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详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5012259 上传时间:2017-12-1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详细)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详细)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详细)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详细)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详细)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详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详细)(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育学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概念1.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传授高深学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1 )对这个概念的进一步分解:首先,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高等”是相对于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它只有相对的意义。现在有案可查的“高等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1874 年瑞士联邦通过的联邦宪法19 世纪后期,西欧近代教育体制初具雏形,才可能正式出现“高等教育”一词。其次,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这种专门知识具有不可替代性,非经专门教育与训练不能形成。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分门别类地

2、传授这门知识,培养特定领域的人才。再次,高等教育是在一定的机构中实施的。大学,专门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也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大学,电大,初级学院,网大,自学考试机构。最后,从对象上理解高等教育的性质。招收中学毕业生及其同等学历者。本科阶段时 18-22 岁的青年。“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次级概念。第二节 高等教育学的形成一、高等教育研究的萌芽19 世纪中叶,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研究。早期著作: 休伯英国的大学 (1843) 纽曼大学的理想 (1852) 。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人的理智的发展及“博雅教育”对人的理智的发展作用。19 世纪末,美国克拉克大学的校长霍尔。在 1893 年开设了开设“

3、高等教育”课程。20 世纪上半叶,德国教育史学者鲍尔生 1906 年出版了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 。这个属于高等教育研究成果。1907 年,俄国的佩特拉日茨出版了大学和科学 。阐述科学内容和大学教育方式的集合。1930 年,美国的弗莱克斯勒出版了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大学中国近现代意义的教育产生于 19 世纪末。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则始于 20 世纪初。二、高等教育研究规模的扩展二战后,扩展。首先,研究对象扩展到高教的各方面和环节,逐渐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分支领域和独立的交叉学科。高等教育经济学,高教社会学,高教政治学,高等教育法等。其次,高等教育研究的组织得以扩展。一类是学校性质。第二类是全国性高等教育

4、研究机构。第三类是国际性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第三, “高等教育”成为一门正式的专业和教学计划,在教学规模上得以扩展。第四,研究规模和成果得以扩展,一批重要的高等教育理论著作和学者相机涌现。科尔 1963 年 大学的功用中国,20 世纪 50 年代。厦门大学教研室 1957 年高等教育学讲义三、高等教育研究品质的提升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研究品质提升。1975 年,美国学者 德雷塞尔和马林合著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高等教育 ,首次比较系统地探讨了高教本身的问题。1984 年,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出版,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993 年,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5、从此有专业化组织。第三节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与意义一、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首先,研究对象。专门研究人类的高教现象,探究高教的规律和意义为己任。其次,从研究方法上看,高教主要运用社会科学的通用方法来研究自己学科的特定问题再者,高教已经累积了一定的概念体系范畴,整个学科的理论也初具雏形。但总体上不够严密,没有抽象到2脱离背景。二、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认识高教的本质,探索高教的规律和意义,是高教的根本任务。第一,学习高教,有助于掌握高教的理论,树立先进的高教观念,以此指导从事的高教实践,提高工作的自觉性。第二,学习高教,有助于掌握正确的高教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提高从事高教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创造性。第三,

6、学习高教,有助于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活动的科学方法和工作规程,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第四,学习高教,有助于了解高教研究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研究高教,把实践上升为经验。“实践反思型”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自己的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和研究,通过这样的反思和研究,概括出实际工作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第二章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第一节 古代的高等教育一、西方古代高等教育萌芽古埃及印度,发展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一)专门性的学校第一类。宫廷和职官学校。宫廷学校培养奴隶制国家高级通知人才。文化知识,伦理,统治术。职官学校培养一般官吏,程度低于前者第二类。祭司和神庙学校。祭司学校(僧

7、侣学校) 。高级僧侣。神庙学校。一般僧侣,修建宫廷、陵墓、寺庙、医治治病的专业人员。公元前 4 世纪,雅典出现修辞和哲学学校。修辞学校教“三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培养政治人才。哲学学校。培养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 387, 阿加德米学院园( Academy)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35,吕克昂学园(Lyceum )哲学学校除“三艺”外,还增加了“四艺” ,即算术、天文、几何、音乐。“雅典大学”并非专门某一个学校,而是修辞和哲学学校的总称。(二)博物馆和图书馆古埃及 亚历山大城 的缪斯翁(Museum) ,公元前 3 世纪中叶,设文学、数学、天文、医学。被称为“亚历山大大学” 。穆斯林有公立

8、图书馆。回历 360 年的开罗爱资哈尔清真寺,建寺 18 年后就被定位学习机构,是爱资哈尔大学的前身。二、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西周19 世纪中叶(一)西周大学西周学校:国学、乡学。由统治者开办, “学在官府” 。国学按年龄程度:大学(王太子 15 岁入学,公卿长子 20 岁,修业年限 9 年) 、小学。由西周天子开办的大学,环水而建,名“辟雍” ;诸侯开办的大学,半面临水“泮宫” 。西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二)私学齐国 稷下学宫创立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后期。稷下学宫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书院制度,始于唐末,成于五代,大兴于宋,一直延至清末。3

9、江西 庐山 白鹿洞书院河南 商丘 应天府书院湖南 长沙 岳麓书院湖南 衡阳 石鼓书院(三)太学公元前 125 年,汉武帝 采纳 董仲舒 建议。 大学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太学的老师,称为 博士。汉武帝时专设,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五经博士。太学有严格的考试制度,有科考、岁考、毕业考。元、明、清不设太学,改设国子学。太学无论在规模还是教育水平上,都看成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高峰。第二节 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不是一个时间阶段,而是:第一,高教有了独立形态,制度化的组织机构及其体系;第二,高教的发展与资产阶级成长壮大,与资本主义工业化发生了密切联系

10、。中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欧洲 中世纪大学古代高教尚未从一般的教育活动中制度化地分离出来,尚未真正形成独立形态的高教组织机构。独立形态的高等教育组织机构,是欧洲中世纪大学。(一)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公元 1113 世纪。一方面导致了新兴城市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人们新的教育需求。求学青年按照籍贯组成“同乡会” (nation ) ;学者们按照各自的专长组成 “教授会” (facultas) 。后来,求学青年的团体和学者们的团体越走越近,形成了一种比较紧密的“组合” (拉丁文 universitas) 。意大利 萨莱诺大学 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 相继形成于 11、12 世纪,是最早的 3

11、 所中世纪大学,因而被称之为“母大学” 。早期中世纪大学的形成过程。一种是主要以学生团体为主体形成的大学, “学生的大学” ,波隆那大学。另一种是以教授团体为主体形成的大学,称为“先生的大学” ,巴黎大学。(二)中世纪大学的特点第一、行会性。一方面体现在他自我保护机制上。维护团体的权利。另一方面,行会性也体现在大学的专业性质。中世纪大学是专业教育,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教授会”按专业所长。第二,自治性。自治是行会组织的共同特点。一是独立审判权。许多大学被特许设有独立的法庭,由 教授 担任审判员,专门裁决大学成员与外界发生的冲突以及大学内部的各种纠纷。二是免除赋税和兵役权。三是罢教

12、和迁校权。四是教授审定权。4第三,国际性。首先,大学里的学生和教授没有任何地域的限制。其次,大学的通用语言是拉丁文。再次,大学由于它的教学内容是不受国界限制的学术文化,体现了人类共同的科学文化成果和宗教的共同观念。最后,大学本身也不隶属于某一国家某一地区,可以迁徙整个欧洲和基督教世界。(三)中世纪大学的教学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早期中世纪大学,四大学科:文科,法学,医学,神学。文学学科:具有基础学科的性质,大体相当于后来的预科。文学课程由古希腊的“三艺”和“四艺”发展而来的“七艺” ,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天文、几何、音乐。法学专业:民法 和 教会法。医学课程:希波克拉底 盖伦

13、的医学著作。还有临床实习。神学: 中世纪大学的至高地位 圣经 学程 4 年。中世界大学的教学法:读课 与 辩论。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的雏形。学生修毕规定的课程且考试及格,可获硕士、博士称号。起初“硕士” ,“博士”并不是学位,只是代表任教资格,也没有程度上的差别,惟一的不同是硕士不需要进行公开考试答辩,而博士必须经此环节。至于“学士” ,早先仅表示低于硕士、博士的任教侯补资格,大多在学完文学课程的前“三艺”后即可授予。正式以这种任教资格为基础,发展出后来的正式的学位制度。(四)中世纪大学的局限和意义中世纪,12、13 世纪。局限性。一、浓厚的宗教性质。摆脱不了罗马教廷,神学的学科地位至高无上

14、。二、组织和纪律上的松散型。影响了大学的声誉。三、教学上的繁琐性。受经院哲学影响,教学效率低。贡献性。一、中世纪大学是历史上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独立形态的高等教育机构,为高教确立了一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为西方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源头,提供了框架。二、中世纪大学孕育了近代高教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要素,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培育了近现代大学的独立品格。三、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累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为近现代高等教育中一系列教学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二、高等教育近代化西方高等教育 17 世纪末 到 19 世纪中后叶 近现代化。意味着建立近代高等教育的制度和体系,适合新

15、兴资产阶级国家的需要。(一)教育活动的制度化分层分化成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教育活动的分层,由于近代公共教育体系和学校系统计划的面世而得以制度化。法国 1794 年 孔多塞方案。在 18、19 世纪,欧洲、美、日、俄先后都制定了正式的学制。初等教育(小学) ;中等教育(中学) ;高等教育(大学)高等教育层次上,一般均规定 18 岁入学,修业年限 45 年。(二)世俗化世俗化是高教摆脱宗教和神学,顺应社会现实生活需要的过程。519 世纪英国的“新大学运动” 。(三)国家化主要表现:一、高教机构有了国家归属,服务范围和入学对象有了国家的限制。二、国家逐渐介入并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拿破仑 1806

16、 年 帝国大学国家化是双刃剑。正方:将高教置于国家的管理和筹划下,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的需要,通过国家的力量来促进高教的发展。反方:限制大学应有的自由。负面影响是 19 世纪德国大规模高教改革的原因之一。三、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时间:从 17 世纪末哈勒大学开始,到 19 世纪初柏林大学成立。(一)前期改革对就大学失去信心后。德国于 1694 年成立了哈勒大学;于 1737 年成立了哥廷根大学。教育改革的方面:一、培养目标,从专门神职人员和教师,扩大到绅士和世俗官吏,体现了近现代民族国家的要求。二、教学内容,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获得与神、医、法同等地位。并且在哲学中增设自然科学、经验心理学等课程。三、在教学方法和组织上,Seminar(即,讨论班)逐渐取代了原先过于形式化的辩论,系统讲课替代读课,教学由德语取代拉丁语。四、科学研究受到鼓励,在教学与科研上倡导自由探索,强化了学术自由的传统。改革的意义:一、焕发大学的活力,提高了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