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文学中的语言美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12013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古典文学中的语言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古典文学中的语言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古典文学中的语言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古典文学中的语言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古典文学中的语言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古典文学中的语言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古典文学中的语言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古典诗词的语言美年级:2014 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号:140401111033 姓名:王庆洁内容摘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为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为人类社会的需要而存在。诗歌是语言艺术基本体裁之一,它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音乐美、含蓄美、意境美、凝练美。诗词的语言音乐美主要是节奏、音调、声情的完美结合。平仄相间,一联中平仄相对的搭配,很好的产生了节奏的和谐美和声调的抑扬顿挫美。双声、叠韵、叠音的运用同样可以增强诗词语言的音乐美。把握诗歌语言的含蓄之美,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意思,融进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才会获得美的享受。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

2、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诗歌以凝练的语言描绘意境,抒发感情。诗是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感;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古人还善于用秋雨、梧桐为意境,美中诉说离愁,更加凄美。因此,鉴赏古典诗词,应该首先把握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感受其语言的凝练含蓄,更感受在凝练而含蓄语言中所营造的幽美静美的意境,入乐而歌,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既提高了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又获得美的享受。关键词:诗词语言 音乐美 入乐而歌 形美意足 含

3、蓄 凝练 炼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 “吊丝,逆袭” “躺着也中枪” “高富帅” “元芳,你怎么看?”这些来自于网络、影视剧作品的热词不断地在生活中频繁出现,以最少的文字传达着最丰富的意思。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为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为人类社会的需要而存在。因此,语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地变化着。然而,在人们的交谈和作品中依然可寻得古典文字的踪影,捕捉着美丽的字眼,因而会欣喜不已。也为“天下何处无2芳草”的心中不变目标,哪怕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也“终不悔” 。闲暇时光,独坐小院,一杯香茶,一本诗词,阳光肆意地照着小院的每个角落,流连于古诗词中, “赌书

4、消得泼茶香” ,可以低吟;可以浅唱;亦可以浮想联翩感受着古典语言绽放的那份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诗歌是语言艺术基本体裁之一,它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音乐美、含蓄美、意境美、凝练美。一、语言的音乐美主要是从古典诗词来说。中国古诗词歌曲是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它的歌词源于古典诗词和近代以来的古体诗词,文词优美、声韵和谐是它独有的艺术特点。特别是词,一些婉转流丽的词牌,长短不一的词句,本来就是要跟着琴声而人乐歌唱的,回环往复,流连不歇,岂不甚美!诗词的语言音乐美主要是节奏、音调、声情的完美结合。节奏、音调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这是语言的

5、自然节奏,未经加工的,不很鲜明的。此外,语言还有另一种节奏即音乐的节奏,这是在语言自然节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造成的。它强调了自然节奏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定型化,节奏感更加鲜明。诗歌的格律就建立在这种节奏之上。 诗歌过于迁就语言的自然节奏就显得散漫。不上口;过于追求音乐节奏,又会流于造作。不自然。只有那既人损害自然节奏而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 一首乐曲由各种声音组成。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不同风格的音调。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 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支配,符合规律的谐

6、,违背规律的拗。音乐中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合音程。中国古典诗歌有律句与拗句。音程协合与否,取决于两音间的距离。诗句谐拗的区别,在于平仄的搭配。平仄和押韵造成了诗歌的音乐美,将不同的声调平仄相间,协调搭配,以造成节奏和旋律,就使得诗歌读起来节奏感强,可入乐而歌。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3这样一句中平仄相间,一联中平仄相对的搭配,很好的产生了节奏的和谐美和声调的抑扬顿挫美。 另外,双声、叠韵、叠音的运用同样可以增强诗词语言的音乐美。如“参差荇菜”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聊逍遥以相羊” 、 “迢

7、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诗是凝固的音乐,我国古代的诗词,自产生之时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咏歌之不足,不绝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古代的诗词是可以歌唱的,故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声调的和谐、音节的流畅等,都是古典诗词音乐美的表现.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的运用,声调极为和谐,其独创性为历代评论者盛赞,这主要是易

8、安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 李清照).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等,象上面的十四个叠字,就分别形成了平仄的相对和相粘,达到了声调的和谐和错落有致,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余音袅袅的音乐美,这样的语言,确实让人回味无穷,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声情 诗词只有达到声情和谐,声情并茂的地步。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了。 崔颢的黄鹤楼 , 这首诗的好处可以从声情上去分析。诗所押的韵 1(楼、悠、洲、愁)读起来也是徐缓而悠长的。再看前四句中的“黄鹤” ,竟重复出现了三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黄鹤”这个双声问连续出现,造成一种新的节奏感

9、,恰当地表现了因登黄鹤楼而产生的思古之幽情。 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 ,以七言为主,间以三言,在整饬中求变化。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句式的错落,节奏的变换,造成感情的高潮一个又一个地迭起。而频繁地换韵,又造成感情的曲折与回荡,的确是一首声情并茂的佳作。二、诗词语言的含蓄美。我们看到一首诗,觉得很美,往往却说不清诗词说的是什么内容。这就是诗词语言的含蓄之处。正如弗罗斯特说:“所谓诗,就是翻译之后失去的东西。4” 诗歌的表面意思死解硬套明白了,诗歌也就成了大白话,失去了它的含蓄 2

10、之美。例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逐句读来,似乎不易理解。但只要知道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就可以一目了然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是起。锦瑟有五十弦,每根弦都让我想起逝去的年华。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是承接上句,逝去的华年如梦似幻,春心泣血,有几多感情的悲欢。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是转折,那就是以意象来写情绪了:我很难过,我很迷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总结:等以后回忆这些感情, “只是当时已惘然”

11、) 3这样,诗的意思就明了了,当然,诗中的那些意象有什么具体所指,要进行历史的考证。诗歌有许多固定的章法和意象符号,古人用起来圆融无碍,今人看上去却隔膜了许多。这就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方法,把握诗歌语言的含蓄之美,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意思,融进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才会获得美的享受。三、诗词语言的意境美。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诗歌以凝练的语言描绘意境,抒发感情。 语言艺术作品的情感性 4越浓烈,意境的营造越精巧,越能让人产生生活经验的共鸣,情感体验的共鸣,越能感染读者。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12、” 内心的情感要想巧妙精思地表露,要靠外在意境的营 5造、烘托、渲染,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将“月落、乌啼、寒霜、江枫、渔火”等意象融进江南秋夜的水乡,隐含着对旅5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我们又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诗人的情绪、情感仿佛随着

13、这静夜的悠扬钟声回荡不已。狄耿罗强调:“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 “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 6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印象只有当作者自己以他独特的方式体验过某种感情而把它传达出来时才可能产生。 ” 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以日 7暮雨歇的冷落秋景为意境,抒发了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而痛苦的感情,天光水色仿佛也染上了一层离愁别绪。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 ” 诗是把情思融

14、进物象,借助跨越 8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感;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我们再来看一首唐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作于安徽滁州刺史任内,写的是春天涧边的景色。起始两句写在涧边的所见所闻,是雨前傍晚的涧边的春景,从岸上写出;后两句写雨中西涧的景色,从水中写出;四句诗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两张滁州西涧的画幅,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而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受的

15、这其中的体味,其实就是所谓的诗歌的“意境” 。古人还善于用秋雨、梧桐为意境,美中诉说离愁,更加凄美。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 ;“暗澹小庭中,滴滴梧桐雨。 ”(孙光宪生查子 ) ;“ 高楼目尽黄昏雨,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踏莎行)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 “乌鹊成桥秋又到,梧桐细雨夜初凉。 ”(陆游秋思 ) ;“灯花6前、几转寒更,桐叶上、数声秋雨。 ”(欧阳修锦香囊 ) 9综上所述,诗歌中的“意境” ,是超越于作品的物质形式,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中生成的整体性美感;意境是与客观世界(尤其是大自然)有密

16、切的联系的,诗人不观照外物,不在外在的世界中得到一种心灵的触动感发,是没有办法构成审美意象,从而写出蕴含着优美的、深远的、丰富的意境的篇什。但“意境”不是客观外物的机械的拍照,而是经过创作主体高度选择、简化的审美“完形” 。主题的审美意志在意境创造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意境”的创造带有很强的主体色彩,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超越,因此它显得更加虚灵化!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主观之“意” (意识)对客观之“境” (存在)的辨证统一;从美学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 ,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 ;所谓“意境” ,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的统一。一首好的诗歌,不论长短。只要作者情真意挚,遵循形象思维这一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