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本上唐代乡愁诗的特点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496866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课本上唐代乡愁诗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学课本上唐代乡愁诗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学课本上唐代乡愁诗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学课本上唐代乡愁诗的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课本上唐代乡愁诗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课本上唐代乡愁诗的特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学课本上唐代乡愁诗的特点农四师七十二团中学高中语文组:杨艳萍 邮编:835811中学课本上唐代乡愁诗的特点七十二团中学:杨艳萍 邮编:835811摘要 唐代乡愁诗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中国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充分重视并认真研究才可能建构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乡愁诗与先唐和唐后乡愁诗的继承性与贯通性,既加快了文学形态的形成,也使它具备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也增添了文学史的意义。研究乡愁与唐诗创作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古代作家的内心世界与历史遭际。例如,诗人的乡土情结与功名之心的关系如何平衡?乡愁与家国情怀和送别体验以何种途径、何种方式对其创作产生影响?其中的规律

2、性与特殊性体现于何处? 诗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又如何内化为乡愁诗的意向和意境?这都是今后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唐代乡愁诗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现实、文人思想、生活状况以及唐代乡愁诗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及创作原因,有助于初步理清唐代乡愁诗创作的发展脉络,有利于加深对唐诗抒情范式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乡愁诗文化特质的认识,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古代士人的乡土情结和功名意识。唐代乡愁诗强调情感和氛围构建的浪漫主义的书写手法,在诗歌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唐代乡愁诗常常包含着对山水田园的描写,以他乡的山水勾起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乡愁诗常常蕴含乡情爱情的纠葛,在思念父母、妻子、情人的情感激发下抒发游子之

3、吟、边塞之哀。一、 愁苦之音易好愁苦之音易好。唐代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谪,多有凭吊,常要送别亲朋好友,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多用诗来表达。据武汉大学王兆鹏先生的统计结果显示,唐诗十大名篇依次是崔颖的黄鹤楼、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杜甫的登高、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张继的枫桥夜泊、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岳阳楼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居易的琵琶行。在这十大名篇中,居唐诗百首位的是崔颢的黄鹤楼 ,是乡愁诗,王之涣凉州词中: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是抒发边塞乡愁,杜甫 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抒发流客乡愁,张继 枫桥夜泊中“ 姑苏城外寒山寺,

4、夜半钟声到客船” 是抒发游子乡愁,杜甫 登岳阳楼中“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抒发的是家国乡愁,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 中“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抒发的是贬谪乡愁,白居易 琵琶行中“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 抒发的是贬谪乡愁,杜甫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 ”抒发的是乱世流客乡愁,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抒写的是羁旅乡愁。而唐代创造名篇最多的十大诗人是杜甫、李白、王维、李商隐、杜牧、王昌龄、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和岑参,他们都有优秀的乡愁诗传世,可见流传千古的唐诗名篇与名家都与唐代乡愁诗的创作密不可分。

5、唐代乡愁诗对唐诗在诗歌内容和题材上的繁荣有创新和拓宽之功。以我们熟悉的几位是人为例,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写出乡味的喜悦;崔颢的七律黄鹤楼,令“诗仙” 李白 “眼前有景道不得”;杜甫的乡愁诗更是卓越一世、韩愈的贬谪乡愁诗千古流传;其他如白居易,李商隐也以其卓越的作品为唐代乡愁诗锦上添花。唐代乡愁诗多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在内心深处引发思乡情感,寓情于景;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被寄托在景上,把景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也往往与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二、唐代乡愁诗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臻于成熟唐代乡愁诗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臻于成熟,佳作云集,构思奇巧,对后世文学创

6、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乡愁诗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明白晓畅,能够以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实现言浅意深的艺术效果。唐代诗人乡愁的抒发,往往融入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君、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言行和情绪之中。虽然按内容分类,唐诗大致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 、“边塞征战诗”、“ 怀古咏史诗”、“ 送赠思乡诗”的不同类型,而唐代乡愁诗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包容性成为多种诗歌范式的母体,在凸现不同文学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为情造文的手法。唐代乡愁诗的表达技巧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

7、、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丰富多样,无所不有。唐代乡愁诗强调情感和氛围构建的浪漫主义的书写手法,在诗歌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唐代乡愁诗在情景关系、构思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在完美的意境营造中使乡愁的表达含蓄蕴藉,以新颖巧妙的构思将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用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语言将乡愁表现得变化多姿、耐人寻味,特别是唐代乡愁诗的文学意象多为后世诗人沿用或援用。“每逢佳节倍思亲”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等唐人诗句影响了后世华夏儿女的生活情感。后世诗人对唐代乡愁诗具有浓厚的兴趣,在高度

8、自觉的借鉴意识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乡愁诗佳作。至今,乡愁诗仍是文学一大景观。广受欢迎的当代乡愁诗有舒婷的还乡、卞之琳的乡愁、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三、唐代乡愁诗铸就了中国乡愁诗特殊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格。唐代乡愁诗铸就了中国乡愁诗特殊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格,积淀形成了一系列乡愁意象,拓宽了文学的意境。至唐代,乡土情结的根深蒂固,使得无数边将征夫、逐臣谪客等将战争的成败、政事的冷暖诉诸故乡,以乡愁的形式寄托情绪。唐代乡愁诗积累了大量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扩大了中华文学的影响。漫游之风盛行的唐代,多少诗人痴痴守望故乡的方向,却因作者所处的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各自的乡愁诗在景物描写上、在结构上、在表现手

9、法上也各有各的风格和意境。诗歌中的意象是理解思想感情的关键,唐代乡愁诗对乡愁的表现手法丰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且为后世贡献了许多乡愁意象。如唐代乡愁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等名篇佳句为后世乡愁诗创作提供了一系列乡愁意象。最终唐代乡愁诗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四、思乡之情易感,唐代乡愁诗对后世之人的情感回归影响较大。思乡之情易感,唐代乡愁诗为后世之人提供了情感的慰藉。中国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使得故乡成为无数游子心中的一曲悲歌,是游子永远的牵挂和疼痛。乡愁对古代诗人而言,

10、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就如影随形,难解难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故乡” 意义超越了狭义上的故土概念,是心灵的栖息地,是理想的梦境,成为了一种深入骨子的悲剧情结,挥之不去,欲剪还乱。岑参戎马边塞,归乡不得,令人扼腕叹息,机遇巧合写下了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千里音讯,飞鸿传书,那一简方尺的信件,成了最纯净、最挂念的天地。唐代乡愁诗空前繁荣,诗人可以借此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抒发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抒发对贬谪流放的悲愤痛苦心情还可以抒发对人生感叹的。可贵的是唐代乡愁诗人能够超越一己之乡愁体验,表达出了万世游子的情怀。唐代乡愁诗中流露出的文化乡愁并不仅仅局限于一己的故土之思和个人的骨肉亲情,它还赋予故乡更为广泛的政治上的意义,从而由对自己亲人的血缘亲情和对家乡故土的挚爱升华为一种强烈的爱民族爱国家的情结,最终使得乡愁具有了一种更为广泛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