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重“和”的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5904721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2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儒家重“和”的哲学及其现代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儒家重“和”的哲学及其现代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儒家重“和”的哲学及其现代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儒家重“和”的哲学及其现代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儒家重“和”的哲学及其现代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儒家重“和”的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儒家重“和”的哲学及其现代意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 校 社 会 科 学 ” 。 年 第 弓 期 召论 儒 家 重 “ 和 ” 的 哲 学 及 其 现 代 意 义羊 涤 生以 孔 孟 为 代 表 的 儒 家 思 想 , 长 期 以 来 成 为 中 国 传 统 义 化 的 主 流 , 影 响 了 中 华 民 族 二 千 余年 , 对 中 华 文 化 造 成 了 极 其 巨 大 而 深 远 的 影 响 。 儒 家 思 想 在 中 国 深 入 到 千 家 万 户 , 穷 乡 僻壤 , 已 积 淀 为 中 华 民 族 的 共 同 心 理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并 远 播 海 外 。 特 别 是 本 世 纪 以 来 , 大 规 模伪 尊 孔 、

2、反 孔 、 批 孔 、 议 孔 , 时 起 时 伏 了 绵 延 不 断 , 也 充 分 说 明 其 影 响 之 大 、 之 长 、 之 广 、之 深 以 及 其 现 实 意 义 之 巨 大 , 实 为 世 界 所 仅 见 。 以 至 今 日 , 仍 需 世 界 各 地 专 家 、 学 者 共 聚 一堂 , 来 评 价 其 历 史 文 化 价 值 , 并 探 索 中 国 文 化 之 前 途 。 儒 家 思 想 在 今 日 之 所 以 受 到 重 视 , 并 非 出 于 性 思 古 之 幽 情 ” , 更 非 如 某 些 西 方 学 者曾 经 认 为 的 那 样 , 只 是 博 物 馆 里 鉴 赏

3、 品 。 以 今 臼 观 之 , 对 儒 家 思 想 虽 也 应 一 分 为 二 , 但 其 中确 实 存 在 至 今 仍 然 闪 光 的 东 方 智 慧 。 这 种 东 方 智 慧 一 旦 赋 予 新 意 , 仍 将 给 人 类 以 启 迪 , 造 福于 世 界 。一 、 中 华 民 族 历 来 是 爱 好 和 平 的 民 族中 国 先 秦 诸 子 思 想 十 分 丰 富 , 比 之 于 古 希 腊 , 可 谓 各 有 长 短 。 其 中 辩 证 思 维 高 于 古 希腊 , 而 且 有 其 自 己 的 特 点 。 其 主 要 特 点 之 一 , 就 是 历 来 重 视 “ 和 ” 。在 百

4、 家 交 溶 的 过 程 中 , 儒 家 形 成 了 一 套 以 “ 和 ” 为 特 点 的 辩 证 法 。 本 世 纪 二 十 年 代 罗 索曾 经 说 过 , 中 国 哲 学 强 调 和 谐 , 西 方 哲 学 强 调 斗 争 , 可 谓 得 其 要 旨 。中 国 传 统 惠 想 重 俪 , 、 从 史 书 记 载 来 看 , 至 少 可 上 俪 到 西 周 末 年 。 国 语 中 的 史 伯论 和 同 以 及 左 传 中 的 晏 婴 论 和 同 , 实 开 其 先 河 。 孔 子 把 “ 和 ” 提 到 道 德 境 界 的 高 度 , 他说 “ 君 子 和 而 不 同 , 小 人 同 而

5、 不 和 ” 论 语 子 路 。 论 语 中 又 引 孔 子 学 生 有 若的 话 说 “ 礼 之 用 , 和 为 贵 , 先 王 之 道 , 斯 为 美 ” 学 而 。 后 来 的 儒 家 则 又 进 一 步 发挥 , 提 出 “ 中 和 ” 的 概 念 “ 中 也 者 , 天 下 之 大 本 也 和 也 者 天 下 之 达 道 也 。 致 中 和 , 天 地位 焉 , 万 物 育 蔫 “ 中 庸 , 进 而 把 它 提 高 到 天 地 万 物 各 得 其 所 和 生 长 繁 衍 的 根 本 道理 , 并 以 能 “ 赞 化 声 ” 、 “ 与 天 地 参 ” 的 天 人 和 谐 为 最 高

6、 境 界 。这 种 熏 视 “ 和 ” 的 传 统 对 我 中 华 民 族 影 响 至 深 。 “ 和 为 贵 ” 、 “ 和 衷 共 济 ” 、 “ 和 气 生财 ” 、 , 家 和 万 事 兴 ” , 的 说 法 至 今 在 老 百 姓 中 广 为 流 传 , 而 衡 量 治 理 国 家 和 则 理 国 际 关 系 的标 准 , 则 看 是 否 能 做 到 “ 政 通 人 和 ” 、 “ 协 和 万 邦 ” 。什 么 是 “ 和 ” 史 伯 曰 “ 以 他 平 他 谓 之 和 护 国 语 、 郑 语 。 中 庸 中 说“ 发 而 皆 中 节 谓 之 和 。 ” 贾 谊 说 “ 刚 柔 得

7、道 谓 之 和 ” 贾 子 道 术 。 “ 平 ” , 并 非要 求 完 全 二 致 犷 而 是 不 同 事 腑 目 互 配 合 协 调 的 意 思 。 中 国 人 历 来 以 “ 治 国 平 天 下 ” 为 最 高 价值 取 向 , “ 百 家 殊 业 , 而 皆 务 于 治 ” 淮 南 子 把 论 训 。 “ 平 ” , 也 有 治 理 有 序 、 各司 其 职 、 各 守 本 份 、 各 得 其 所 的 意 思 , 荀 子 说 “ 故 仁 人 在 上 , 则 农 以 力 尽 田 , 贾 以 察 尽财 , 百 工 以 巧 尽 械 器 , 士 大 夫 以 上 至 于 公 候 不 以 仁 厚

8、知 能 尽 官 职 , 夫 是 之 谓 至 平 ” 荣 辱篇 , 政 治 清 明 的 时 代 , 则 被 称 为 “ 平 世 ” , 孟 子 说 “ 禹 翟 当 平 世 , 三 过 其 门 而 不 入 ”召 离 娄 下 。 “ 平 ” 也 有 公 芷 , 公 平 , 统 一 , 稳 定 的 意 思 , “ 公 则 天 下 平 矣 。 平 得 子公 ” 吕 氏 春 秋 贵 公 而 不 平 则 要 鸣 。 “ 发 而 皆 中 节 ” 、 “ 刚 柔 得 道 ” , 则 有 恰 如 其 分 ,无 过 无 不 及 , 刚 柔 相 济 , 得 其 平 衡 , 统 一 和 谐 , 相 互 顺 应 而 不

9、冲 一 突 之 意 , 即 衣 中 庸 所 说的 “ 万 物 并 育 而 不 相 害 , 道 并 行 而 不 悖 ” 。中 国 历 来 尚 “ 和 ” 重 “ 平 ” , 中 华 民 族 历 来 是 一 个 爱 好 和 平 的 民 族 , 决 非 虚 语 。 汤 因 比与 池 田 大 作 也 都 认 为 “ 与 其 说 中 国 人 是 有 对 外 推 行 征 服 主 义 野 心 的 民族 , 不 如 说 是 在 本 质 上 希 望 本 国 和 平 与 安 泰 的 稳 健 主 义 者 ” 。 。 、 雪 第 二 编 第四 章 第 三 节 。 费 正 清 教 授 在 其 一 书 中 , 也 有 类

10、 似 看 法 。 凡 对 中 国 历 史 和 中 华 文 化 有 较 深 了 解 的 学 者 , 均 会 有 此 认 识 。二 、 “ 和 实 生 物 ” 与 “ 阴 阳 和 谐 ”为 什 么 要 重 视 “ 和 ” 史 伯 说 “ 和 实 生 物 , 同 则 不 继 , 以 他 平 他 谓 之 和 , 故 能 丰 长 而 物王才归 之。 若 以 同 裨 同 , 尽 乃 弃 矣 。 ” 又 说 “ 声 一 无 听 , 物 一 无 文 , 味 一 无 果 , 物 一 不 讲 。将 弃 是 类 也 , 而 与 割 同 。 天 夺 之 明 , 欲 无 弊 得 乎 ”能 产 生 新 物 , 并 使 万

11、 物 茁 壮 成 长 , 而 没 有 对 立 面 的 国 语 郑 语 他 认 为 只 有 “ 和 ”“ 同 ” 是 不 能 产 生 什 么 新 生 事 物 的 。 周 幽王 放 弃 “ 和 ” 的 原 则 而 一 味 追 求 “ 同 ” , 听 不 进 不 同 意 见 , 看 不 惯 与 自 。 己 不 同 的 东 西 , 焉 能不 衰 败 全 晏 婴 也 告 诫 齐 景 公 “ 和 如 羹 焉 。 水 火 、 酶 酿 、 盐 梅 以 烹 鱼 肉 , 惮 之 以 薪 , 宰 夫 和之 , 齐 之 以 味 , 济 其 不 及 , 以 泄 其 过 , 君 子 食 之 , 以 平 其 心 。 君 臣

12、 亦 然 君 所 谓 可 , 而 有 否焉 , 臣 献 其 否 , 以 成 其 可 君 所 谓 否 , 而 有 可 焉 , 臣 献 其 可 , 以 去 其 否 。 是 以 政 平 而 不 干 ,民 无 争 心 ” 左 传 昭 公 二 十 年 办 。 只 有 调 和 各 种 味 道 , 才 能 做 出 美 味 的 汤 , 为 君 者 只有 采 取 宽 容 的 态 度 , 善 于 听 取 不 同 意 见 , 才 能 政 治 清 平 , 而 民 无 争 。任 何 事 物 都 只 有 在 与 其 对 立 面 的 相 互 斗 争 、 相 互 作 用 、 相 互 渗 透 、 相 互 依 存 、 相 互 消

13、 长的 过 程 中 才 能 发 展 成 长 , 这 种 对 立 面 , 按 中 国 传 统 的 说 法 , 常 用 阴 阳 这 对 特 有 的 哲 学 范 畴 来表 达 。 先 秦 诸 子 百 家 中 , 儒 、 道 、 墨 、 法 以 及 阴 阳 家 都 讲 阴 帕 , 都 强 调 阴 阳 和 谐 与 互 补 , 即对 立 面 的 统 一 与 平 衡 。 比 如 , 老 子 说 “ 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 , 冲 气 以 为 和 哭 四 十 三 章 。 易 大 传 说 “ 一 阴 一 阳 之 谓 道 ” , 墨 子 说 “ 天 壤 之 情 , 阴 阳 之 和 , 莫 不 有 也 ” 辞过

14、 。 管 子 书 说 “ 是 故 阴 阳 者 , 天 地 之 大 理 也 ” 四 时 。 但 是 这 种 平 衡 并 环是 静 止 的 平 衡 , 而 是 一 种 动 态 的 平 衡 。 平 衡 是 相 对 的 , 世 界 上 并 不 存 在 绝 对 的 平 衡 或 均 衡 。 庄 子 书 说 “ 一 清 一 浊 , 阴 阳 调 和 ” 天 运 。 韩 非 也 说 “ 凡 物 不 并 盛 , 阴 阳 是也 ” 解 老 。 阳 和 阴 也 对 应 于 “ 刚 柔 ” “ 乾 坤 ” 、 “ 开 阖 ” 、 “ 动 静 ” 、 “ 男 女 ” 等等 。 易 大 传 说 “ 一 开 一 阖 之 谓

15、变 ” , “ 刚 柔 相 推 , 变 在 其 中 矣 ” 系 辞 。 运 动的 源 泉 是 由 于 事 物 内 部 对 立 物 的 “ 相 推 ” , 因 此 并 不 需 要 来 自 外 部 的 “ 第 一 推 动 力 ” 。 在 这一 点 上 应 该 说 高 于 亚 理 士 多 德 , 因 为 他 仍 需 借 助 于 “ 第 一 推 动 力 ” 。中 国 的 阴 阳 鱼 太 极 图 , 阴 和 阳 之 间 是 一 条 互 补 曲 线 , , 而 且 阴 中 有 阳 核 , 阳 中 有 阴 核 , 正是 这 种 对 立 面 互 相 渗 透 , 互 相 依 存 , 互 相 消 长 变 化 的

16、动 态 平 衡 和 互 补 关 系 的 形 象 表 达 。 现 在这 种 思 维 方 式 的 价 值 , 已 越 来 越 受 到 重 视 。 李 约 瑟 称 之 为 “ 一 种 非 凡 的洞 察 力 ” 历 史 与 对 人 的 估 价 , 见 李 约 瑟 文 集 。 席 文 称 之为 “ 中 国 自 然 哲 学 的 原 理 ” 或 “ 中 国 原 始 物 理 学 的 第 一 定 律 ” 同 上 。 玻 尔在 他 因 在 量 子 力 学 领 域 的 杰 出 贡 献 而 被 封 为 爵 士 时 一 , 选 择 这 个 图 形 为 他 盾 形 徽 章 的 图 案 。 他认 为 这 种 太 极 图 是 其 互 补 原 理 的 最 好 的 图 示 。 他 还 意 识 到 这 种 互 补 概 念 很 可 能 在 物 理 领 域 之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