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套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_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课件2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2491850 上传时间:2017-07-3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资源套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_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精品资源套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_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精品资源套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_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精品资源套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_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精品资源套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_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资源套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_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资源套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_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课件2(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次科技革命 瓦特蒸汽机为标志 蒸汽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 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电气时代 1946年 2月 4日,美国军方和政府部 门的代表、著名的科学家一起挤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房间里。当一位陆军将军轻轻按下电钮后,占满整整三堵墙的机器立即亮了起来,人们热烈鼓掌,高声欢呼: “ ENTAC活了 !”并且向总工程师埃科特祝贺。 “ ENTAC”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脑。 第三次科技革命 知识框架 一、电脑与网络 1、电子计算机 二、生物工程技术: 三、登山太空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 、 、 、 出现时间: 出现地点: 主要功能: 主要特点: 发展趋势: 2、网路技术 的发展: 诞生

2、时间: 影响 1、 2、 3、 4、 5、 ( 1)生物学理 论的发展 A B C ( 2)生物工 程技术 形成时间: 核心工程 (遗传工程)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登月计划” 启动: 我国加入: 成果: 应用 A: 1957 标志 B: 1961 C: 1969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 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空间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 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为标志。 时间为 20世纪 40年代 一、电脑与网络(电子信息技术) 1、电脑: 诞生: 1946年,美国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与军事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于计算炮弹弹道的。 电子管 晶体管 集成

3、电路 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 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 掌上电脑 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电子计算机朝着哪些方向发展? 一、电脑与网络 1.电子计算机 (电脑) 出现时间: 1946年 出现地点: 美国 主要功能: 发展趋势: 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 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就在第四代计算机方兴未艾的时候,日本人在 1992年提出了第五代计算机的概念,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第五代计算机具有某些与人的智能相类似的功能,可以理解人的语言,能思考问题,并具有逻辑推理的能力。严格说来,只有第五代计算机才具有 “ 脑 ” 的特征,才能被称为“ 电脑 ” 。 存储信息、进行运算 最大特

4、点: 具有人脑袋的部分功能(智能化 )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人类以外的发明有何不同? 电子计算机的功能主要是存储信息、进行大量复杂计算。这些计算和存储对于人脑来说,原本就是而且现在仍是相当有难度的。 另外,在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上衍生出得各种附加、高级功能,对普通人来说,很多都是不可能达成的。计算机可以代替人脑进行高水平的脑力劳动,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可靠,更便捷。这和人类之前的发明是又本质的区别的。 2、网络技术的发展 诞生: 1969年, 国际互联网( internet)中文根据音译简称为“因特网”。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美国 1995年,北美、欧洲和东亚地区迎来了网络建设的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国

5、际网络年” 一、电脑与网络(电子信息技术) 2010年,全球网民数量近 20亿 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使各国经济与国际的联系更为便捷,相互影响也更加直接,突出表现在网上媒体、网上教育、网络媒介形式的流行以及网上银行、网上交易、网上营销等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据报道, 1999年美国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上的投入达到 1500亿美元。信息网络化直接导致军事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空前地提高了军队的信息战、网络战能力,数字化部队的建设已成为发达国家军队建设的重点。信息网络化还为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目前,美国、英国、德国等

6、发达国家都在纷纷投入巨资,拟订规划,发展信息网络。 因特网转变传统思维方式 托马斯 弗里德曼认为获取信息的公平性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就好像计算器发明以后计算好的人不再占明显优势,记忆好也不再作为评价人聪明的 客观 标准。 浅析:互联网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 一书的作者尼古拉斯 卡尔说,和许多人一样,在过去的十或十五年中,我用了许多时间运用互联网和其他数字技术,而且确实从这些技术中获益匪浅,” 但是在 2007年的某个时候我开始认识到,我正在失去长时间专注于一项事物的能力。当我坐下来读书的时候,我只能集中注意力看一两页。我的思维开始渴望刺激而分散注意力,总是想点击链接,浏览网页,或者到 Goog

7、le去查点东西。” 由于信息的大量集中,可以提高思维的质量;由于传输反馈迅速,可以提高思维的效率;由于多媒体的普及,可以使形象思维更加丰富多彩;由于点线面的紧密交错,可以使逻辑思维更加严谨。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3、影响 ( 2)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第四媒体) ( 3)推动了“新经济” 的 诞生 (信息产业、知识经济) 一、电脑与网络(电子信息技术) ( 4) 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8、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 1)打破了传统时空界限,将世界联系在一起 ; ( 5)消极影响:网络犯罪、 垃圾信息、网瘾 (一)生物学理论的发展(理论基础) 二、探索生命的奥秘 (生物工程技术) ( 1) 1865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指出遗传 单位 基因 ( 2) 1868年瑞士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 发现了 DNA 酸 性和蛋白质 ( 3)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证明 DNA是 生物 遗 传信息的载体。 孟德尔 (二) 生物工程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顾名思义是探索生命奥秘而发展出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涵盖领域十分宽广,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方向。它涉及制药、诊断、营养、保健与食品

9、、农业、环境和生态、海洋生物技术、新型生物材料、再生能源等。 1.生物工程技术的概念: 2.形成时间: 20世纪 70年代 3.核心:遗传工程(基因工程)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 5万 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 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 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 1990年正式启动,这一价值 30亿美元的计划的目标是, 为 30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从而最终弄清楚每种基因制造的蛋白质及其作用。 打个比方,这一过程就好

10、像以步行的方式画出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线图,并标明沿途的每一座山峰与山谷。虽然很慢,但非常精确。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应用 转基因技术使人类可以对生物生命进行“ 任意修改 ” 。 科学家担心 , 由这种技术创造出来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有害于人类 。 它们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 , 而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消除 。 还有 , 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也尚未有定论 。 目前 , 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在日 、 美 、 欧等地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 消费者团体掀起了相当规模的反对转基因农

11、作物和食品的运动 。 全球首批克隆猪在美国诞生 我国第一头克隆猪(黑色) 1996年 7月 5日,世界第一只克隆动物多利羊在苏格兰诞生 利 :克隆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的一大进步,有积极的意义:利用克隆技术,可以改变农作物的基因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对医疗保健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保护环境和濒危动植物,以克隆技术再现物种。 弊 :克隆技术从根本上破坏了生物个体的独一无二性,有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尤其是克隆技术将会引发十分棘手的社会伦理问题:加剧家庭的多元化倾向,瓦解正常的人伦秩序,改变人的亲系关系,丧失基本的归属感;使人口产生和性爱分离 ,破坏人类的感情,甚至会使人种退化,以及正常的生

12、死观念根本动摇。 在新技术与人的观念发生矛盾时,要以理性的态度去对待生命伦理问题。既要尊重科学,又要尊重人的尊严,让时间去化解矛盾。人类历史发展表明,伦理道德标准将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演化,人类的无性繁殖所遇到社会伦理问题障碍,将在未来社会得以化解。 三、登上太空 早在 19世纪末,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齐奥尔可夫斯基已在他的著作中论述了借助火箭实现宇宙飞行的可能性。 1957年,苏联发射的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开端:人造地球卫星 1、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与登月计划 三、航天技术 1、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与登月计划 2、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1969年,“阿波罗 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上着陆,宇航

13、员 阿姆斯特朗 和 奥尔德 登上月球 三、航天技术 1、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与登月计划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宇航事业的开端 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苏联宇航员 加加林 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1961年 4月 12日的 108分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使全世界的人记住了加加林的名字,尤里加加林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加加林乘坐 “ 东方 ” 号宇宙飞船从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小时分钟,于上午时分降落在苏联境内,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1969年 7月 20日,美国“阿

14、波罗 11号”飞船登陆月球,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首次登上月球。 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 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 2、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1981年 4月 12日,第一架实用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美国首次升空 。 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座空间站 礼炮 1号 。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与第一、二次相比 ) 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成就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3、

15、科学技术各个领域既彼此分工,又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使科学技术不断朝着综合方向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从传统的机械化、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使人类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进入“信息时代”。 主要表现在第一、二产业的比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性开始下降,而高科技、知识型经济不断得到发展。 在发达国家中产阶级人数日趋增多,白领阶层的不断扩大,蓝领阶层的人数日益下降。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得到改善,阶级矛盾趋向缓和。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