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98319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朗诵中常见的一些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诗歌朗诵中常见的一些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诗歌朗诵中常见的一些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诗歌朗诵中常见的一些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诗歌朗诵中常见的一些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朗诵中常见的一些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朗诵中常见的一些问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诗歌朗诵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诗歌朗诵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当下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届“夏青杯”朗诵大赛的组织工作实践,我们看到,热爱朗诵的群体相当庞大,涵盖了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我们深为他们对朗诵艺术的真切热爱和高涨热情所感动。比赛中,也确实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选手,特别是一些年轻选手,他们的出色表现让我们看到了朗诵事业的光辉未来。但我们同时也看到,除了声音条件以外,许多朗诵爱好者在处理和表现作品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结合朗诵实践,总结这些问题,找出其原因和改进方法,对推动朗诵艺术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综观朗诵中出

2、现的各种问题,我们感到,缺乏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所有其他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与此相关。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有其自身的美学标准和内在规律,但它归根结底是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艺术再现。忠实于原作是各类有声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朗诵的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违背这一原则,脱离了作品本身,任何艺术技巧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对作品本身,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创作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生活及创作情况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做到:理解作品深刻,基调把握准确, 感情真挚丰沛地找到恰当的表现手法,进行二度创作,

3、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许多朗诵者不愿在研究作品方面下苦功夫,单纯追求艺术技巧,结果造成形式与内容的严重脱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感情滥用一些人主观地认为,朗诵需要的就是激情,因此不管什么作品,处理起来都是一味地慷慨激昂,大喊大叫,甚至声嘶力竭,似乎非此不足以表达其激越的情感。而给人的感觉是,他们的朗诵不过是一瓶虽然很热很辣,然而味道单一的辣椒水。的确,文学作品以情动人,朗诵需要饱含感情,但不同作品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应该区别对待和处理,准确把握作品基调是朗诵者进行二度创作的要务之一。即便同是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的诗歌,其间也存在着重要区别。比如诗人昌耀的河床这首诗,感情极为浓烈奔放,但仔细体会

4、,这种感情又是十分深沉而凝重的,如果只是简单直接、痛快淋漓地把它宣泄出来,就会失去该诗本身所具有的浓重的深沉感和表达上的张力。河床是中国当代诗人昌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众多诗歌创作中为数不多的适合朗诵的作品。昌耀祖籍湖南桃源,他的诗雄浑壮阔,意象奇异,独树一帜,张扬着生命的活力和不屈的精神。昌耀 1950 年入伍后赴朝鲜参加战争;1953 年负伤,被送回国内荣军学校继续读书;1955 年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大西北,进入青海文联工作;两年后,因发表八行短诗高车获罪, 被打成右派,被关在西宁郊区的青海监狱服刑。在以后的近 20 年时间里,他一直生活在藏北高原,在这块广袤粗砺的土地上,诗人体验到藏传佛

5、教对藏民族的巨大影响,深刻感受到藏民族心灵的博大宽厚和勇敢无畏。 河床是他青藏高原形体组诗之一,这首作品雄阔壮美,意象恢宏,诗人以无与伦比的雄性形象描绘饱经沧桑亘古不变的高原河床,极尽赞赏之情。但仅仅以激情完成这首作品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像蓄满水的水库,漫无节制地开闸放水,虽可形成一泻千里的壮观,却也令水位降低,水压递减,浅显而底现。对这首诗,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按照该诗内在的感情基调,让强烈饱满的感情在控制之下起伏澎湃,只在感情实在压抑不住时,发其所不得不发,让地下奔涌的炽热岩浆作猛烈而短暂的喷发。 河床以第一人称出现,它有感有知有生命,有视觉有听觉,有思考有怀想,在“我”的叙述抒情里,诗中

6、的画面场景如电影镜头推拉摇移,高原景色尽收眼底,河床的形象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这首作品的朗诵难度极大,若没有对诗人经历的了解,没有对诗歌透彻的分析,仅以激情一以贯之,远远不能完成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和情绪。诗中有描绘有讲述有抒情有呐喊,情绪的变化是渐进式的,因此,首段对场景的描述应以中低音调值进入,以讲述性语态完成,作品的高潮部分是在倒数第二段,这一段落以 20 多个“我是我是是”的海量排比手法抒发情感,在这一段落表达中仍旧应该控制情绪,抓住节奏,分清层次,有急有缓、有扬有抑地完成。在原诗的 20 多个连续性 的排比句中,虽然诗的格式没有层次划分,但是诗所表达的情感却有着鲜明的层次感,因此在朗诵时应

7、根据其内在情感划分成若干层次,如下文所示:(动感的、讲述性的)我是曲岖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眩晕的飓风(动感的、讲述性的)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自我欣赏的、有视觉的、中低调值的描述)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激情的、张扬的、赞美式的、情感递进式推进)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颚骨化石/是始皇帝这样表达的情感有错落、节奏、变化,会形成自然流畅的语流,让听者的情感随着诗歌循序渐进,直到高潮。当然,在感情表达方面,朗诵者们还存在着其它问题,如该细腻的地方表现得不够流畅自然,甚至听起来有些矫揉造作,该欢快之处,却过于平实等,但最突

8、出、最普遍的问题还是感情的滥用。其原因都是由于没有准确把握作品本身的感情基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入研究作品内容,细心揣摩和体会作品情感,让作品的感情打动朗诵者本身,调动和激发起朗诵者的感情,只有在这时,朗诵所表达的感情才能与作品的感情融为一体,才是真实的,才能进一步打动听众。而貌似感情充沛的叫喊,不过是一 种虚张声势,在这呐喊声里,人们听到的是虚假和做作。二、节奏紊乱节奏是指同一篇朗诵作品中语流的快与慢、强与弱的对比关系。从根本上讲,节奏也是由作品的内容所决定的,特别是随着作品感情的起伏而变化。当作品表现某种深沉细腻的情感时,节奏往往应是舒缓的,语气往往应是轻柔的,当作品表现某种激昂的情绪时

9、,节奏一般应是紧凑的,语气一般应是加强的。张弛结合,变化有度的节奏,不仅可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而且能够形成起伏跌宕,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因此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把握好节奏,是保证朗诵效果的重要环节。节奏方面出现的问题大致有两类。第一种是缺乏变化。从头至尾,总是以同一节奏行进。有的是一味紧张,一路强势,让人喘不过气来。前面说的滥用感情的毛病,在节奏上就是如此。须知,总是强调,就显不出强调,总是爆发,等于没有爆发。还有的是平铺直行,一路拖沓,没有紧张之处,令人昏然欲睡。这两种处理的结果都是丧失了朗诵的形式美、音乐美,都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造成了伤害。青春中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许多朗诵爱好

10、者常常朗诵这首诗,但能做到朗诵节奏张弛收放有度的并不多见。实际上,这首作品在文意的划分上是十分清晰的:第一段描写的是满目疮痍饱经苦难的旧中国;第二段描写了五四运动中勇敢无畏直面牺牲的青年革命形象;第三段描写这些优秀的青年成长为真正 的共产党人,为新中国浴血奋战;第四段则用一句“许多年后的今天”转入今天的年轻一代对先辈的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崇拜和怀念。该诗每一段的文意完整、清晰、明了,转换鲜明。因此,第一段必须控制节奏,以中低调值切入,语气沉重、节奏舒缓地表现旧中国的苦难,如图示:(-间隔重音低调值)用茫茫的夜色做墨,用疮痍的土地做纸 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是谁写下的两个字中国 让人读的昏暗,读的

11、疲惫,更让人读的心 痛,读的悲愤该诗的第二段描写的是在街上面对枪口游行的青年队伍,此时的节奏必须紧凑快捷,同时不失激情和画面感。第三段节奏与第二段接近,两段一气呵成,因为第三段内容是第二段的延续,歌颂了那些杰出的青年成为共产党人的一员,开始更为勇敢的战斗生活。而第四段则以“许多年以后的今天”一句就将诗歌意境和情绪带入了讲述性的语境,舒缓、富于回忆怀想的句子要求朗诵的节奏必须放下来,以有别于前两段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才能使 作品听上去流畅自然,富于变化,具有感染力。延河照样流是诗人流沙河写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的一首作品,整诗主要由七字句构成,这就需要朗诵者彻底解决节奏问题,否则从始至终以“

12、二二三”的节奏处理必将使这首诗如同上了板的快板书一般,失去朗诵的基本概念。这首作品共六段,首尾两段前后呼应,未完全使用七字句式,因此,首尾两段是需要花力气将节奏划开的关键。中间的四段,首句必须脱出诗的固有节奏,以讲述的语态、询问的语气说出,这就将整诗的惯性节奏在全诗的几个点上轻松打开,听上去自然而又富于变化。应该说, 延河照样流是训练朗诵节奏的最好教材之一。第二种是虽有起伏变化,但与作品内在感情的起伏不一致,甚至相违背。应该紧凑和着力的地方,缓慢拖沓,结果作品中感情的高潮没有被充分地表达出来;应该舒缓轻柔的部分,却急切高昂,给人一种一惊一乍的做作之感。可以看出,朗诵者只是在片面地追求形式的美感

13、,而忽略了作品的内容,致使二者完全脱节。这种处理方式显然也严重影响了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三、缺乏生动性和画面感这是从朗诵的总体效果而言。许多朗诵作品,听上去没有什么大毛病,从发声吐字到语气节奏,以及重音的处理等,四平八稳,符合规范,但就是缺乏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不生动,因而不感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朗诵者没有真正投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也就是没有真正进入“角色” 。朗诵带有角色 表演的性质,只不过不是演员所扮演的人物角色,而是作品作者的代言人。成功的表演,要把生活中特定人物的喜怒哀乐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演员进入角色,使自己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融为一体,真实地经历人物感情

14、世界的波澜起伏。朗诵也是一样,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充分、生动地表现出来,朗诵者就要细心体会作者的创作初衷,深入到作者的感情世界,也就是说,朗诵者首先要被作品所打动,与作者形成共鸣,朗诵者此时应是作者的代言人,朗诵者的感情也就代表了作者的感情,因而必然是真实的,而不是做作,这样真正“心有所动”的朗诵也就必然会打动听众。再别康桥是现代汉语诗歌中的经典篇目,朗诵者甚众。但是很多朗诵者仅仅将这首诗处理为一首写景抒情的作品,实际上,这首诗的内涵十分丰富,创作背景亦不那么简单。此诗徐志摩写于 1928 年 11 日 8 日从英伦返国的海上,而在此年的 5 月,他曾狂热追求却无结果的绝色才女林徽因刚与梁思成喜结连理。徐志摩 1921 年在伦敦偶遇林徽因,随即坠入情网,而此时徐已与原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