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赤字到生态建设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584789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生态赤字到生态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生态赤字到生态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生态赤字到生态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生态赤字到生态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生态赤字到生态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生态赤字到生态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生态赤字到生态建设(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生态赤字到生态建设- 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资源与环境政策作者:lzj_4488 发表日期:2005-12-12 14:01:47 表状改革初期,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国领导人,根据中国国情实行了最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经过 20 年的努力,中国的人口增长率率先在发展中国家下降至不足 1%,甚至还低于某些发达国家。这一经验表明,根据中国国情,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等到达到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之后再回过头来治理环境污染。我们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历的环保政策,借助技术进步、市场机制和全球化这三大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补偿危及民族未来生存的巨额生态赤字。我们可以向世界再次证明:中国作为

2、发展中大国,仍然能够在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条件下,率先在发展中国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全球化是中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机遇 众多强有力的因素正在塑造着一个全新的 21 世纪全球经济,新的全球经济来自于三大推动力量:技术进步,市场的力量和全球化(萨莫斯, 1999 年)。这三大经济力量不仅推动全球经济,而且也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技术创新、扩散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有力地促进节能环保事业,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不断降低能耗和污染强度,清洁技术则越来越有效地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市场的力量能够矫正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严重价格扭曲,有效防止资源过度利用,大大降低资源退化的风险,实现资源的合理

3、配置和环境收益;全球化则大大加强了技术和市场的力量,是一种更为革命性的力量,它使一国在开放的条件下能够有效利用全球的技术、资源、资金和管理。全球化能够加速经济转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有助于形成一种能源高效利用、低环境损害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机理在于:由以原料为基础的高污染的传统制造业向以知识为基础的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服务产业转移;促进清洁技术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减少贫闲和与贫困有关的环境负效应;为支持环境投资创造外部资源。通过这些方式,全球化使经济增长同产生污染及消耗资源分离开来,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OECD,1998)。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也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和环

4、境政策,不仅能够消除其负面影响,而且能够加强其正面影响。对于中国的能源与环境来说,全球化的机遇大于挑战。 1.利用全球化将为解决中国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 从总量上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们主要自然资源,如耕地、森林、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占世界总量比重大大低于我国人口和劳动力比重(见表 1),人均资源占有水平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人均耕地为 13 ,人均森林为 16,人均水资源为 l/3,人均矿产资源为 1/2。进入 21 世纪,我国人口仍将持续增长,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下降;人均收入从低水平向中等水平迈进,各类人均资源消费量不可遏制地迅速扩张,人口与资源的矛眉将更加尖锐;工

5、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经历资源密集化、能源密集化过程,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与资源短缺相伴随的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见表 2),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稀有物种迅速减少(见表 3),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见表 4),受灾率、成灾率明显上升(见表 5);产生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全球环境问题,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环境的八大国之一,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见表 6)。由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急剧推进工业化,贪图近利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的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成为未来民族生存的最大危机。

6、表 1 中国主要资源占世界总数比重 资源 比重(%) 资源 比重( %) 人口(1997 年)b 21 草地面积 a 9.3 劳动力(1997 年)b 26 石油 c 2.34 国土面积 a 7.1 天然气 c 1.20 耕地 a 7.1 煤 c 10.97 灌溉面积 e 19 水电 c 13.22 水资源 d 7 国际专利数(1995 年)f 0.27 森林面积 a 3.3 国内投资(1994 年)b 3.4 二氧化碳(1995 年)b 14 GDP(1997 年)b 3.53 硫排放(1990 年)e 16 GDP,按 PPP 法算(1997 年)b 11.86 保护地(1990 年)e

7、4 出口 g 3.4 劳动密集产品出口 10.55 进口 g 2.6 表 2 全国及各大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 地区 国土面积 (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面积 (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面积占 国土面积比(%) 黄河上中游地区 a 黄土高原 64 45 70 长江上中游地区 b 170 55 32 南方丘陵红壤地区 c 120 34 28 北方土石山区 d 44 21 48 东北黑土漫岗区 e 100 42 42 青藏高原 176 22 13 全国 960 367 38 注:a.包括晋、陕、蒙、甘、宁、青、豫的大部分或部分地区;b.包括川、黔、滇、渝、鄂、湘、青、甘、陕、豫的大部分或部分地

8、区;c.包括闽、赣、桂、粤、琼、湘、鄂、皖、苏、浙、沪的全部或部分地区;d. 包括京、津、冀、鲁、豫、晋的部分地区及苏、皖的淮北地区;e.包括黑、吉、辽的大部分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资料来源: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新华社北京,1999 年 1 月 6 日电。 表 3 生物资源多样性及自然保护区 国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哺乳动物 鸟类 高等植物 千平方公里 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 种类 濒危物种 物种 濒危物种 物种 濒危物种 中国 580.8 6.2 499 94 1186 183 30000 1009 印度 143.4 4.8 316 40 1219 71 15000 1256 日本

9、27.6 7.3 132 17 583 31 700 704 俄罗斯 705.4 3.9 na 17 na 35 na 127 美国 1302.1 11.4 428 22 768 46 16302 1845 资料来源:同上。 表 5 中国平均每年受灾、成灾面积以及受灾率、成灾率 年份 受灾面积 (万公顷/ 年) 成灾面积 (万公顷/ 年) 受灾(%) 成灾率(%) 1952-1959 2499.8 1046.6 16.7 41.9 1960-1966 3760.3 1773.1 26.0 47.2 1970-1979 3766.8 1158.4 25.3 30.8 1980-1989 4154

10、.8 2038.0 28.6 49.1 1990-1997 4942.4 2498.2 33.0 50.5 注:1.受灾率是指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成灾率是指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例。 表 6 八个环境大国占世界份额 国家 人口 国民生产总值 商业能源使用 碳排放量 森林面积 有花植物种类 1996 1997a 1995 1995 1990 1990 美国 5 21 25 23 6 8 中国 21 12 10 13 4 12 俄罗斯 3 2 7 7 21 9 日本 2 8 6 5 0.7 2 德国 1 5 4 4 0.3 1 印度 17 4 3 4 2 6 印尼 4 2 1 1 3 8

11、巴西 3 3 2 1 16 22 总计 56 57 58 58 53 资料来源:Flavin,C.,1997The Legacy of Rio;世界 1997 年状况,世界观察研究所,纽约。 注:a.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GNP 占世界比重,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1998/1999 年),第 190-191 页。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改变传统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发展模式,利用市场机制和技术进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同时也必须坚持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方向,积极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从更大的范围内解决

12、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只有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眼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但是在进口方面没有发挥利用资源密集和资本密集的比较优势(见表 7)。当中国进入 21 世纪时,我们不可能像 80 年代那样完全依赖国内资源供给来支撑巨大经济规模并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供养和满足 10 多亿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食物需求和资源消耗需求。这就决定我们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国际市场和国际技术,从而实现中国国家发展目标(胡鞍钢,1997 年)。全球化使得

13、我国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更有力地推行比较优势战略。通过自由贸民易,大量进口稀缺资源和高环境成本产品,缓解人口及增长对本国主要资源的巨大压力,减少对本国环境造成破坏,提高整个国家的环境容量,拓宽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全球化为我国带来了强大的外部环境压力和环境建设的动力,与此同时,全球化的力量可以大大增强市场机制和技术进步的力量,推动我国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从资源粗放利用、环境破坏严重、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转向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新型发展模式。 表 7 中国不同资源密集产品显示比较优势(REV) 系数变化(1975-1994) 项目 1975

14、 年 1980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4 年 进口 农业密集 1.223 2.022 0.7195 1.202 0.8639 资本密集 1.323 1.215 1.488 1.141 1.170 劳动密集 0.7617 0.9006 0.9636 1.099 0.8996 矿产密集 0.3633 0.1349 0.2133 0.3552 0.5710 出口 农业密集 2.258 1.665 1.491 1.267 1.023 资本密集 0.3171 0.3592 0.2557 0.5487 0.5358 劳动密集 2.481 3.292 3.323 3.019 3.561 矿产

15、密集 0.7473 0.8728 1.251 0.7768 0.5459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Economic Databank(IEDB),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75-1985 年数据使用 IEDB 估计数计算,1990 年和 1994 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 计算。 2.与世界日益加深的经济联系使我国有条件把握全球化机遇 经过 20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对外经济联系已经大大加强、加大、加广。首先,对外贸易不断增长,进出口总额占GDP 比重已经从 1978 年的 9.8上升到 1998 年的 33.8%,进口能力不断增强,进口总

16、额占 GDP 比重从1978 年的 5.2提高到 1998 年的 14.6(见表 8)。其次,国际收支状况良好,进入 90 年代以来,除 1993年为逆差外,连年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国际购买能力大大增强,目前外汇储备已经达到 1560 亿美元。再有,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号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大国,FDI 占 GDP 比重和占投资比重分别达到 6.1和 17.1。另外我国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资源、资本、技术资源大国之间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见表 9),既可以发挥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优势,又有能力购买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较高的资源,包括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以及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 表 8 进出口贸易及实际利用外资额占 GDP 比重 年份 占 GDP 比重 实际利用外资额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占 GDP 比重 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1978 9.8 4.6 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