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综合案例——移动vs联通:双寡头的坚守与追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572431 上传时间:2017-07-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六:综合案例——移动vs联通:双寡头的坚守与追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题十六:综合案例——移动vs联通:双寡头的坚守与追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专题十六:综合案例——移动vs联通:双寡头的坚守与追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专题十六:综合案例——移动vs联通:双寡头的坚守与追击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专题十六:综合案例——移动vs联通:双寡头的坚守与追击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六:综合案例——移动vs联通:双寡头的坚守与追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六:综合案例——移动vs联通:双寡头的坚守与追击(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材料一 柯达 VS 富士:影像行业里的争锋者本案例材料让同学们自己搜集有关材料做准备,从而达到了解案例的相关材料、运用案例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解决相关问题。一、案由在影像行业里,如果把柯达看作是称霸天下的屠龙宝刀,当今能称得上倚天剑的,恐怕非富士莫属。创办于 1880 年柯达公司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感光材料生产商,至今占据着世界传统影像业的霸主地位,占世界市场的一半左右。而富士则是二战后成立,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才有影响力,占据世界第二位。双方的产品线均包括民用影像产品、专业影像产品、磁记录产品、医用产品四大系列,相互替代性极强,因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们生死冤家的命运。两家公司的竞争一直

2、都非常激烈。“宝刀屠龙,号令天下;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在全球市场上,从传统影像业(化学感光业)的黄与绿之战,到数码影像业的蓝与银(柯达与富士数码店的标志色分别是蓝色与银色)之战,柯达、富士这对神兵利器的交锋已经持续了数十个春秋,双方相生相克,势均力敌。所谓冤家路窄,进入中国市场后,柯达与富士的争锋也没有一刻停止过。柯达最先来到中国,但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中国胶卷头把座椅的却一直是“绿”富士。富士胶卷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曾一度高达 70%,无疑是中国影像市场的领导者,而柯达鲜艳的黄色旗帜,这时候还只能列在第二方阵,与日本的柯尼卡和德国的爱克发并肩。90 年代后期,柯

3、达把握机会,一举超越富士,成为了中国市场新的王者。但在另一个新兴领域数码影像市场上,与富士舍我其谁的气势相比,屈居下风的柯达至今仍在奋起直追。二、98 协议:柯达咸鱼翻身1998 年以前,中国感光市场是富士的天下,而柯达与柯尼卡、爱克发等外资品牌一样,不得不长期屈居富士的阴影之下。心高气傲的美国人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一直在寻找翻身的机会。一个天赐良机终于降临到柯达头上。1998 年,中国政府面对负债和亏损累计近百亿元、一触即溃的中国感光业,已经没有了退路,时间再拖下去,整个感光业性命堪忧。当时中央政府的态度是,如果要合资就对全行业合资。但富士似乎无意接下这么大的烂摊子,甚至当中国政府要人访问日本

4、提出要会见富士方面有关人员时也遭到了拒绝。当时富士的决策层是如何思考的,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富士对中国市场的成长潜力和速度缺乏足够的信心,因而低估了这笔生意的价值。更糟糕的是,富士甚至没有为此进行过任何公关活动,以便缓解和消除因拒绝中国政府而造成的一些看法和隔阂。应该说,自从富士回避和拒绝中方开始,就已经意味着它输掉了在中国市场的前途,尽管当时它在中国感光材料市场居于霸主地位。而当时营业状况并不好的柯达经过再三权衡,主动向中国政府伸出橄榄枝,从而成就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项目以企业对政府的方式,完成了对几乎整个中国感光行业的合作。当时的朱基总理与柯达前总裁裴学得亲自拉开整个大幕,柯

5、达投入 10 亿美元(后来追加到 12 亿美元) ,一口气吃下 6 个厂,跨越 6 省 10 市、3 个行业,跨越中央与地方政府, “98 协议”宣告诞生。表面上,柯达为了获得在中国的生产权利付出了极高的初始成本;然而比摆脱困境的中国感光材料企业笑得更甜的是柯达,它终于实现了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本土化。在 1998 年之前,中国彩色胶卷的进口关税高达 67,关税决定了进口胶卷的市场价格。中国消费者购物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价格,对企业而言谁的产品价格低谁就拥有市场。柯达实现生产本土化,避开高关税,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低成本的市场优势,这对于本来处于同一量级的两个对手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而全行业合资计划

6、的另一个结果是:3 年以内,其他外资感光材料企业不得在国内投资建厂。柯达与富士的中国市场竞争中,全行业合资计划实施无疑是柯达牵制竞争对手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今天看来,这个协议实际上是奠定柯达在中国胜局的第一根支柱。通过对合作企业的改造,再加上在上海的相机、冲扩机厂和研发中心,柯达在中国形成了从民用、专业、磁记录到医疗的全系列生产系统。2002 年富士重返中国之时,柯达胶卷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已经攀升到 60%,而富士在中国市场则沦为二线品牌,无法与柯达抗衡,只能和中国乐凯、日本柯尼卡、德国爱克发等厂家争夺剩余的 40%市场份额。三、渠道策略:富士棋输一着柯达:渠道最短在销售渠道策略上,柯达一般采

7、用垂直型营销系统,销售渠道较短:中国设厂区域分销零售商。98 协议后,柯达得以大规模地直接在中国生产胶卷。这样,胶卷从出厂到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经过的渠道很短。而在渠道宽度上,柯达选择的经销商数量并不多, 不同类型的产品由不同专业公司代理,经销商呈现专业化的特点。柯达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直接设立办事处,办事处市场部根据不同产品设立不同产品部,负责所在区城的产品相关工作。总体上,从产品出厂到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或者说在整个市场后勤管理上,柯达公司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富士:假手他人富士在多数产品中也采用垂直型营销系统。但在销售渠道的长度上,富士与柯达明显不同,采用较长的销售渠道:日本厂家中港澳总代理中国

8、区域代理主要城市代理零售商,富士在中国销售的产品,除了少数是在新加坡生产以外,其他绝大多数产品都从日本原地生产。在经销商选择上,也与柯达不同。香港富士摄影器材有限公司是富士在中国、香港、澳门的总代理,也是其独家经销商,在中国的区域分销上,除医疗产品等少数产品,因为专业性很强而由专业医疗公司代理,其他产品并没有像柯达那样严格按不同产品选择专业代理商,多数一家公司经销。富士与柯达在渠道策略中的另一大区别是,富士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工作,由其中港澳总代理负责,自己不直接参与。这样,日本富士公司不直接接触在中国的经销商,市场开拓工作亦都由总代理的办事处负责。富士采用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节省资源,但不足之处亦

9、显而易见,那就是自己不能完全把握一切工作,因为总代理并不能总是与自已一致。所以相对而言,富士与中国各级经销商的联系不够紧密,近年来在开设影像专门店的成绩不如柯达。从两家公司的比较中不难看出,富士的销售渠道较长,市场后勤管理上稍逊于柯达,这对富士在客观上有两方面负面影响。一方面是产品经过长的渠道,多次转运后,富士公司对产品不能很好控制,给伪冒产品有机可乘。另一方面,几种不同类型的产品由同一经销商负责 ,而柯达的则分开由三家相关行业的公司负责。这样,富士的那家经销商可能重视畅销的产品,而对相对不畅销的产品支持不够。近几年里,同是在推广数码产品和电脑光碟,柯达的取得的成绩比富士好得多。四、促销策略:

10、柯达避实击虚富士:低价进攻98 协议后,面对在中国市场不利的局面,富士的抗争从未停止。为了突破柯达的本土优势,在 1998 年后的几年里,富士数次要与中国企业合作建立分装厂。但结果让日本人感到绝望:每次柯达都依据与中国官方达成的“98 协议”进行投诉,迫使富士关闭工厂。没能实现生产本土化,富士改变了进攻的策略,选择价格战。要打价格战首先得设法降低成本,富士开始利用中港照相、珠海真科作为前沿阵地,进行大规模的胶卷走私活动,试图以逃避关税带来的低价格来冲击柯达,突出奇兵抢占市场。走私来的胶卷帮了富士的忙,逃了 60以上的关税,不能不说是占了绝大的便宜。随后,富士在中国市场的降价运动就开始全面上演。

11、富士通过媒体向外界宣布,要趁柯达与中国政府的“98 协议”到期,以及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入世后双方面临的市场环境将更为公平的契机为突破点,在中国感光材料市场对柯达展开全面反击。2001 年初,在上海著名的景区外滩,所有摄影点突然一夜之间全部“改变了颜色” ,柯达鲜明的黄色全部消失,由富士的绿色取而代之。这当然离不开富士胶卷降价的功劳,在利润相似的情况下,经销商当然喜欢畅销的产品。资料显示,按正常对外贸易,进口彩卷的到岸价为每卷.美元,加上 17的增值税、经销商和分销商的利润等,进口民用胶卷最低零售价不该低于 15 元。在上海麦德龙、家乐福等大卖场,一卷富士胶卷平均价格仅为 13 元,比往日足

12、足下降了 56 元之多。同时,富士突然发动的低价风暴还席卷了北京、广州、天津等多个大城市。柯达:把销售做透对于富士的降价风潮,老对手柯达表示, “柯达”绝不参与这场价格战,恶性的价格战对感光行业没有好处。但是,柯达并没有对来自对手的威胁无动于衷,它采取的应对策略是把销售做透。柯达认为中国的感光市场还有很大发掘空间,于是相继推出了“.万当老板的助业贷款项目计划” 、 “照相机播种计划”以及“柯达照相馆计划”。以“照相机播种计划”为例。2001 年底,柯达在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七省市之外的地区开始大力推进“照相机播种计划” 。柯达为这些区域投放了市场价格为 99 元的“播种计

13、划”相机,无需电池,操作简单,专门为不懂相机使用的顾客提供方便,随机附送 4 个柯达胶卷。 “播种计划”相机比一般相机体积略大,增加了相机的牢固性,并且按照 6 品质控制标准制造,即使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同样能够拍摄出质量上佳的好照片。 “照相机播种计划”一方面更好履行了“只需要轻轻按下快门钮,其余的事由柯达来完成”的科技承诺,另一方面,为柯达开发中国西部等二级城市的开发吹响了号角,柯达产品走向了中国的每个角落。一年以后,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彩色冲扩店已发展到 8000 多家,在二、三线城市成立了统一柯达标识、统一店面、统一规章的 5000 家照相馆, “播种计划”相机售出 100万台,柯达中国的民用

14、摄影产品销售比 2001 年增长 20% 。五、广告策略:双方平分秋色柯达:温馨一刻柯达从来不用强调自己色彩的饱和、颗粒的细腻这些指标,而是用生活中精彩、难忘的瞬间打动消费者,留驻“温馨”瞬间,给你永恒记忆是柯达胶卷持之以恒的主题,无论是“串起生活每一刻”和“就是这一刻”都是主题的集中反映。在柯达的广告中,经常出现一些孩子、狗和朋友的镜头,洋溢着温馨的家庭生活气息,给人以亲切而温馨的家庭形象,这与柯达想要塑造的品牌形象不谋而合,对家有深厚情节的国人也就更乐于让柯达来表现“这一刻”的家庭温馨。柯达正是通过宣传这一幕幕难忘的时刻来打动消费者的心弦。 “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 、 “柯达串起每

15、一刻” ,在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中,这些广告语深深刻进了消费者的脑海,使消费者自然而然把享受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这么说, “柯达:串起每一刻”曾让留影成为 20 世纪最美好的怀念。富士:名人广告与柯达胶卷定位于家庭市场不同,富士胶卷十分注重青年市场的开拓,更努力地建立高利润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正是因为对青年市场的青睐,富士胶卷选用的代言人一直都是各地区最受欢迎的青春偶像人物。在韩国,原来的富士胶卷广告片的主人公是韩国第一女明星金喜善,由于看中了 2002 年世界杯的影响力,富士胶卷找来韩国球星李东国出演新广告。在中国,香港影视歌三栖明星郭富城凭借其青春、动感的形象,被富士选

16、为 2001 年的品牌代言人。富士公司投入逾千万港元的制作费。在片中,郭富城的形象非常特别,神态和舞姿既像太空人,又像机器人,发型又酷似“猫王” ,给人一种前卫、新潮、科技和智能化的感受,让人耳目一新。该片春节期间在内地热播,曾引发了一股新的时尚潮流,使富士胶卷的销量直线上升。到 2002 年国庆时,新版广告又在节前粉墨登场:百变动感的天王郭富城身边多了一位风情万种的“广告天后”藤原纪香,让本已强劲的传播力又增添了几分魔力。强档明星组合、独特的 4th color layer 产品说辞和假日广告攻势,吸引了千百万善男信女们的热情追逐和趋从,同时也超跃了一般名人广告。六、公关策略:柯达技高一筹柯达:大家风范柯达高超的公关战略与举措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98 协议”无疑是柯达中国公关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但这样的例子绝非偶然,柯达 CEO 的中文命名、龙的传人在柯达活动以及成功化解柯达相机危机,都是柯达公关战略的延续。柯达相机危机的化解尤其能体现柯达的大家风范。在危机还处在萌芽状态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技术指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