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22185 上传时间:2017-12-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 寄寓/ 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例 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 ,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天容水色西湖

2、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 、时间(月夜) ,人物(诗人) 、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 ,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 、 “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

3、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例 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 “霜草苍苍” 、 “虫切切” ;“月明荞麦” 、“花如雪” 。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 “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

4、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 ,两种景象截然不同。【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附常用词思想情感- 思想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 、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 、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 、

5、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 、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题解】-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 。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句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

6、密深沉。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

7、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连三月” ,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 “白头”因愁而生

8、, “搔” ,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 “更短” ,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浑欲” ,简直要。 “簪” ,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评解】这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全诗不过四十字,但读来耐人寻味。诗的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

9、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其中的颈联,因道出了当时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感受,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n)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10、!何时眼前突兀见(xi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题解】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 ,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11、。 “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 ,谓之“宫市” ,又称“白望” (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

12、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注释:玉垒:玉垒山,在今四川省汶川、茂县之间。北极:北极星。这里比喻唐王朝。后主:刘禅。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昏庸无能,宠信宦官,朝败,终于亡国。梁甫吟:乐府篇名。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从阆中回到成都时写的。所表达的是忧国伤时的沉痛心情,但还是对唐王朝存在信心。全诗写景写情,雄阔深远,委婉含讽。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

13、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的春天,陆游罢官退居山阴家中,已经六个年头。这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事起用,时年六十一岁,已经老了。故诗中追怀往事,壮志未酬,而企望将来有诸葛亮那样人物出来兴师北伐。全诗格调豪壮,气韵沉雄,是陆游的爱国名篇之一。 诗一开头就说,年轻时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很简单,以为只凭豪情壮志

14、,如山一样的坚定不移的勇敢气概,就可以轻而易举,能收复沦陷了的北方失地。 想起来,多么豪壮的气派啊!“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年三十九岁,隆兴二年(1164)在镇江任职通判。镇江对岸是瓜州渡。当时抗击金兵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往来于建康、镇江,楼船横江,军容整肃。陆游虽未能以军职参预,但耳闻目击,多所留心,身未从戎,而心实向往战地风光。所以能说“楼船夜雪瓜洲渡” 。至于大散关,则亲身经历。陆游乾道八年(1172),年四十七岁曾任王炎幕僚。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陆游曾多次到过大散关前线,他说“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江北

15、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 。又说:“马蹄初喜踏梁州,大散关头又一秋。 ”( 归次汉中境上) 。他一生中最得意这段军旅生活,但是王炎被调回首都临安(杭州)后,他的从戎生活也就停止了。北望中原,浩气如山,两次都因受到妥协派的干扰,抗战事业不能进行到底,真是“早岁哪知世事艰”了。 这里“楼船” 、 “夜雪” 、 “瓜州渡” 、 “铁马” 、 “秋风” 、 “大散关” ,只是这几个名词,摆出几个孤立的形象。不写战争,而战争紧张空气,自然流露。有如对弈举棋子在手,静中有动,令人深思。 前面四句,全是回忆往事,后面才说到当前。 “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人老了,须发花白了,北方失地未收复,壮志未

16、酬,难道就此罢手,平生觉得自己像塞上长城一样,屹然不动,阻挡着入侵的敌人,难道说这只是徒然夸口吗?“塞上长城”是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说檀道济被害,临死时怒骂宋文帝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唐太宗也把大将李勣比作长城。长城是保卫国土不受侵掠的代名词。陆游一生认为自己有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 ) ,但他一生都未能如愿。他虽然有点悲观,但并不失望。 最后他才说自己虽然接近暮年,但壮心不已,仍然希望有人像诸葛亮一样出兵北伐。因为出师,才上出师表 ,赞赏出师表正所以赞赏出师。 出师表中“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些话也正是陆游日夜梦寐以求的心愿,他赞扬出师表千载无与伦比,除开“一字不可删”外,主要还是借以指责偏安江左一隅的人,那些不起来反抗而安于逸乐醉生梦死之辈。陆游一直到死“但悲不见九州同” ,把这个遗恨留给后人。一个人如果没有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