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模拟一“6+4+选考”限时训练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873111 上传时间:2017-1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模拟一“6+4+选考”限时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模拟一“6+4+选考”限时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模拟一“6+4+选考”限时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模拟一“6+4+选考”限时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模拟一“6+4+选考”限时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模拟一“6+4+选考”限时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模拟一“6+4+选考”限时训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模拟一“64选考”限时训练时间:45 分钟 分值:363915第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实验设计,正确的是()选项 探究主题 实验试剂 预期实验结果 结论A 某“色拉油” 是否含有脂肪 苏丹染液 被检测液体出现 橘黄色 不含有脂肪,但可能含有固醇B 某“早餐奶” 是否含有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被检测液体出现 砖红色 含有蛋白质,但含 量少于淀粉C 某“奶片”是否添加淀粉 碘液 被检测液体 出现蓝色 含有淀粉,不含有蛋白质D某“无糖”无色饮料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被检测液体出现

2、砖红色一定含有还原糖,但不一定是葡萄糖2.下列有关 ATP 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 ATPBATP 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 ATPDATP 中的“A”与构成 DNA、RNA 中的碱基“A” 表示的不是同一物质3下图表示人体内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干细胞与白细胞的基因型不同,因此合成的 mRNA 和蛋白质种类也不相同B血小板和红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 DNADNARNA蛋白质C图示细胞中,干细胞不仅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而且分裂周期也较短D白细胞能够穿过血管

3、壁去吞噬病菌,这是因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4下图中表示转录过程的是()5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这属于趋同进化。在趋同进化过程中()A通过相互选择,不同生物的基因库趋于相同B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2C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了相似的适应性D不同生物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6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图 1 所示是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月季生根的影响,图 2 所示是激素类似物甲在其 X、Y 和 Z 三种浓度下对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激素类似物乙抑制月季插

4、条生根B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具有协同作用CX 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D图 2 所示的结果可以说明激素类似物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第卷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考生根据要求做答)(一)必考题(包括 4 小题,共 39 分)29(10 分) 下表是植物和植物在一天中气孔导度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回答:时刻 000 300 600 900 1200 1500 1800 2100 2400植物气孔导度38 35 30 7 2 8 15 25 38植物气孔导度1 1 20 38 30 35 20 1 1(注:气孔导度能反映气孔张开的程度,其单位是 mmolCO2m2

5、 s1 ,表示单位时间内进入叶片表面单位面积的 CO2 的量)(1)请在坐标图中画出植物和植物一天中气孔导度的变化曲线。(2)据表分析可知,一天中植物和植物吸收 CO2 的主要差异是:_ _;沙漠植物的气孔导度变化更接近于植物_,此特性的形成是长期_的结果。(3)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除了水和 CO2 浓度之外,还有_等(写出两种) 。3(4)右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物质代谢过程( 图中 C3 代表含有 3 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 。过程的能量变化是_,过程的完成需要酶、_等物质;凌晨 300 时,四种生理过程中,植物和植物都能完成的有_。30(8 分) 某科研小组做了一系列生

6、理实验。将小鼠依次置于 25 、0 、25 环境,每一环境中均生活 15 分钟,从开始到结束,每隔 5 分钟测一次皮肤血流量、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共测了 10 次。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这些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值) 如下表。次数指标 1 2 3 4 5 6 7 8 9 10A 0.45 0.45 0.44 0.45 0.55 0.55 0.52 0.50 0.46 0.45B 0.31 0.31 0.31 0.30 0.30 0.60 0.62 0.38 0.33 0.32C 0.23 0.23 0.23 0.23 0.18 0.17 0.16 0.22 0.23

7、0.23(1)进入 0 环境中时,首先增加的是_( 填字母),C 代表_。(2)实验过程中,A 指标增加后 B 指标增加,然后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 _,这种调节过程在生理学上叫作_。(3)当小鼠从 25 环境移到 0 环境时,此时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中枢在_,参与体液调节环节增加产热的激素主要是_。(4)为进一步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小鼠有出汗现象;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出现寒颤现象。这说明小鼠产热中枢在_。31(11 分) 现有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该植物的叶片颜色绿色(A)对花斑色(a)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

8、制, Y 染色体抑制花斑基因的表达;而叶片的形状宽叶(B)对窄叶(b) 为显性,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现利用 4 个亲本进行了两组杂交实验,请结合实验的结果分析回答相关问题。组别 母本 父本 子代第 1 组 花斑色宽叶(甲) 绿色宽叶(乙)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窄叶雄株211;绿色雌株花斑色雌株11,雄株中没有花斑色第 2 组 花斑色宽叶(丙) 绿色窄叶(丁) 50%绿色宽叶雄株、50%绿色窄叶雄株(1)植物细胞的色素存在于_( 细胞器)中,而叶片的绿色是因为存在_(色素),说明_通过控制_ 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根据两组实验的结果可知 4 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甲: _;

9、乙:_;丙:_;丁:_。(3)第 2 组的子代中没有雌性的原因最可能是_ 。(4)如果让乙和丙杂交,其子代的基因型有_种,其中花斑色宽叶出现的概率是_。432(10 分) 某科研小组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选取未受入侵的红树林群落、轻度入侵的“红树林薇甘菊”群落、重度入侵的薇甘菊为主的群落和无植被覆盖的光滩(分别编号为 A、B 、C、D)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该科研小组还研究了红树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如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红树林植被碳转移模式图单位:吨 /(公顷 年)群落碳储量(吨/公顷) A B C D植被 56.2 50.9 43.5 0凋落物 2.0 3.5 5.

10、4 0土壤 161.9 143.2 117.7 86.1总计 220.1 197.6 166.6 86.1(1) 由上表结果可知,该实验( 或课题)的名称是:_;可得出的结论是_。(2) 薇甘菊入侵使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_。(3)薇甘菊与某种红树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_。从光滩上开始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演替。(4)据图分析,途径是指_ ,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是_。(5)为避免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的影响,国家建立了深圳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类型中的_。(二)选考题(请考生从 2 道生物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39(15 分)(生物

11、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请根据下图回答有关制作果酒和果醋的问题:(1)在向甲装置中加入菌种前要对装置进行_处理;在甲装置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后,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要打开_阀,然后_ _,目的是_;5若要进行醋酸发酵,则需要对甲装置进行的操作是_。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醋酸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_。(2)乙图中的过程和分别发生在酵母菌的_ 和_中。(3)为降低生产成本,可利用_技术使酵母菌和醋酸菌能够重复使用。40(15 分)(生物 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如图甲为胚胎发育的某时期,图乙为人类对克隆羊技术的拓展和应用。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甲为胚胎发育的_阶段,图甲中的_(用图上数字填

12、写)和图乙中的 X 对应,该部分将来发育成胎儿的_。(2)图乙中两个婴儿长大后,外貌、性格和其他特征与_ 相似,这说明_具有全能性。(3)从图乙可以看出,胚胎干细胞来源于_ ,所以其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_;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_,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6答案第三篇仿真模拟演练模拟一“64选考”限时训练1 【解析】选 D。选项 A,苏丹染液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结论中 “不含有脂肪”的说法错误;选项 B,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呈紫色, “被检测液体出现砖红色”的预测错误;选项 C,被检测液体出现蓝色,只能证明含有淀粉,不能证明没有蛋白质;选项 D,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经加热可以产生砖红色沉淀,所以砖红色出现只能证明还原糖的存在,而不能证明一定是葡萄糖,说法正确。2 【解析】选 A。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 ATP;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成ATP 中的化学能,细胞呼吸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成 A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