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看云识天气》教案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5393056 上传时间:2017-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看云识天气》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2.《看云识天气》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2.《看云识天气》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2.《看云识天气》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2.《看云识天气》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看云识天气》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看云识天气》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2.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过程与方法】: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虽

2、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

3、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1794 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还有许多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 (小鸡叫不停不久雨淋淋;小燕钻天蛇过道不久大雨就来到;蚂蚁搬家山戴帽必定大雨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看云识天气 ,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

4、气的阴晴雨雪。 (板书文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2(1)注音:峰峦(lun) 一霎(sh)间 点缀(zhu) 绫纱(lng) 弥漫(m) 晕(yn)头转向 月晕(yn) 崩塌(bng t)(2)释义: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二、介绍说明文的知识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5、特点: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一) 、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文艺性)说明文。(二) 、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三) 、说明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三、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题目是看云识天气 ,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 “

6、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明确:第 6 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3、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 1 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可以看云识天气。第二部分(第 26 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第 7 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局限性。结构顺序:总-分-总 逻辑顺序4、相对课文主体

7、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 1 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明确:第 1 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3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

8、阅读的兴趣。5、文中第 2 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明确: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 2 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 3 段对应第 2 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 4、5 段对应第 2 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四、课堂小结五、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合作交流,具体研讨第 36 段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2、投影显示薄云图

9、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晴天云简表云 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 度 厚 度 天气征兆卷 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卷积云 像鳞

10、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积 云 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 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2)第 3 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明确: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3)第 3 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明确: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

11、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齐读课文第 1 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4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学生回答,教师示例:(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4第 4、5、6 段的写作思路与第 3 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 3 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学生

12、合作完成,教师示例: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 名 变化过程 形 状 位 置 天气征兆卷层云 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 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

13、出门晚霞行千里5、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 ,我们可以看“动物” 、 “植物” 、 “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谚语、成语、俗语、诗句及文章片段等。6、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7、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明确: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完全解读 P218】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1) “云往

14、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2)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5(3)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

15、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4)“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5)“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6)“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7)“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8)“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三、课堂小结: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四、课堂练习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 (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2)出现了高层云,_(一定

16、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