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399283 上传时间:2017-12-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考试重点总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5.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 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6.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7.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 ,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8.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但它过分偏重微观研究;过分依赖定量方法;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9.传播学批判学派

2、: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 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 5W 模式。12 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 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 “反馈”机制。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

3、受者这两种身份。19 个人的社会化: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20.功能:默顿认为,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21.隐功能和负功能(功能失调):未能达到的后果称为潜伏的功能(隐功能);负功能(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22.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23.把关人(守门人):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

4、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住处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24 双重行动模式:巴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 。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25.“潜网”: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26.“权力的媒介”: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教授的所

5、著。此书对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学说的主要区别作了评断。即: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而社会责任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27 文化控制:基本的控制形态有: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28.媒介即讯息: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29

6、.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也借用了英尼斯的媒介理论。30.冷媒介与热媒介: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 ,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 ,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31.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 。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

7、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 在前台的行为 ”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34.似态环境:李普曼 1922 年出版舆论学。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 拟态环境 ”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35.宣传研究之父及其作品:研究战时宣传的最著名学者拉斯韦尔,对大战中的各种宣传策略和手法及其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出版了世界大战中宣传技巧(1927)一书,并因此

8、被后人称为“宣传研究之父” 。36.魔弱论(皮下注射论):20 世纪初至 30 年代末的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37.传播流:传播流程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 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代表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人际影响,罗杰斯创新及普及等。38.政治既有倾向: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IPP 指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在人们就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

9、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已有和迄今所持的政治态度。39.选择性接触: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鸸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的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40.意见领袖:在人们作出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43.舆论: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 ,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 社会讨论 合意达成” 的理性过程。44.主流化: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 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 ”,而电视媒介在 “主流形成”过程

10、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 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 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

11、程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一、概念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答: 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横向研究有:

12、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4.大众传播具有什么特点:答: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 ,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一般人际传播不同。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不相同,统称为大众传播工具。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住处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

13、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此外,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5.传播学和大众传播有何联系和区别?答: 广义地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地说,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 从理论构架来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以有许多分支学科。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要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大众传播学在整体传播理论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独秀,研究工作处于前沿的位置。我们在继续研究大众传播学

14、的同时,应当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传播学的其他领域。8.简述传播学的形成和学术渊源答:较确切地说,传播学是 19 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 20 世纪 40 年代粗具规模。这克服了其他说法的不足: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引起人们对“传播” 高度重视的契机,是新闻事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9.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施拉姆对传播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答: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

15、尔德,卡尔霍夫兰,韦尔伯 施拉姆。施拉姆的主要贡献是:他是集大成者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 学术的殿堂 ”。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 “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他建立了 4 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 30 部著述,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最为著名。10.试述我国开展传播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答:1 成绩从四方面看:著译: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译介传播学文本。会议:举行多次研究会。教学: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应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 广泛运用。2 问题传播学是发源于美国的“

16、舶来品” 。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借鉴。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特色”要求:以中国的传播实际为材料;能切实为中国的传播事业服务;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3 前景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只要不断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大有作为。12.简述传播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为何说传播学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答: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值得注意的动向,即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出现的所谓“信息革命 ”、“信息爆炸”现象。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于“传播”,这是传播学发展的理由和背景,是人们普遍学习、研究的最大意义所在。美国学者 J.贝尼格尔认为,工业革命使整个经济活动成百倍地加速动转,从而引发了严惩的控制危机。为克服这一危机,必须进行控制革命,即积极开发各种作为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