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写作专训第7部分第6讲揭开文体的“盖头”——学会把握文体的特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30599 上传时间:2017-12-1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0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写作专训第7部分第6讲揭开文体的“盖头”——学会把握文体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写作专训第7部分第6讲揭开文体的“盖头”——学会把握文体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写作专训第7部分第6讲揭开文体的“盖头”——学会把握文体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写作专训第7部分第6讲揭开文体的“盖头”——学会把握文体的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写作专训第7部分第6讲揭开文体的“盖头”——学会把握文体的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写作专训第7部分第6讲揭开文体的“盖头”——学会把握文体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写作专训第7部分第6讲揭开文体的“盖头”——学会把握文体的特点(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揭开文体的“盖头” 学会把握文体的特点,考试说明将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标准。基础等级中明确要求作文要符合文体要求。然而在近几年作文命题中常常出现“文体不限”字眼,这就往往使学生忽视文体的限制,以致出现一些“四不像”的文章。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让我们揭开文体的“盖头”,还它一个光彩夺目的面目。“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是由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决定的。具体说来,不同的文体在具体的体式上呈现不同的特征与要求。如下表:,高考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一般只要求会写上述几种文体。要做到符合文体要求,需注意以下几点:一、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近几年高考命题要求

2、淡化了对文体的明确限制,以至于很多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看题目要求,把“文体不限”当成了一种惯例,但任何时候都有特殊,这一点我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比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明确要求必须写议论文。有的考生写成记叙文或其他文体就是严重的错误。,二、符合文体要求,其次是指符合考生自己设定的文体要求近年来,“文体自选”的说法较为流行。“文体自选”是就命题和阅卷而言的,目的是充分放开考生的手脚,各显神通,从而让考生写出富有生气和个性的文章来。但并不是说作文可以写得不伦不类的。不同的文体所运用的思路特点、表达方式、写作技法、结构方式乃至语言的运用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写作时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至于近几年中有的

3、考生写戏剧、诗歌而得了高分,这是对创新意识的一种鼓励。如果戏剧不像戏剧,诗歌不像诗歌,成了“四不像”那就危险了。,比如在2012年山东卷高考作文的阅卷中,最让阅卷老师头疼一个问题就是文章出现“四不像”的文体。说记叙不是记叙,说议论不是议论,摆出论点然后讲故事,讲完故事来段议论,不伦不类。这就是考生没有文体的意识,把握不住各种文体的特点,想得到高分,谈何容易?,三、在文体不限的作文题目中,要学会选择“文体不限”是在常用的几种文体中让你去选择一种文体,而不让你忽视文体的特点。选择文体要考虑到以下因素:1你想给读者什么信息(思想,情感等);2你能用哪些文体来表现(要晓之以理就选择论说文,要动之以情则

4、选择记叙文体,要创造性地运用文体就来文体创新);3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表现(最适合自己的文体);4要根据临场的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的文体(要根据现场所想、所发挥的而定)。,我们看一下2012年高考上海卷的一道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这则材料的核心是“心灵的微光”,那么,什么是“心灵的微光”?人们如何将“心灵的微光”丢弃的?“心灵的微光”一旦丢弃了,又会有什么后果?人们如何重拾“心灵的微光”呢?审视这些问题,我们很

5、容易把握材料的审题立意。至于选择什么样的文体来进行创作,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进行选择。写记叙文,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美德写起;写议论文,我们可以联系“小悦悦”“毒胶囊”、“杜甫很忙”等事件。无论哪种文体,都能写出优秀的文章,但前提是无论选择哪种文体,都要把握这种文体的特点。总之,我们既要灵活地把握“文体不限”这一要求,又要做到“文体鲜明”。,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有一块土坯,害怕火烧,在进窑之前偷偷从车上溜了下来。它想:就凭这暖暖的太阳,何愁晒不硬呢?这个办法既舒服,又保险,何必忍受那烟熏火燎的煎熬呢?于是,它固执地躺在地上,自由自在地享受着温暖

6、的日光浴。有砖出窑了,红红的,硬硬的。,【题目设计】,土坯不羡慕,也不着急。它感觉自己也在渐渐变硬,只是没有那耀眼的红色。可是土坯不懂得,不经过锻烧怎么会有红色呢?如果仅仅是没有红颜色也就罢了有一天,一场雨下来,土坯支持不住,变成了一摊泥。又过了几日,风吹雨淋,就再也找不见土坯的踪影了。,这是一则寓意深刻的材料,准确解读材料内涵,确定文章立意是写作的前提。这则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1不经历风雨,怎能够见彩虹。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人生同样需要锻造。不经千锤百炼,怎能坚硬如钢?那些逃避磨炼的人,是无法成就辉煌事业的。2勇于接受挑战。如果我们能勇敢地面对困境,接受挑战,而不是畏难不

7、前,贪图安逸,那么,离成功也就不会太遥远了。,【写作导引】,“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一生经历的磨难太多,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磨难,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它。我们可写成记叙文,写自己经历的磨难;耳闻目睹的有关磨难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磨难的看法、认识;结合古今中外有关名人磨难的事迹,书写自己的独特体悟;也可写磨难降临时我们应如何正确面对因此可写的内容很多。而怎样认识磨难,如何面对磨难,应是表达的重点;因此,这则材料进行议论文体的写作更加合适。,磨难与珍珠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墙壁或没有舟的渡口。生命的旅途荆棘重重,只

8、要你勇敢地接受磨难的挑战,以微笑去面对它,那么你才会是生命的强者!,【原文在线】,我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古时候,吴国打败了越国,本来生活在荣华富贵中的越王不得已带着妻子和一名将军到吴国,为吴王驾驶马车,原来一无所知的越王在经历了车夫的艰辛和作为一个亡国奴的痛苦后,决心兴复越国。为了不让眼前安逸的生活使自己忘掉复国的志向,他在家里放了一个苦胆,每次吃饭前必须尝一尝,同时还把床上的垫絮换成了柴草,趁着吴王慢慢地对他信任,他就在吴国鼓励人们发展各种事业,同时还安抚人民,减免三年征收钱财。终于,老天不负有心人,越王借吴王率领精锐出国的机会,一举夺下吴国城池,后几次吴王反击,越国都取得了胜利。,历史的迹

9、象向我们展现了磨难带给勾践的东西,而今天,磨难造就的珍珠又给了谁?在200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节目让全中国人眼睛一亮,从此,这个节目被更多的人所传颂。它就是千手观音。可是,谁知道那些在台上舞动那么一致的年轻少女们都是聋哑人呢?谁又知道,她们曾经想放弃自己的生命呢?但是,她们就是因为经历了这么多磨难,才变得更坚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们付出了平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最后,成功的喜悦还是给了她们。,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看一看美国的一个贫穷的家庭,其中有一个小男孩,他把篮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不过,上高中时,学校里因为歧视他是黑人,从不让他在学校篮球场训练,连让他看别人打篮球的机会都不给他,

10、可是,他酷爱篮球,更坚定了自己的篮球梦想,经过了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他就是迈克尔乔丹。,不管你身处什么时候,也不管你身处何地,磨难总会遇到你,同时它也会给你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你或许会倒下,从此被埋没,但如果你能冲出痛苦的笼罩,你就可能获得那珍珠般的异常美丽。所以,磨难与珍珠的关系是,只有经历磨难,才有得到珍珠的机会。,应该说,这篇习作的立意是没有问题的。作者抓住了“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造就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这一论点进行阐述。引用了古今中外的事例作为论据,内容也很丰富,但仅得40分。原因是我们读后总感觉思路不够清晰,材料的叙述使用缺乏条理性。标题是一种并列式陈述,观点不够明确。

11、在论证过程中道理论据运用不到位,使得事例缺乏典型性、代表性。要想使之升格,成为一篇佳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1文体特征要鲜明。从上文的内容来看,作者确定的文体应该是议论文,但在文体的把握上却出现了问题。尤其是文中一些“讲故事”的叙述方式与议论的文体很不符合,这样让文章走进了“四不像”的怪圈。2在论据选用上应该更具典型性,进而体现议论文的特点。勾践的事例,论述角度要围绕中心进行。千手观音和迈克尔乔丹的事例虽然可以证明论点,但是材料相对陈旧,可以选择更新颖更具典型性的例子。同时还可以考虑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避免例子的罗列造成行文的单调。,3虽然议论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严密,但是我们

12、在行文中如果进行巧妙地驾驭,运用多种修辞、注重炼字炼句,一样也可以做到语言生动形象,避免文章的呆板与语言的单调。,面对磨难当自强人生之路,风和日丽有之,阴雨绵绵有之,烈日炎炎有之,寒风凛冽亦有之。雄鹰翱翔天宇,有伤折羽翼之痛;骏马奔驰大地,有失蹄断骨之险。面对磨难,我们哭泣,它不会有任何的怜悯;我们痛苦,它不会有任何的安慰。只有我们笑对磨难才能够成为强者。,【升格之作】,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前达贤人,哪一位不是饱经磨难志愈坚,最终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了无限的光彩。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那时,吴越争霸,越国

13、惨败,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苦心人,天不负,三千吴甲可吞吴”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以能复国?这是亡国之辱以及他受的苦难促他发奋、催他奋起的结果。事实证明,当困难重重,遭遇磨难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开拓出一条希望之路。,苦难可以磨炼出一个人的意志力,也可以证明一个人的毅力。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性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斯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就走进了神秘的宇宙,去讨论星系、太阳黑洞最后他成功地成为了生活的强者。,面对苦难,我们不要退缩,只

14、要积极奋进,战胜苦难,我们要把磨难当作奋斗的动力。著名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于一个鞋匠家庭,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当过学徒,干过剧院杂务,但是这并不妨碍他酷爱文学。他的处女作刚刚问世,别人知道他是鞋匠的儿子就攻击他的作品:“别字连篇”,“不懂文法”,“不懂修饰”。然而,他并未气馁,为童话而奋斗,从磨难中奋起,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观察生活,终于创作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磨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磨难这条路上充满着危险,唯有披荆斩棘,才能找到通向成功的出口。,经过升格之后,本文成为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运用比喻

15、论证提出中心论点,语言形象生动,含意隽永。接下来通过引证和例证说明了人才为什么需要苦难;然后举出霍金、安徒生的例子来说明人才怎样面对苦难,最后借用名言得出结论,照应开头,深化了文章中心。整篇文章给人以文体特征鲜明、论证严密、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流畅的感觉,是一篇较成功的升格佳作。评分:57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上有一篇文章: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其基本内容如下(摘录):晴雯美丽能干、聪明灵巧,是大观园里的俏丫鬟,她抱屈冤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认为: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题目设计】,她与平级同事袭人比地位,她与下级丫头麝月、小红、

16、芳官争宠爱,她还与跨部门的上级领导黛玉、宝钗比聪明她的争强好胜,多源于这种比较。总在比较中生活,难怪晴雯不快乐,动不动就恶语相向但“比”也有另一面:比,展示了青年毛泽东“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比,展现了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在水立方的雄姿;比,展示了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场上学子的风采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或抄袭。,材料明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晴雯总是在不该“比”的地方与他人比,故郁闷而死,由此可以看出命题者对此种“比”是持否定态度的。第二部分的“比”,比出了霸气,比出了豪气,比出了风采,足见命题者对此种“比”是持肯定态度的,故写本题应该辩证思考:1“比”是人的一种本能,但要懂得哪些该比,哪些不该比,要辩证地看待比,该比时必须比,不该比时决不比。,【写作导引】,2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论述盲目“攀比”的危害,比如它让人丧失自信,产生心理疾病,助长社会不良之风,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3写出“比”的另一面,不讲攀比,而比奉献,比良心,比责任感等等,并由此呼唤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4“比”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比,对“比”要持从容的态度,“比”只是人们行事的一种手段,要做到“身在比中,心在比外”,这也是做人的一种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