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743600 上传时间:2017-12-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实验目的】1. 学会使用共振干涉法和相位法测定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2. 学会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3. 了解声速与气体参数的关系。【实验原理】由于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等优点,所以在超声波段进行声速测量是比较方便的。超声波的发射与接收一般是通过电磁振动与机械振动的相互转换来实现,最常见的是利用压电效应和磁致伸缩效应。声波在空气中是以纵波传播的,其传播速度 和声源的振动频率 f 以及波长 有如下v关系:( 1 )f测出声波波长 和声源的振动频率 f 就可以由式(1)求出声波的传播速度。声波频率 f 可通过频率计测得,本实验的主要任务是测出声波波长 。1

2、.共振干涉法实验装置如图图 1 共振干涉实验装置 图 2图中 s1 和 s2 为压电晶体换能器,s1 作为声波源,它被振荡频率可以调节的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电信号激励后,由于逆压电效应发生受迫振动,并向周围空气定向发出一近似平面声波;s2 为超声波接收器,声波传至它的接收面上时,再被反射。当 s1 和 s2 的表面互相平行时,声波就在两个平面间反射,相互干涉。经数学运算可知,在接收器 s2 表面,从振动位移来说是波节,从声压来说是波腹;在发射器 s1 表面,则情况较为复杂,其振幅与两个表面的间距有关,所以其振幅随 s1 和 s2表面的间距 L 而变,当,n=0,1,2,3,., ,2n振幅为极

3、大值,称为共振。这是接收器 s2 接收到的声压也是极大值,经接收器转换成的电信号也是极大值(参见图 2) 。图中各极大值之间的距离均为 /2,由于衍射和其他消耗,各极大值幅值随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少。我们只要测出与各极大值对应的接收器 s2 的位置,就可以测出波长 。若用游标卡尺测出 20 个极大值的位置,并依次算出每经 10 个 /2 的距离:,2101L12,.20120120把等式两边各自相加,得 10)(210iiL1)0(5ii由低频信号发生器或频率计读得超声波的频率 f 后,即可由下式求得声速(2)iiL10)(5若测不到 20 个极大值,则可少测几个。列如测到 12 个极大值,可依次

4、算出他们经 6个 的距离,最后得2(3)fii61)(82. 相位法测声速相位法又称为行波法,是通过比较同一列波上两质点的相位差来进行测量的。图 3由声源发出的声波在沿其传播方向上,相位差为 的两质点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2因此,只要测出相位差为 的两质点之间的距离 ,就可由d( 4.2.4)2计算出波长,从而由波长及声源振动频率计算出声速。实验中保持声源的位置不变,改变反射面的位置,用示波器测声源和反射面处两质点的相位差,记下相位差每变化 时反射面的位置 ,求出相位差变化 时反射面位置的变d化 。d示波器测两信号的相位差有两种方法:双踪示波法和李萨如图形法,本实验用李萨如L图形测两点的相位

5、差。将声源和反射面处的信号分别输入至示波器的两个偏转板上,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李萨如图形是一椭圆,当改变反射面的位置时,两信号的相位差发生变化,李萨如图形由椭圆直线椭圆直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 4 所示,其中相邻两次出现直线时反射面位置的变化就是相位差为 时两质点的距离 。d01221212 2312图 4与共振干涉法相类似,可测得 20 个或 12 个相应的数值,以便进行数据处理。3.逐差法处理数据以上处理数据的方法称为逐差法,是试验中处理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逐差法的优点是充分利用数据,减少偶然误差。因为若简单地取各次测量的平均值,中间各值将全部抵消,只剩始末两个读数,因而与单词测量等价。如在

6、本实验中按以下方法处理数据:2010L,2,.19201920其平均值为LL19201201.= 2得到结果就只与 , 两个读数有关。这样就失去了多次测量的优点。0从误差理论可知,多次测量时算术平均值为最近真值。为避免以上情况,一般在连续测量数据的情形时,长把数据分为两组,两组逐次求差再算平均值。这样得到的结果保持了多次测量的优点,但应注意,只有在连续测量的自变量为等距变化,相应两个量之差是均匀的情况下,才可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实验内容与步骤】1. 共振干涉法测声速1. 将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正弦波信号加在声速测试仪的发射端,声速测试仪的接收端与示波器相连(y 1通道) 。如图 5 所示。图 5

7、2. 转动距离调节手把,使声速测试仪的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两个端面相距为 1cm 左右,并使两个端面保持平行。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换能器的谐振频率为 40KHz 左右) ,观察示波器上波形幅度的变化,当接收到的信号幅度最大时,记录 5 次信号发生器的频率 f(f为共振频率)并取平均值 f,并在实验中保持 f不变。3. 缓慢转动距离调节手把,使声速测试仪的接收端远离发射端,观察示波器上图形的变化。当示波器上波形幅度最大时,记录声速测试仪接收端的位置读数。转动手把连续读取 20 个波形幅度最大时测试仪接收端的位置读数。相邻读数的差值即为 /2 。4. 用逐差法求波长 ,将 f 和 代入( 1 )式求

8、出声波的速度。同时用下列校正公式算出 :校ttp00 125.39.125.31 干校式中, =273.15; 为水蒸气压,单位为 mmHg;p 为大气压,单位为t0mmHg(1mmHg=133.322pa)。最后算出百分误差=%10校。2. 相位法测声速1. 在驻波法测声速的连线基础上,将信号发生器输出端再引出一根线接入示波器的 Y 端口(y 2通道) ,将示波器的“扫描频率”旋钮旋至“xy”位置,即将示波器调至观察李萨如图形的状态,如图 6 所示。图 62. 缓慢转动距离调节手把,观察示波器上图形的变化。当出现图 4 中的直线时,记录声速测试仪接收端的位置读数。转动手把连续读取 20 个直

9、线(包括一、三象限的直线和二、四象限的直线)出现时测试仪接收端的位置读数。相邻读数的差值即为 /2。3. 用逐差法求波长 ,由(1)式计算声速。【数据与结果】室温 t=15。1.测谐振频率计算得: 37.611 kHzf2.共振干涉法测声速 i 1 2 3 4 5/kHzfi37.250 37.831 38.025 37.325 37.626i 1 2 3 4 5 6 7 8 9 10/mmli20.232 24.780 29.356 33.756 38.498 43.025 47.622 52.232 56.898 61. 681 由逐差法: =9.240 mm , = 347.529 m/

10、s 105iilf, 340.223 m/s ,校百分误差= %10校=2.15% 。3.相位法测声速由逐差法得: , 346.606 m/s ,109.216iilmf340.223 m/s ,校百分误差= %10校=1.88%【思考题】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66.230 70.832 75.451 80.023 84.626 89.324 93.898 98.482 103.265 107.962i 1 2 3 4 5 6 7 8 9 10/mmli22.236 31.436 40.686 49.968 59.124 68.356 77.458 86.6

11、98 95.869 105.124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114.324 123.562 132.762 142.687 151.988 160.584 169.848 178.254 187.635 196.866 1.怎样才能知道接收器 表面的声压为极大值?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怎么进行测s2量?解答:当示波器上显示的 CH2 通道波形的幅度最大时,S2 表面的声压为极大值。用示波器进行测量。调节 与 距离,观察示波器,当 CH2 的输出波幅度显示为最大时即为s12表面声压极大值时刻。s22.什么是逐差法?它的优点是什么?解答:逐差法是针对自变量等量变化,因

12、变量也做等量变化时,所测得有序数据等间 隔相减后取其逐差平均值得到的结果。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测量数据,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可及时发现差错或数据的分布规律,及时纠正或及时总结数据规律。3.为什么换能器要在谐振频率条件下进行声速测定?解答:此时振幅大,便于观察,否则振动随距离衰减得很快,不能读出足够的数据。 因为在谐振频率下可形成驻波,根据驻波的情况可测量声波的波长,再用波长乘以谐振频率就可以获得声速的大小。4.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改变 L 时,压电晶体换能器 S1 和 S2 的表面应保持互相平行?不平行会产生什么问题?解答:声波的正面反射压力与斜着的反射压力是不一样的,要求二者平行是为了保证声波的正面反射,以求得最大反射压力,使实验数据更精确。如果二者不平行,则反射回来的声波不能正确打在 S1的正中心,会有一部分声波能量没有打在 S1上,也就不能正确测得反射回的能量。会使实验不准确。5.是否可以用此方法测定超声波在其他媒质(如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解答: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