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一高高一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82568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阳一高高一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淮阳一高高一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淮阳一高高一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淮阳一高高一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淮阳一高高一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阳一高高一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阳一高高一第三次月考试卷(语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淮阳一高高一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试卷注意: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只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抗日神剧”:罔顾公共理性“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一段时间以来,如此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近来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抗

2、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慷先驱之慨的做法称为“幽默”。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中国尽管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这种代价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

3、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然而编创者又是极其“理性”的: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一个都不少,非但不敢突破简单化的观念窠臼,还用离谱的编造强化陋见。在“民族大义”的包裹下,“神剧”们实则是精明的商业算计。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

4、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庶几近之。(选自 201

5、3 年 3 月 29 日人民日报有删节)21下列对“抗日神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抗日神剧”之所以称为“神剧”,在于它们过度渲染和夸大了我抗日志士们的神勇与盖世神功,雷人桥段层出不穷。B“抗日神剧”实际上是以抗日故事为包装的武侠剧、偶像剧,充斥着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元素,表现出类型化特点。C抗日神剧”为商业算计而植入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等内容,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功能,也放弃了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D“抗日神剧”用“笑谈”的方式,不仅将血肉之躯筑就的抗战精神空洞化和游戏化,还将其变成了纯粹的暴力刺激。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那

6、段抗战历史带给我们中国人切肤之痛,且距今不远,在文艺作品中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讲述是不太合适的。B尽管“抗日神剧”慷先驱之慨的做法不可取,但是,剧中体现出的乐观、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还是有价值的。C认识抗战历史要看到侵略者的恶和近代以来我国的落后导致我们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是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有的基本理性。D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抛开过于精明的商业算计,突破观念简单化的状况,抛弃编造离谱的做法,真正将“民族大义”置于正确的位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如果故事不离谱,也有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的介入,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就不存在内在共通性。 B

7、 人的本能欲求可以通过电视剧中的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来实现“替代性满足”,但要实现人的心智平衡,还需要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的介入。C电视剧可以不承担教育责任,但绝对不能罔顾公共理性,赤裸裸地宣扬人性中某些本能欲求。D 如果文艺作品过分强化人们对暴力的依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谁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它渲染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作品。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阅读文段,完成题目。(12 分)【甲】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谢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

8、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乙】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斋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3A、新妇起严妆(梳洗打扮) 腰若流纨素(洁白

9、的绸子)B、六合正相应(相适合) 良吉三十日(良辰吉日)C、交语速装束(穿好衣服、化好妆) 络绎如浮云(接连不断)D、婀娜随风转(轻轻飘动的样子) 郁郁登郡门(热热闹闹的意思)5、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A、本想精心修饰、禁不住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B、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着、冷静,突出其“精妙世无双”。C、借此延缓别离时刻的到来,反映兰芝矛盾痛苦的心情。D、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的念头。6、选出与“好自相扶将”中“相”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相见常日稀 B、不得便相许 C、儿已薄禄相

10、 D、叶叶相交通7、乙段极力渲染郡守家操办婚事的热闹、豪华、气派。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目的是造成紧迫感、使矛盾进一步激化。B、目的是侧面揭露郡守的剥削罪行。C、目的是与后面的悲惨结局形成强烈对比。D、表现兰芝“富贵不能淫”的品格和对爱情坚贞不移的情操。(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7 分)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父丕,博学,号为通儒。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

11、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呔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呔,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转为宗正、大鸿胪。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司空。以阴雾愆阳免。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频迁司徒、太尉。二年,以日食策免,归乡里。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曰:“整顿洒埽,以待刘公,不可得止。”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12、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4 分)A自明府下车以来 ( ) B勤苦父老( )C整顿酒埽,以待刘公( ) D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A今闻当见弃去 君既若见录B吾政何能及君言邪 徐公何能及君也C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D以日食策免,归乡里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4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漫 成 一 首杜 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注:安史之乱开始,杜甫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巴蜀时期写的 。 (1)这首诗写夜

13、泊之景,突出了一个“静”字。诗歌是如何表现夜之“静”的?请作简要分析。(4 分)(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7 分)(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我还有什么话说呢?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3)昔我往矣,_ 。_,_。_, _。我心悲伤,莫知我哀。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

14、出清朗和睿智。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之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因素。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过学术争论,这是

15、一场“君子之争”,但年少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的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5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等,词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究,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们疑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您的字写得这样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众人顿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处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是不易做到的。大概因为这平易淡然,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政北京大学那一时期。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守旧势力与军阀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的办学方针,一时间“黑云压城”。曾经为蔡改革北大出谋划策的汤尔和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