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感恩教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81639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感恩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感恩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感恩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感恩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感恩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感恩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感恩教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感恩教育李 丽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就是要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实施感恩教育的依据:一、道德层面上事实上,我们非常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或许,很多父母与老师并不渴望得

2、到回报与感恩,但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二、国家规范层面上现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为我们进行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三点是“从规

3、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这就说明学生要心有他人,对别人心存感激,为他人着想,感念恩情,这就是我们开展感恩教育很好的依据。 三、现实层面上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现在的学生根本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他们并不知道理解、心疼父母,生活消费大手大脚,追求物质消费。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贪得无厌者有之,以怨报德者亦有之,唯独知恩图报者少有之。对父母无情无义,对师长对社会更不会有情有义。一些人的感恩

4、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和亲情关爱。正处心智发育期的孩子面对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或生活在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甚至是长期与父母分居的留守儿童,如果从小很少受到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导之恩、感谢自然恩赐之恩的教育,难免失去对感恩这一传统美德的认同。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种花一样,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课,也是社会和谐的前奏。因此,此现象应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

5、些行为习惯就是这个阶段养成的,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我们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养成了一些不良品质,如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爱发脾气等,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感恩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

6、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小学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心智成长以及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他们受到的教育将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可利用主题班会课、品德与社会、语文课等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

7、)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通过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过程等努力唤回学生的良知,并引导学生通过抒发真情实感的习作来重新构筑健全的人格,懂得爱的无私、伟大、纯洁,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学会感恩。 一、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下面以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来分析如何实施感恩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

8、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南极,一片净土、鸟的天堂等让我们学会保护生态环境,桂林山水、走进丽江能让我们心灵小憩;老人与海鸥能让我们看到人与动物的和谐。 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游子吟中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呼唤这一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等。有饱含父爱的冰灯,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

9、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赵州桥芦沟桥的狮子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陈嘉庚办学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萧山杨梅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平分生命等课文感受亲恩,从大使馆妈妈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语文课文中这么丰富的有关“恩”的内容就成了我们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的一个有力武器,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条件。那么又如何

10、利用好呢?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要让他们明白感恩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 感恩要积极珍惜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式式的犯罪。 感恩要勇于敢于承担责任在感

11、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感恩要善于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在通过语文

12、教学努力在孩子们心中塑造感恩价值观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些具体而又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要进行信息筛选知恩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要进行情感体验感恩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进行感恩的情感体验呢?在朗读中体验

13、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

14、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在想象中体验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在思维中体验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

15、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 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向往奥运,理解举办奥运会的意义,能更加激发民族自豪感。要倾诉衷肠报恩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1、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如,教学西湖的“绿”,可以“我为西湖的绿做贡献”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什么?”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以上是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来阐述如何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其实在很多其它学科

16、的教学上也可以或多或少地达到这个目的,比如,音乐课可以教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爱的奉献、感恩的心等,使感恩歌曲响遍学生的心间,温暖孩子们的心田;数学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庭教育问卷调查,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实践课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爱心卡”送给父母、老师,护生鸡蛋等。所以这样我们首先创设了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能使学科和德育教育相互渗透更加有效。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二、努力建立感恩教育合力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所以引导孩子开展正确的家庭实践活动很关键。如制作“感恩卡”、 “为父母洗一次脚”“跟随家长一天的劳动”、“爱心小信箱”(家庭与孩子的真情传递)、“送给家长一个惊喜”“给父母过生日,亲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