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5473601 上传时间:2017-12-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某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某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某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某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XX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文章标题:XX 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XX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xx2017 年)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和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xx2017年)(国发20xx7 号)以及省、*市关于“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XX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xx2017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一、前言科学素质是公众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知

2、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地区经济社会健康、高效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众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市科普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公众接受科学普及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科普

3、工作保障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科普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科普工作机制有了创新,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打造了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项目,科普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但是,目前我市在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和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xx2017 年)(国发20xx7号)以及省、*市关于“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XX 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xx201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一、前言科学素质是公众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

4、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地区经济社会健康、高效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众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市科普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公众

5、接受科学普及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科普工作保障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科普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科普工作机制有了创新,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打造了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项目,科普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但是,目前我市在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为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领导,加大公共投入,推动行动计划实施。全民参与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行动计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市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其他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提升素质提高公民

6、科学素质是行动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行动计划,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和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三、总体目标到2017年,全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四大工作体系”,切实提高“五大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努力使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众科学素质有明显提高,与我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公众科学素养达到 3以上。“四大工作体系”:以市科普(科技)活动中心为阵地,建设镇(街道)科普学校、村(社区)科普室和一批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等科普设施体系;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为主体、科普画廊等城乡科普基础设施为辅助的科普宣传体系;以科技(科普)工作者为骨干、科普志愿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为网络的科普组织体系;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助为辅的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