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03315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新华网( 2008-10-21 )稿件来源:册亨县委宣传部 作者:彭 龙摘要: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有着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布依族文学和艺术两方面着手,论述了抢救和保护布依族“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和抢救布依族“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布依族是我国各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人口众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布依人民在西南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上万年。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创作、积累、交流、融合、

2、丰富和发展了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艺术。这些文化形态多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具有较高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价值,是一块急待开发和抢救的处女地。一、布依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布依族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容来讲,是相当丰富的。不仅涉及文学、艺术,还包括宗教学、民族学、天文学、医药学等等。本文拟就布依族文学和艺术两大方面先作探讨。 1、文学 布依族口传文学以民间文学为主,内容涉及布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史诗、叙事长诗、抒情长诗、歌谣、格言、成语、谚语、警句、神话、传说、故事等各大门类。 (一)布依族歌谣 布依族歌谣分为以下几大部分:史诗传说歌谣:布依族的史诗传说

3、歌主要是创世歌谣和迁徙歌谣两大类。创世歌有“开天辟地歌”、“ 造物歌”、“ 人祖歌”、“竹筷子歌”、“更歌”、“打鱼郎歌”、“ 地下到天上有多高歌 ”等,内容多与上古神话相同,风格古朴,想象奇特,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仪式歌谣:布依族仪式歌是在布依族民间各种仪式上演唱的歌谣。它表达了布依族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和灾难,渴望得到丰收、成功、胜利和幸福生活的愿望。如“说媒歌”、“ 求婚歌”、“时辰歌”、“ 做客歌”、“孝歌”、“鸡的来历”等。劳作歌谣:布依族劳作歌由“采撷歌” 、“ 狩猎歌 ”、“农事歌”、“ 分烟歌”、“牧歌”、“伐木歌”、“ 建造歌”、“催行歌”等组成。生活歌谣:布依族生活歌由苦歌、新

4、生活歌两分部组成。“孤儿歌”、“佃户怨”、“干旱歌 ”、“悲苦人生”、“ 卖工调”等一系列苦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布依族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时政歌谣如解放歌、当兵歌、颂改革、自愿成双不用媒等。情歌如开排歌、盼情妹、送郎歌、死也不变心等等。(二)传说和故事 在布依族的民间文学中,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布依族民间传说和故事分为四类:一类是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大多与史诗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太阳和月亮、山的来历、龙神的来历、相公和雷公等。二是历史传说。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多半实有其人,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对他们的历史评价和褒贬,往往给他们蒙上了传奇色彩,对于其

5、中的人物,甚至加以神化。如洛凡王的传说、蔡将军墓等。三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布依族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布依族民间故事可分为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动植物故事、寓言、笑话等。四是民间寓言。布依族民间寓言与动植物故事有密切的联系,很多动植物故事往往同时又是寓言。特别是寓意型动植物故事,与寓言几乎不存在什么明显的界线。 这些布依族民间文学亦是口头文学,是极其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而且是仅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而且是分。 2、艺术 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布依族社会的艺术形式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微的发展过程。它包

6、括音乐、戏剧、舞蹈、绘画(含农民画)、书法、雕塑、工艺美术等类别。每个时代的布依族人从已有的成果出发,去进行创作,去反映社会生活。每个时代、每种艺术类别的优秀成果,其美的感染力在以后较长的时期内还能发生作用,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还要为后几代继承和借鉴。 布依族人民能歌善舞,节庆、婚丧嫁娶之际总要纵情歌舞。布依族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繁多,有“铜鼓舞” 、“ 织布舞 ”、“耙棒舞”、“ 撒麻舞”、“蜡染舞”、“糠包舞”、“ 扁担舞”、“刷把舞”、“筷子舞 ”、“回旋舞”、“ 狮子舞”、“响篙舞”、“饶钹舞”、“ 赶嘎舞”、“转场舞”等。布依族舞蹈,有的潇洒开朗,步伐雄健有力;有的刚柔相间

7、,节奏明快;有的热烈活跃、气壮山河。时逢大型庆典,数十人,上百人,上千人,上万人围着篝火跳规范舞,舞步婆娑,场面恢宏,十分壮观。(一)布依族的乐器 布依族的乐器,独具民族特色的有: 1、牛骨胡。全长约 4550 厘米,不仅是用牛骨来做共鸣筒,还用鹿角来做弦轴。因此,也就成了布依族民间较珍贵的乐器了。仅在册亨、安龙、普安、晴隆等县部分布依族地区可以见到。其制作和构造与京胡相似,其大小相当于一般的京胡,故音色柔美、纤细,听去如丝泉流。可奏布依族浪哨歌、山歌调,流传在册亨、安龙、兴义一带的牛骨胡,主要用于布依族八音坐弹的伴奏。也是布依戏乐队中的主奏乐器。 2、葫芦琴。全长约 60 厘米,是葫芦瓜壳(

8、民间称“格当”)截去两端作为胡琴的共鸣筒,形式与普通二胡相似,音乐圆浑、略带沙沙声。它没有自己单独的演奏乐曲,是布依戏、八音座弹伴奏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在乐队中与牛骨胡配成“公母”琴(葫芦琴为“公琴”,牛骨胡为“母琴” )。 3、箫筒。用一根长约 30 厘米,外径约 2 厘米的竹子,一侧开有五个音孔,可发出“561235”一组完整的五声徵调式音阶。竹的一端开有一个 “口”状的小孔,即为箫筒的风口。其音色甜美、穿透力强,极富布依山乡风味。它常与竹笛担任主要旋律。 4、勒浪。是勒尤的变种乐器,用竹子做管身,哨子是昆虫茧所特制的“虫哨”,全长约22 厘米,外径 1.5 厘米。有五孔和六孔两种,能

9、发一个“6123456” 八度的羽调式音阶(两个偏音由气息控制而得)。演奏方法与唢呐相同。音色甘甜,富于幻想色彩,是最能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和潇洒浪漫性格的乐器。与乐队齐奏时,使乐队特殊的复合音响更具民族特色。 5、勒尤。“夕阳落下山,彩云飘天边,勒尤声声响山寨,带去我心中无尽的思恋。”这是人们对勒尤这件乐器的描写。是一种木制的双簧直吹乐器,管身上开有六个发音孔,可发出 61234561 八个音。音色圆润、浑厚,吹奏起来情趣忧怨悱恻,极富思念之情。因此,每当月明星稀的夜晚,一对对青年男女,有的坐在山溪河畔,有的坐在凤尾竹下,勒尤声伴和着悠扬而甜美的歌声,煞是撩人情怀。乐曲旋律中的同音进行与三连音

10、节奏,正好揭示那种心涛翻滚,衷肠百折的思绪。如想妹调告诉我们说:“你象高空的燕子,从我头上飞过去;你象水上的水泡,从我身边流过去,你呀,说的话比山雀唱的歌还好听,姑娘啊,你不要哄我。” 因此,对于知心人来说,无不曲曲是爱,声声是情。它的曲调可谓布依族情歌中的“小夜曲 ”。 6、“类”(似板鼓)。形似小桶,兼有板鼓和木鱼的音色。厚约 16 厘米,直径约 20 厘米,用猪皮或牛皮蒙面,以母猪皮蒙面为好。伴奏时,如缺此乐器,多用木鱼代替。 7、丁锣。是同包包锣(有公母之分),小马锣套用的打击乐器。比小马锣小,直径约10 厘米,是打击乐器(群)中的最高音,音色明亮尖细,富于穿透性,在唱腔和伴奏曲牌中常

11、用强拍位置。 此外还有:竹笛、月琴、皮鼓、包包锣、小马锣、钹铙、钗、口弦胡、笔管、铜鼓、姊妹箫、绷(又称土唢呐)等。 (二)服饰艺术 布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等各种专用服饰。在阶级社会,表示社会存在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也有所反映。由于布依族在历史上宗族观念深、支系多,所处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生产经济类型各有差异,以及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布依族的服饰在其质地、款式、饰品、纹样等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一方面强烈地反映着自己的传统特点,同时也反映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布依族服饰经历千百年的演变,各个朝代都有所区别

12、,尤其是妇女服饰变化较大。到解放前夕,各地区服饰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1、镇宁、关岭、郎岱、普定、晴隆、普安、盘县等及黔西北一带的布依族妇女,上衣下裙,上装多为大领衣,有部分为大襟式,服装都蜡染。尤以镇宁、关岭等县交界的扁担山下募役一带最为突出。未成婚的少女,已婚生育及结婚前后的妇女穿着都不一样。镇宁县玉京一带,布依族少女婚后穿大领短衫,束长腰带,下多穿青色长裙,裙边镶“栏干”花边,外栓长围腰,最后穿上前短后长的白褂子。盘县妇女也都穿蜡染长裙,上着大领衣,栓腰带,包青头帕。 2、贵阳市郊区,黔南自治州西部,黔西南自治州和安顺地区的一些县,妇女上身多穿大襟衣,下多着长裤,多数地区的衣服和长裤的边缘

13、都镶有栏干和花边,但各地还有差异。在普安、晴隆等县一带,衣长超小腿肚,包青布头帕,一端向脑后垂盖头颈。贵阳市郊区及其附近几县上衣长至膝盖,无小领(也有小领的),普遍栓围腰,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刺绣精致,结婚生育后包蓝布长巾。而惠水、罗甸、望谟、册亨、安龙、兴义、兴仁等县的则上衣身短。惠水、长顺等县用白毛巾盖头,或包青色头巾。安龙、兴义等县包白布头巾。册亨、望谟、贞丰、罗甸等地头包花格子帕。衣裤边缘有镶“栏干”和不镶“栏干”之分。 3、云南罗平县八达河一带,布依族聚居地区,老年妇女仍保留传统服饰,头缠蓝黑包布,身着青色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沿右衽无领衣缝处镶一道两寸宽的花边,上衣的下角边处还

14、镶绣各式彩色滚边,内衣的袖口较外衣长而小,而外衣袖口则大而短。内外衣袖口处绣织的花纹图案鲜艳美观,两袖大小相间,长短协调,袖口外露的花色层次重叠和谐,醒目受看。下身多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系青布围腰或绣花围腰,脚穿精美的翘鼻子绣满花鞋,俗称“猫鼻子鞋” 。整套服装可以说是集纺织、印染、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术于一体。中年妇女的包头,有的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领或矮领大襟衣,并在沿右衽前下方处镶嵌两三道带色的布边,领前的结扣处喜用银泡钮扣作装饰,袖口仍保留传统的古老风格,下身已改穿长裤,脚上满花鞋变成半爿型或鞋尖处绣小花。改装后的妇女服饰显得净洁淡雅、古朴庄重。未婚女青年的服饰大体与中年妇女相

15、似,但喜欢在头布末端处绣鲜艳的花纹图案,埋露在头顶上方与护发簪之间,显得洒脱大方,俊俏美观。每逢节日、宴会,妇女喜佩戴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坠和手镯等银饰。杂居区的妇女,特别讲究青一色一丈五尺长的头帕。普遍穿蓝、青、黑、白等色左衽大襟上衣,少数的系围腰,下着长裤。 4、贵州独山、都匀、福泉等县的妇女,衣着与当地的汉族妇女基本相同,老年妇女穿的大体与民国初年汉族妇女衣服式样相同。 5、布依族的男装,各地差异不大,服装式样与汉族大致相同,一般穿对襟式大襟短上衣,大裤腿长裤,各地之间的区别只是衣裤的宽窄,长短罢了。少数老年人穿长衫,头戴青、蓝、黑或花格头帕,也有极少数戴白色头帕。威宁一带男青年

16、,有扎裹腿,穿绣花凉鞋的习惯。 布依族的衣服都是棉料,自古以来都是自种、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用。 烹饪艺术 布依族的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它不仅维系着几百万布依人的饮食生活,还有始于数十万年前发韧的积淀,丰厚的文化蕴含构成布依民族文明的一项标志。布依族的烹饪,自其诞生的那天起便标志着布依族从此最终与动物划清了界限,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用火煮食,是布依族改造客观世界的一项成果。它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至高级,是一个文化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逐步哺育与完善了布依族人的自身,也从而孕育与生发出其他许多文化。冶炼与铸造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自不待言。 布依族烹饪艺术,是一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综合的艺术。布依族烹饪师是它的创作者。他们运用烹饪工艺,按照布依族人对饮食美的追求,塑造出色、香、形、味俱美的食品。为布依族人提供饮食的审美享受,从而使布依族人得到物质与精神交融的满足。作为综合艺术,它要求塑造出色、香、形、味谐和的美,又要突出味这个核心。一种食品,尤其是一个菜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