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81537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说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说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说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说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说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说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说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语文课堂提问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至今依然具有别的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这是因为提问对于构建课堂学习,达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却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不着边际,大而空泛。所提问题远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空洞浮泛,令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丈二和尚难摸头脑,反而浪费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二是枝蔓繁杂,凌乱无序。一堂课问题提了不少,葡萄串似的一嘟噜一嘟噜,不分大小轻重主次,呼啦圈般连着往学生头上套,变一灌到底为一问到底。但因为问题的设计求量不求质,使学生缠入问题的网中,失去了学习目标。三是兴之所至

2、,随意性强。因为缺少精心组织与严密设计,上课时凭临时发挥,胡乱发问,如天马行空,任意来去,使学生如坠雾里,茫然无绪,不知所从所归。四是浅显直露,过于简单。由于对教材与学生实际缺少深层把握,或过于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所提问题如十里平川,一目了然,疑不成疑了,反不能使学生品尝到跳一跳后摘到果子的快感。于是出现了老师好心办坏事,学生了无兴趣的局面。五是深奥难懂,过于艰深。这是另一种极端,问题的设计与推出缺少台阶,整个儿“高、精、尖” ,令学生难以企及,或冷涩偏僻,2角度切入绝对化,让学生在目瞪口呆中犯傻。教师的水平似乎显得高高的,学生呢,自然是启而不发,木头一根了。课堂提问的基本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动机

3、,化解难点重点,反馈学习效果,发展智力能力,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能得到发展。根据语文教学特点,要克服上述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表述清晰,简明易懂。要使学生迅速了解教师设问质疑的内容和意图,在学生心中及时掀起反映的涟漪,教师对问题表述的清晰度,正确度是第一要著。含糊不清和兜圈子都会使学生迷惑,使问题本身又成了问题。因此,问什么,怎么问,都要事先推敲,表述时让意思确切而到位。例如我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

4、理解,我们可以直接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 ,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 )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 )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 )这样,围绕问题不兜圈子直来直去,即使有难度的问题,如老师能正确提问,正面引导,学生只要跳一下就能够摘到果子。二、围绕目标,不枝不蔓。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3段,所提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目标来设计,删其枝蔓,突出重点,使教学目标始终如江中之岛,兀立于水面,最终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驾驶思维之舟劈波斩浪,登上

5、江心小岛,领略知识与技能的无限风光。例如我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开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分析题目:(1)说说这篇散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2)写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这一连串的问题无不扣题而来,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又使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脑之事。问题一提出,顿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群情振奋,学生发言踊跃,老师适当点拨,很快明确了答案:(1)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2)写作内容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3)写作方法是对比。我们的分析和课文实际一样吗?一句问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三、切合对象,实事求是。课堂提问本身是因材施教的一种

6、体现,所提问题就必须符合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生活体验的实际以及身心发展的实际,若超越了这些实际,忽视了整体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统一,也就脱离了学生思维的起点,而使提问成为无的放矢。无的放矢的提问不可能使学生进入境界,甚至使课堂教学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例如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提问:孔乙己的作者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对于他我们还有哪些了解等,可向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提问;而需要经过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能力运用,并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述出来的,则属于理解性的问题。如孔乙己的外貌怎样,为什么会这样,由此你觉得他是怎样4一个人等,可向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提问;至于那些需要学生以自己的评价判断、审美

7、经验作参照,对文本做出体悟甚至再创造的,则属于探究性、评价性问题,如教孔乙己一课后,可布置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选做。这样因人施问,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从而促进共同发展。四、逐层推进,有条不紊。提出问题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问题与问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联系。或由浅入深,或由远及近;或巧设机关,或故置障碍;或平中见奇,或联想引申;或波澜横生,或奇峰突起;或以问带问,或顺势点拨;或大开大阖,或单刀直入。不论怎样设计,所有问题的提出,必须围绕一定的目标,遵循一定的规律,呈现出其巧妙而严谨的逻辑美感,水到渠成的使学生在活泼而有序的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智增知。如记

8、承天寺夜游中有“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用现代汉语解释。一学生答庭院下面水潭的积水透明澄澈,这显然不对。但我当时没有另换学生,而是变换方式继续问该同学:当时苏轼为什么与张怀民相与步于庭中?该学生答:“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又问:可以白天寻张怀民,何必晚上解衣欲睡时呢?该生答:“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再问:显然苏轼是被月色吸引寻张怀民的,寻张怀民干什么?这时学生恍悟:去赏月,写的是月光。于是再译该句,学生自然而然就翻译正确了。这个过程虽费了点时间,但收效显著,学生最终明白,这是苏轼用离奇的想象和新颖的比喻来写月,句中不含月字,但尽显月光的皎洁柔美。5提问不只是教师的专利,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师还必须善于用知识和问题的七彩球叩开学生求知的心门,激活学生蛰伏的心灵,让学生迅速伸出思维的触角,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或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设问反问,质疑释疑,纵横交错,求同存异,在思维的撞击中扩大心智的张力,砥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并促进合作精神的培养。总之,课堂提问是门永恒的艺术。它魅力发挥之高低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养。在提倡素质教育,强调课堂教学效率的今天,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认真钻研业务,强化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开拓语文教学的新路,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值得全力如之探求的一种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