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588469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7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区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区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区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区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04-2008 年新安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改革开放尤其是“九五 ”时期以来,在县委的正确 领导、县人大、政协监督支持与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安教育在国家贫困县的薄弱基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 1997 年通过省级“两基”验收为标志,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实现了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学校普遍使用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形成了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体、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普职成教育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县域教育体系,并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在一些方面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基本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为新安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当前乃至今

2、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使全县人民全面跨入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适应新的挑战,抢抓机遇,再创辉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育人为主,以人才为本,教师为主,积极调整教育发展战略,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不断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努力建设教育强县,逐步缩小与全国教育先进地区的差距,扩大和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新安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充分发挥教育在县域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一、指导思想21坚持教育为本的百年大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衔接教育部2003-20

3、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联系新安县“ 十一五” 发 展规划,以整体提升 县域教育发展水平为目标,落 实发展教育为新安人民服务宗旨,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社会反哺教育,把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和开发人力资源作为一切发展的目标、主体和动力,把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作为解决“三 农” 问题的关 键性措施,把蕴藏巨大 财富和能量的教育事业作为新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石和动力,为实现全县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强大而持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全国、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教育发展要积极适应新安农业向电力、冶炼、煤炭和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向城镇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变化,又要面向未来适

4、时调整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既要立足县情规划教育发展,又要面向全国培养输出人才; 既要以满 足未成年人的教育需求为己任,又要完善开放的县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一切愿意学习的人提供成才的机会,增强教育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全县人民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3坚持“巩固、深化、提高、持续”的内涵发展模式以布局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为基础,注重内涵发展,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 展” 的发展模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旋律,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县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3教育协调发展,扬长补差、开放创新,由学校而学区,由农村而

5、县镇,循序渐进,不断扩大和均衡优质教育资源。4坚持走法制、体制和机制相配套的改革道路加强依法治教,配套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在制度上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社会参与办学,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教育权益。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改革教育工作机制,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教育服务水平,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教育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谋发展。二、发展目标明确省域教育强县总体目标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建设全国先进、全省一流、特色明显的教育强县,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建成开放发达的县域

6、教育体系,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教育结构更加优化,办学条件更加改善,教育规模更加扩大,教育特色更加鲜明,教育质量更加提高,教育效益更加显著,成为全省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教育强县。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推进高中教育的普及;兼顾公平与效益,协调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发展要求,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核心,4充分整合与利用全县教育资源,造就一支高尚善导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一套先进适用的教学设施,营造一方和谐诗意的人文环境,塑造一个社会信任向往的良好形象,建设以发达的学校教育体系为基础的终身教育体

7、系,逐步实现幼儿教育早期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社会化、继续教育制度化。建立有效能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域教育办学体制,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参与的灵活多样化办学体制,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政府公共责任,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适当运用市场机制手段引入社会资源,促进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扶持和推动民办教育发展。推进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高教育机构的工作效能,构建与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开放创新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7全面推进新安县教育事业跨上新台阶(1)在巩固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质量, 2005年完成五三学制向六三

8、学制的过渡,并进行五四学制和九年一贯制探索,建成新城实验初中,到 2008 年逐步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高现有高中教育,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努力把县一高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升学率和升学质量;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努力把县职业高中建设成为全国重点职业高中,5并启动建设全国名校;把第二高中和第三高中建成市级以上示范性高中,把艺术高中建成省级以上示范性高中,把第五高中建成综合高中和绿色证书实验学校,形成各具特色普职教育协调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高中教育体系。2007 年建成新安县外语高级中学,到 2008 年高中阶段教

9、育毛入学率由 65%提高到 80%85%,入学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由 2004 年的 5510 人和 16980 人增长到 6600 人和 21500 人。确保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0%以上。(3)落实“以 县为主、分 级负担” 的教育管理体制,大幅提高 县级财政教育投入,力争在 2008 年使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1.5%2%,使财 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 30%以上。规 范教育收费, 财政每年增拨专项经费逐步冲抵学校债务,并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保证拨付其他相关的专项经费。(4)基本完成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按照提高质量集中办学、有效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原则

10、,到 2006 年把目前的 314 所中小学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撤并为 150 所左右,形成为高中、初中、中心小学、完全小学、初级小学序列。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集中办学;同时根据就近入学、满足群众教育需要和有利于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保留少量小学分校(教学点)。到 2008 年全面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5)根据国家政策和新安实际,足额配备合格教师。到 2006 年基本消除代课教师,分流不合格教师。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经济实用型的五年全员轮训制6度,优化教育人才队伍,提高教师素质。(6)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到 2008 年全面实施“校校通” 工程,使教育信息网络

11、进入中小学校,全面提高师生信息化素质和操作能力。(7)积极扶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鼓励民办学校发展,给政策、给 支持、给服务,到 2008 年有重点地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扶持建立 10 所左右的民办学校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进一步提高民办教育的质量。三、行动计划8.高标准、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计划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坚持适度超前发展战略,落实教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县政府要加强统筹和调控,以集中办学和提高质量为原则,根据国家确定的服务半径标准,结合本地实际,以高中到县、初中到乡、小学到中心村的模式为主,按照“每 2 万人口中 1 所初

12、中,3-4 所小学 ,千人左右的村 办 初小 13(4)年级,八百人左右的村办完全小学的分校或教学点” 的标准调整学校布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合理撤并教学点,减少农村小学数量,提高初中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均衡发展,使办学条件基本项目达到规范化标准,高水平通过国家验收,消除新文盲。到 2008 年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 97%以上,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 2%以下。7优化小学布局,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兼顾生源状况、地理位置、寄宿和交通状况,凡一个年级生源不足 20 人的,不再保留成建制学校。取消 10 人以下的小学和教学点。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集中到中心村的完小

13、。平原地区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 2 公里,山区学校可逐步实行寄宿制教育。在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根据需要和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建设若干寄宿制小学,切实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尚不具备调整条件的分校(教学点)要充分发挥一师多能和一校多用,辅之以教师走教制度,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社区文化多功能中心。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避免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调整初中布局,到 2008 年实现初中生全部进乡镇(城)就学,以峪里乡初中为基础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以仓头乡初中为基础进行五四制实验,以铁门镇新建初中为基础合并村办初中,扩大城镇学校容纳能力。校均规模以 1218 个班为宜,班额控制在50 人以

14、内,校均学生数为 600900 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规范学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城镇化建设等统筹兼顾。调整后富余的校舍等资产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9.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计划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不仅适应县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有利于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形成有竞争力的县域高中教育体系,在现有普通高中、艺术高中、职业高中的基础上,发展综合8高中,改善艺术高中的办学条件,以政府投入为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推动外语特色高中建设,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致富有门、升学有望、打工有路。发展高中教育教育要以

15、巩固提高为核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新建外语特色高中,继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到 2008 年,使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 70%80%。其中,升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人数分别由 2004 年的 5510 人增长到6600 人,校均规模由目前的 3000 人控制在 2200 人,班额严格控制在国家标准内。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创造条件,进一步扩拓展县域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创建 1 所省级示范普通高中、3 所市级示范普通高中。新建一所外语特色高中,计划 60 个教学班,学校规模3300 人左右。充分发挥县一高优质教育资源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整合共享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普通

16、高中教育质量。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高中专业建设。根据县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和职业教育资源,增加投入,按照国务院规定把城镇三税教育费附加的 20%用于职业、成人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施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型专业教师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努力建设 2-3 个重点和特色专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发展“订单式 ”教育,转移分流农村劳动力。加强与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合作,实行学校、公司、农户相9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行“绿色证书”教育,培养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推进科技进村入户。深化职业高中改革,促进升学与就业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形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以县职业高中为龙头、辐射乡镇职业培训点或成人教育点的职业教育联合体。加强职业高中能力建设,加 强对外开放,创办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