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549934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拟对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1、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 4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学术界1 致认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很严重,但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尚未达成共识。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2、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特征不同而已。 据国家林业局第 2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199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4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9。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 187.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 25 万平方千米,占9.9;土壤盐渍化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5;冻融荒漠化面积 33 万平方千米,占1 3.6。这些荒漠化的土地主要分布在 18 个省(区)的 471个县(旗)。这些县(旗)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区有10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

3、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 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 70多万平方千米并在此地修建了著名的“统万城”,作为大夏的国都。说明此地生态环境很好,根本不存在荒漠化的问题。 隋唐 5代时期,文献中对西部地区的主要沙漠均有记载。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西部荒漠化地区有所扩大。例如,唐代前期,统万城周围地区仍是有名的“卧马草地”。其后由于毛乌素南缘地区过度开垦和放牧,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毛乌素流沙不断南移。

4、到唐代晚期,统万城1 带已受到风沙的侵袭。河西走廊地区自汉代设郡以来,人口不断增加,土地开发的规模日益扩大。经过长期的经营,到唐代显得相当富庶。但由于人们对绿洲水土资源过度利用,以及采取过度樵采等不良土地利用方式,在1 定程度上破坏了绿洲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了沙漠化的扩大。唐代以后,石羊河下游、黑河下游、马营河及摆浪河下游等地的汉唐绿洲都经历了沙漠化的过程。由于昆仑山北麓河水的退缩,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移,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大片绿洲变成荒漠,楼兰、精绝等西域古国被掩埋在沙漠之中,成为沙漠深处的废墟,丝绸之路南道也随之衰落。 宋元明清时期,荒漠化的规模进1 步扩大。在宋辽夏金对峙阶段,由于战争和动乱

5、,北方地区人口逃亡情况严重,不少地方农田荒芜,水利失修,沦为荒漠。在辽、金和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荒漠化的情况特别突出。辽史卷32载:“辽国尽有大漠”,宋朝事实卷2载:“自京、镇等处土田丰好,兵马强盛,地利物产颇有厚利,其他自中下州固已寂寥荒漠。”西夏书事卷 33 云:“夏南境地仅存56千里,居民皆散处沙漠、山谷间。”显然,宋元之际是北方荒漠化扩大的重要阶段。明清之际,由于人口大量增加,西部地区再次掀起开垦土地的热潮,许多地方的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荒漠化不断扩大。在西域地区,绿洲面积急剧缩减,许多汉唐时期的遗迹都被掩埋在黄沙之下。在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毛乌素沙地不断向东南地区推进。在黄土高原,水

6、土流失的情况与日俱增。在西南 4川、贵州等地,石漠化区域也在扩大,以毛乌素沙地南缘为例。毛乌素沙地南缘在明代出现大规模屯垦。清初长城沿线放垦,所留草地仅10之 23。结果出现“古沙翻新”或“就地起沙”的情况。形成“地拥黄沙草不生”的荒凉景观。民国时期,鄂尔多斯与黄土高原之间的天然植被继续遭到破坏,荒 漠化随之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目前的状况。 3、导致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西部土地荒漠化会呈现出加速的态势?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

7、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4 大高原和 4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 10 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曾发生过周期性的变化。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 4个温暖期和 4个寒冷期。温暖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寒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是多水的西南地区,都

8、曾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 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1 些地方年降水量在 100毫米至 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 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 20 毫米。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3 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1 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如汉文帝后元3 年(前141) 秋季大雨,昼夜不绝,连续 3105 日,蓝田山水暴涨,漂没9 百余家。又如明宪宗成化2101年(1485) ,关中连年大

9、旱,百姓流亡殆尽,出现“人相食”的悲剧。再如1983年 4月 27 日, 沙暴吹袭陕北,顿时天地昏黑,伸手不见5 指。在野外耕牧的农民来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为狂风卷起,或被沙尘窒息,死伤者多达数 10 人。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旱灾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 10分紧密的关系。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如果地下水位进1 步下降,土壤发育成干旱土时,植物便会干

10、枯死亡。而当土壤上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植被衰败以后,就容易受到风蚀破坏,从而出现沙漠化。地下水位越深,荒漠化的可能性越大,植被越少,荒漠化等级越高。风灾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更为明显。风是沙漠扩展的原动力,地表 1旦失去植被保护就会受到风蚀。在风蚀的作用下,地表的枯枝落叶层、粗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泥炭层、盐聚层逐渐被风吹掉,形成光板地。当风沙流作用于裸露的地表时,会产生线状风蚀擦痕,擦痕加深,形成略微凸起的土墩与风蚀线状凹地。随着风蚀作用的不断发展,光板地演变成风蚀劣地,被吹蚀的物质形成风沙流。当风沙流速度降低或遇到障碍时,所挟沙尘下落堆积,受不同风向的影响而形成各种类型的沙丘,从而使该地变成沙漠

11、景观。 西南地区的大部分地方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降雨较多,水资源相当丰富。这 1地区虽然没有什么沙漠,但存在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此类地貌石多土薄,植被很少,极易受到水力侵蚀。在水力侵蚀的情况下,水土大量流失,形成石漠化景观。古代西南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似乎并不严重,但近代以来由于人口骤增,情况发生很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贵州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占该省国土总面积的14.2,60年代增至18.9,80年代增至28.4,90年代增至4 3.5。4 川等省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也较严重。正因为如此,长江之水日见浑浊,被人称为“第2 条黄河”。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

12、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已有 5千年的历史。在 5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时出现高潮,有时停滞不前,有时甚至出现倒退的局面。大体说来,西部开发的历程可以分为 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王朝在进行西部开发时,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或只注重军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或只注重开荒种田,不注重多种经营。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有的为了扩大马羊的生存空间,不惜驱逐农户,破坏庄稼,把农田变为牧场;有的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砍伐森

13、林,开垦草场,把宜林宜牧地区变为农业区。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时期在西部的许多地区都曾发生过滥垦滥牧的事。滥垦主要发生在西部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农牧交错地带,其结果往往与土地荒漠化相联系。如在塔里木河上游的阿拉尔地区,1959 年至 1996 年,耕地面积从22870.6 公顷发展到37691.7 公顷,增加14821.1 公顷。同期下游阿拉干地区沙漠化土地则由137120公顷发展到 149420 公顷,增加12307 公顷。而塔里木河下游的铁干里克农耕区 1970 年后因缺水灌溉被迫弃耕的 16600公顷土地

14、已经沙化。滥牧主要发生于草原区,其结果也与草场退化联系在1 起。如内蒙古的锡盟草原在 20 世纪 80 年代放牧超载 15.4。由于放牧过度,导致大量草场严重退化,迫使 175户牧民迁往他乡。这样的事例在史籍中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由于滥垦滥牧、毁坏森林、草原的事件时有发生,其后果是森林和草原不断缩减,有些地方甚至成为濯濯童山。这种情况在黄土高原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黄土高原地区曾经存在过大片的森林和草原。在原始社会末期,黄土高原东南部、秦岭山脉、中条山、吕梁山、豫西诸山及渭河、涑汾河、伊洛河诸平原都属于森林地带,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则属于草原地带或森林草原地带。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

15、黄土高原的平原河谷地带逐渐被开垦成农田,平原河谷地带的森林随之缩减。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农业区的扩大,平原地区规模较大的森林逐渐消失,除关中地区的上林苑中尚有较多林木外,其他平原上已经很少有森林的记载。平原地区的森林消失以后,陇山以西、秦岭、晋西北诸山及阴山山脉的森林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唐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和草原继续缩小。到了宋代,秦岭、陇山、黄龙山、岚州、石州、汾州等地的林木被大量破坏。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和草场进 1步缩小。由于大量屯田,过度开垦,加之滥砍滥伐,平原地带自不必言,丘陵和山区的森林也迅速减少。如渭河上游的森林在这1 时期大量消失,只有渭源、陇西、天水诸县的

16、5竹山、首阳山、马鹿山、辛家山等地尚有少量森林残存下来。陕北地区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黄陵、洛川、富县、延安、延长、宜川等县的某些山区。清代中期以后,对森林的破坏犹为严重。据说在周至至洋县的300 里间,砍伐林木的人经常不下数万。如此乱伐,自然对森林的存在构成巨大的威胁。此外,清代对河套等地的大规模开垦,不仅使草原面积越来越小,而且也使畜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耕区的植被大量减少。据民国横山县志讲,“草地仅 10 之23”。森林和草场的毁灭,使土壤失去了应有的屏障,不仅难以含养水分,而且在风力、水力侵蚀的作用下日益退化,甚至就地起沙。这两个原因互为表里,恶性循环,使土地荒漠化情况愈演愈烈,不少地方因此变成了沙漠。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如塔里木河两岸在汉、唐时期曾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城镇,天然植被良好,农业发达,但过度开垦用水,使河流萎缩,水系变迁,从而导致大片土地荒漠化,昔日繁荣的城镇也相继沦为废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