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2期05坊23班谢卫江《杨氏之子》课堂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492089 上传时间:2017-07-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02期05坊23班谢卫江《杨氏之子》课堂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602期05坊23班谢卫江《杨氏之子》课堂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602期05坊23班谢卫江《杨氏之子》课堂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602期05坊23班谢卫江《杨氏之子》课堂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602期05坊23班谢卫江《杨氏之子》课堂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02期05坊23班谢卫江《杨氏之子》课堂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02期05坊23班谢卫江《杨氏之子》课堂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杨氏之子第一课时课 堂 教 学 设 计 表填表说明 :本表包括十个部分,请根据课题填写完整。灰色的单元格是提示语,请勿更改或删除。学员根据提示语,填写在对应的空格内。本表自动根据填写的文字内容,扩大表格范围。本次研修自选小课题 (请根据本次专业发展的研修主题 “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课堂学习活动 ”,自定一个研修小课题,在下面的单元格中说明所选小课题的内容以及对这个课题的思考)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接下来,请自选所任教学科学段的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按表格要求完成教学设计,要求能够体现出以上所选的小课题方向,重点思考教师如何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章节名称 义务教

2、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第 10 课 杨氏之子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501 授课时数 第一课时设计者 谢卫江 任教的学校 汕头市龙湖区七合小学一、本课学习内容概述 (简单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 ”,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 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 。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

3、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二、依据标准 (摘录最新版 课程标准 的目标语句)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23三、本课学习目标 (按最新版 课程标准 中的目标维度)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

4、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小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四、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前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学习行为)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

5、的关键。要重点抓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五、学习重点和难点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学习重点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学习难点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

6、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六、使用信息技术情况 (描述在课堂上将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4制作 PPT 课件5七、学生学习活动概述 (描述本课中学生将会开展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八、教师指导活动概述 (描述本课中教师将会针对上述学生活动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读式教学模式的

7、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 ,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九、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哪些行为进行评价)学习评价量规评价方法(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

8、法) 课堂教学评价表6十、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学习阶段 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活动 信息技术应用 评价方法一、谈话导入。.利用故事导入,激活兴趣。读题,解题。 ( “之”相当于“的” , “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幻灯 利用故事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二、读通课文。范读,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2检查读通情况(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应 试读(2)范读 引导学生读准停顿:。本层次

9、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 ,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 赛读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录音 从而读懂课文的

10、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7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 ,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 赛读三、理解文意。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参考注释,自学课文。1、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以下

11、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幻灯 采用创设情境法,创设了人物对话情境,主要意图在于体验语言的精巧,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8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四、体会语言精妙。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

12、,你认为哪一句更好?3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学生讨论回答 幻灯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读中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五、总结。六、作业。1、背诵课文。预习“综合性学习” 。2、搜集有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如: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9十一、研修反思 (说明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哪些地方的设计体现了所选的小课题,哪些环节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思内容请在校本研讨中汇报)这样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 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小孩子的聪慧、机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文章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