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40579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一、简答题: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答:1、细胞学说 2、生物进化论 3、能量守恒和 转化定律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实践就是指人类的各种行为,是具体的行为不是精神上的行为。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在人类的各种行为当中,所以本质上就是实 践。3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上如何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答: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 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

2、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根本对立的标志。4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1.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即货币资本、生 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并使之在空间上并存于 购买、生 产和销售三个阶 段。2.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的每种形态要依次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5解析资本论中“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答:(1)在商品生 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的前提下,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2)资本必然追求价值的增殖。 (3)资 本为实现增殖必然展开竞争。 (4)竞争必然促 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从而客 观上发展社会生

3、产力。 (5)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为更高的社会阶段创造条件,推动着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6什么是虚拟资本? 其典型形式有哪些?答:虚拟资本是与现实资本相对而言的想象中的资本。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虚拟资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的内容:狭义的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广 义的虚拟资本是指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存款货币等)、有价证券(股票和债券等)、名义存款准备金以及由投机票据等形成的资本的总称。 其典型形式有: 国债券、股票7. 在 共产党宣言 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

4、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 “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 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段话里包含着怎样的思想?答:这说明宣言中的的基本原理不是一成不变、僵化的教条,而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必然随着无 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实际运用中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要求与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 新,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 事求是、与 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不仅是正确对待宣言的态度,也是对待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8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前提是什么?答:(1)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坚

5、持生产决定论、批判分配决定论,从 经济意义上阐发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就是共产主义第二阶段或曰“高级阶段” (即后来所称的共产主义阶段)的“旗 帜” 和原则。(2)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该原则的前提是:物 质条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 产品极大丰富; 精神条件:人 们的共 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克服了以往所有的狭隘局限(包括资产阶级法权); 社会条件:三大差别与对立消失,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9如何理解恩格斯关于“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一著名论断?答:恩格斯的这一论断,一语道破了社会主义从

6、空想到科学转变的关键,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从抽象的理论原则出发。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是因为没有从当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这一实际出发。马克思正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现实基础上,从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出发,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实现了马 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之后,仍需要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20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告诉我们: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实际,超越 阶段。10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是怎样论述无产阶级专政与

7、民主的关系的?答:(1)无产阶级专政是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民主发展的内在的本质要求。他指出:“ 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上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2)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包括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是“ 新型民主(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 。从一定意义 上说,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民主,是高于资本主义民主的民主。无产阶级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即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是广泛、真正的民主。同时,无产阶级专政是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剥削者、资本家实行专政的结合。它不是民主的简

8、单扩大,它除了把民主制度大 规模的扩大,使它第一次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制度之外,无 产阶级专政还要对剥削者、压迫者和 资本家采取一系列专政措施。(3)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不存在时,才能真正 实现完全的民主,民主才开始消亡。因而无产阶级专政是 实现民主的必由之路。11列宁晚年有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思想答:在改革党的领导制度上,列宁提出了三点思想:一是扩大中央委员会的人数,而新增加的中央委员应该来自于基层的工人。 这样,既可以增加党的中央委员会的稳定性,又可以通 过这些新生的力量致力于革新和改善党的机关。二是增加中央监察委员会的人数,扩大其权力,使

9、其只 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 。这样一来,在党的领导核心便能够形成一支同中央委员会相制衡的力量。三是注意领导人的个人品质,将具备不同素质的领导人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在改革国家领导制度上,列宁提出了两点思想:一是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二是改组工农检察院,使其成为改造一切旧的国家机关的锐利武器。二、论述题:1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是如何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答:(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就是探索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客观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相比较,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界的 发展完全是盲目的、不自 觉的力量,而一般规律则 表现在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社

10、会历史则不同,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 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目的的。正是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 动,构成人 类的历史。但是,尽管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丝毫不能改 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 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2)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首先,从目的与结果的关系上看,人 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目的和意志为转移的。其次,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来看,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总是受其必然性的支配。(3)探究精神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要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必须找出隐藏在人们动机背后根本

11、的动因。如何探究人们思想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动力呢?首先,必须注意研究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整个 阶级 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不能只注意研究个别人物,即使是杰出人物的动机;其次, 还必须研究使广大群众长 期行动的动机,而不是那些“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 ”;再次,还必须研究群众和领袖人物在实践中的动机背后的动因。恩格斯认为 ,这是指导我们探寻历 史发展规律的唯一正确途径。(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人们的愿望和动机, 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只有具体地考察社会各阶级思想动机的动因和结果,抓住阶级斗争的基本线索,才能使我们从“迷离混沌的状 态 中发现规律性” 。(

12、5)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它不是最终的原因。社会历史发 展的最终原因是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的经济原因所引起的。阶级 之间的斗争,也是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引起的。生 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统一。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历史 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第一, 经济基础决定国家、法律等社会政治制度。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矛盾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一起,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恩格斯通过论述经济基础对国

13、家、政治制度的决定作用,说明了“ 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 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阐述了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他 还指出,法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的。第二,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还决定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而宗教和哲学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一方面表 现为它们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另一方面表 现为 它们有自己的独特发展规律,它 们有自己的继承性。2试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所谓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特定种类的生

14、产活动,具体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 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2)现实意义: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所以它表现出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的多少,劳动时间多少的问题,所以它反映出的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具体应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一方面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社会分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量上保持 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使 现在的二、三、一 结构演变为三、二、一结构。从微观上看,劳动二重性原理也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理论基

15、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劳动技术,提高劳动 生产率,另一方面,在抽象 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占 领市场, 实现经济效益。3.试论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形成条件及其现实意义。答:形成条件: (1)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和资本周转时间的快慢,会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不同。(2)竞争空前广泛与激烈。(3)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冲破了一切阻止平均利润形成的障碍。现实意义: (1)机会均等。平均利润的形成标志着多元化经济主体之间享有的权利和机会是均等的。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三资企业都不能靠天时和地利享有特殊的权利和机会。各经济主体只能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

16、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价值增殖能力,以争取到最好的投资机会。(2)平均利润的形成必然使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趋于一致。会缩小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贫富悬殊,从而更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资本的自由转移,会使一些暂时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有危机感,而不能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靠国家的扶持,靠行业优势而高枕无忧,而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自我积累。4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及其意义。答:(1)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的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发展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在资本主义 社会和共产 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後者的革命转变或说过渡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共产主义社会第一 阶段。由于仍存在资产阶级法权,在各方面,在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