些结论?”学生甲:氮气难溶于水学生乙:空气是混合物学生丙: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分析:似乎三位学生说的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知道氮气难溶于水,我们怎么能够把进入集气瓶图五图1 中的水的体积视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呢?显然氮气难溶于水的知识点是探究这个实验前应该具

12、备的知识,而不是实验中得到的结论。学生乙的结论应该更合理一点,既然有消耗的氧气,也有没消耗氮气,空气就应该是混合物。但是实验中我们把集气瓶体积 5 等分,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占集气瓶空间的 1/5,这是实验的重点,本实验的名称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也就是实验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学生乙的说法显然与实验目的有偏颇之处。实验结论的取得一定应当对应于实验目的,但是在现今的很多参考书里,为迎合多元思维、发散思维的教育形式,盲目的发散,导致学生逻辑思维混乱,是很不可取的行为。因此本人以为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是“根据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就会减少一些误解。2.分析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时

13、动作缓慢,后果将是什么?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时,开始瓶塞没塞上,瓶子是敞口状态,这时如果动作缓慢,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瓶内气体膨胀。集气瓶中的部分空气就会逸出,这部分空间最后也要由水来补充,因此实验结果氧气的含量将大于 1/5。3.装置气密性不好,后果是什么?装置气密性不好有多种情况。其一:燃着的红磷深入集气瓶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气体膨胀,会有部分空气逸出,但是红磷熄灭集气瓶冷却的过程中瓶内气压减小,瓶塞回落,不再有空气从外界进入集气瓶,这样的实验结果氧气的含量将大于 1/5。其二:瓶塞漏气装置气密性不好,致使气体自由进出集气瓶,冷却后烧杯中的水不进入集气瓶,测不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样的实

14、验是失败的实验。其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一种情况,会导致实验结果氧气的含量将小于 1/5。因此,装置气密性不好的结果是多样的,如许多参考书中的“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实验测得氧气的含量将小于 1/5”的结论是不完全的。4.实验结束老师问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的现象包括:红磷在集气瓶外的空气中燃烧、在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和整个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后产生的现象三个方面,然而在这个阶段学生还没有学会把看到的现象分主次的表述出来,因此让学生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会一一列举,还可能为某个现象争论,冲淡主题。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应分阶段进行,让学生体会从反应前 反应中 反应后三个阶段观察和描述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逐

15、渐形成正确的描述化学反应现象的能力。行走教材实验四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教材中的实验:教材中过氧化氢分解实验中说明二氧化锰作用的实验装置如图 2-1.图 2-1过氧化氢分解中二氧化锰作用实验学生已有知识只有部分学生接触过作为消炎外用药的双氧水,但是学生刚刚学过氧气,对氧气的性质是比较熟悉。而且多数学生对生物课上讲的生物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多样性印象比较深。提高点:1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2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 。3对比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4依据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和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学实录:本教学实录选自“资兴教育信息网”师: 演示教材实验,实验

16、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投影打出实验内容:(1) 在试管中加入 5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2) 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见课本 P38 图215 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3) 补充实验:微微加热装有 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生:学生观察、记录填表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1) 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没有放出氧气。(2) 带火星的木条能复燃 常温下 H2O2遇 MnO2迅速放出 O2。(3) 带火星的木条能复燃 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生:H 2O2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时, 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及时, 二氧化锰到底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呢? 什么是反应物?生: 参加反应的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