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22827 上传时间:2017-1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赏析展子虔,550 年生,617 年逝世,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北周末隋初画家。历北齐、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擅画人物、山水及杂画,几无所不能,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与董伯仁齐名。亦工台阁,但不及董伯仁,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曾在洛阳天女寺、云花寺、长安灵宝寺、崇圣寺等绘制佛教壁画。画迹有隋朝官本法华变相图 、 长安车马人物图 、 白麻纸 、弋猎图 、 南郊图 、 王世充像 、 白描等六卷,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 ;朱买臣覆水图 、 北齐后主幸晋阳图 、 维摩像等,著录于历代名画记 、 北极巡海图 、石勒问道图等 2

2、0 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游春图轴。画史称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为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也是我们今天难得看到的唐以前山水画趋向成熟过程中一件独立成画的珍品,那么,在此前的山水画是什么样的呢?据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录这样记载:“其画山水,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中可领略一二,其背景之山水,就大致是这种“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情形。也就是说,山水在画中,依然是人物的陪衬,虽然勾画已经较前细致,但在比例上还远不能相称,水面狭小不能泛舟,峰峦低矮似是土堆。画面平铺直陈,富装饰感然而缺乏空间感。但展子虔的游春图则大有改善。 游春图卷,隋代,绢本,设色,纵 43

3、 厘米,横80.5 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卷首有宋徽宗赵佶题“展子虔游春图”六字。画面描绘了阳光和煦的春天,翠岫葱茏,碧波荡洋,贵族士人于堤岸策马游赏的景象。 游春图不同于南北朝时“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 “树石若伸臂布指”的山水画的早期幼稚阶段,而发展到了人与山有了适当比例,远近关系有所解决。因此唐人称展画有“远近山水、咫尺千里”之势。在画法上是青绿填色,有勾无皴,人物与枝干直接用粉点染,全画以青绿作主调,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图绘江南早春二月,树叶吐绿,桃杏争芳。一水自左上流下中间,水面宽阔,微波皱起,有游艇轻泛。两岸游人三两成群,沿途观赏春景,

4、或步行伫立,或主骑马而仆随后。小桥连岸,坡后有农舍,而山谷中则寺庙隐现。人、马、舟、桥与山石、树木、江水的比例已经十分合适,树、石近大而远小,江水斜下,两岸错落,树林密布,白云缭绕,显得疏密有致,透视的空间感和纵深感也十分恰当。江水满勾起伏荡漾的波纹,渐远渐淡,天际水天一色。山石树木以细劲流利的墨线勾勒,但无皴笔,树身染深赭色,树叶染浓绿。山石则通体染淡赭色后,石脚染重赭而石身敷青绿重彩。小桥栏杆及寺庙廊柱填朱砂,而人、马、白云则填以白粉。整幅画山石树木的色彩浓郁,但由于中间大片水色的清澈相映,显得艳而不俗。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

5、佛寺点缀其间。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艺术史中一般将这张画说成是中国第一幅独立的山水画作, 游春图仍然被公认为中国早期山水画走向成熟的一个最好的典范。 隋末至唐初,中亚及西域盛产的石青、石绿颜料大量地供应给中原画家,如果往前看看,可以看到九色鹿经图中国王等人的飘带用的就是这种颜色。而在游春图里,画家考虑的是如何将青绿设色法用于对自然的表现。画家以线勾出轮廓,一层层地染

6、上花青、翠绿等透明的水色,再罩上一层石青、石绿,最后以墨或赭石重勾轮廓。画家非常注重颜色的变化,在远近山峦、山脚堤岸施以有深浅厚薄种种变化的颜色,山脚处的泥金、白色的桃花以及人物衣着的颜色都增加了画面色彩的节奏感,与单纯平涂的图案式画法大相径庭。树的描绘也从符号化转为开始追求形上的真实感,棵棵各有姿态,近景一棵大树的叶子色彩的变化搭配将树表现得蓊蓊郁郁,都有了阴晴向背之感。 这些色彩的节奏感与变化、点景人物的写实等等,都是围绕着一点:画家在竭力让画面传达出一种真实的美感,让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魏晋时代诗歌从谈玄说道到这时已转向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遂开启山水诗、田园诗的创作,以田舍园林风光、

7、农耕生活为题材,抒写隐居生活和恬淡的心境,代表诗人是陶渊明。文学上的新追求必定会慢慢体现在视觉艺术上,山水画的兴起与之有某种关系,当贵族们开始想在山水中寻找理想与慰藉的时候,便对山水画有了需求,由此, 游春图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的山水画,到了两晋南北朝时,虽有一定进展,但在表现手法上,特别是人与山之间的大小比例仍显得很不调和,这反映了那时的画家对于自然景物的观察、理解及其对美的感受能力还较薄弱。到了隋代,山水画趋于成熟。作为代表作品,便是展子虔的游春图 。这幅作品越过了那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草创阶段,全幅画中,春山平江、游骑泛舟、人马楼阁及繁密的花树,均合比例,映衬出江水的浩淼、山峦的峻秀。 应该说,这幅画对中国绘画空间美的认识,诗画合律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就决定了游春图在中国绘画史的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