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眼中南北人的文化差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66547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眼中南北人的文化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我眼中南北人的文化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我眼中南北人的文化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眼中南北人的文化差异(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我眼中南北人的文化差异 中国经过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民族不同文化的文明古国。历经民族融合,南北方文化差异日渐显著。秦岭-淮河,这是个自然的界限,也是一个人文的界限,南北文化以此为界显著分化。个人分析,个人文化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价值观、行为习惯、文化沟通方式、周边环境等。下面我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浅谈一下南北文化差异。据我的生活经验把南北人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思想方面(价值观) ,语言方面和性情方面(文化沟通方式) ,饮食方面和日常生活习惯方面等(行为习惯) 。一、思想方面看,南方人大都有内在的保守性,不轻易尝试新事物,固守旧传统;例如某壮族女自从来到哈尔滨后一直为普

2、通话所烦恼,一是她的口音太重,普通话不太标准,二是他一心想维护好自己的母语-壮话,因而很纠结,落得普通话和壮话都不达标。喜欢居高自傲,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其他人和事。如是他们的想法未被认同和执行则其郁郁寡欢甚至生气,如是别人的想法或行为和其不符则其讥笑或反对。二、从语言方面看,在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各地语言虽有变化但微乎极微,通话交流思想没有多大困难。在南方,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为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互相听不懂。例如来自同一省份江苏的大学生却有着迥异的方言,家乡话。虞某语出人必蒙,家乡话堪比外语,外人根本一字不懂。尹某虽有自家方言,但与之沟通还是

3、较容易的。同省不同声可见一斑。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 三、从性情方面看,南细北爽,南柔北刚。南北两方人生活习性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南北两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南方人的精致、细腻与北方人的粗犷、简朴形成鲜明的对比;南细北爽是指,南方人说话比较婉转,北方人说话比较直率。就我身边的大学生而言,南方的多为婉柔淑女和细腻腼腆绅士,其说话音量较小且柔,性格稍显内向。南柔北刚,这个性格的差

4、别反映在许多生活习惯上,其中一条就是北方人豪爽,豪爽的表现就是喜欢喝酒,俗话说,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北方人很注重这一点。哈尔滨夏天两、三小伙子就喝一箱啤酒,不喝一箱不算喝酒,而且他们不用杯子的,一拿起来就喝像吹喇叭,越喝越高兴,像曲子越吹越有劲。南方人则一般酒量较小。四、从饮食方面看,民以食为天,放之五湖四海皆准,而天色变化多端,难能恒定。我国饮食和口味的突出表现就是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方以大米为主食,且喜爱甜食;北方以麦面为主食,口味偏咸。初到哈尔滨的南方大学生,吃不下一个完整的馒头,一碗面,还好有东北大米支撑着,且普遍认为东北菜有点咸。当然具体的饮食差异还不只表现在这两方面,例如

5、端午节时,吃惯了南方肉粽的大学生很难下咽北方枣粽,苦叹着北粽小且无味,甚是思念家乡的肉粽。五、从日常生活习惯上看,南方人较讲究,洗漱勤,北方人不拘小节,但也不邋遢。那洗脸这一小事来说,南方女生洗脸时一般把毛巾投水后再擦脸,所以毛巾几乎每天都是湿的。据分析可能是南方天气炎热气温较高的缘故,是他们形成了这一习惯。北方人洗脸就大不相同了,直接对着水龙头就可以洗漱了,段不会把毛巾投湿后再用于擦脸。再说说洗澡的不同,南方人在家乡几乎每天一洗,初来北方几天也没洗上一个澡可是把他们难受坏了,等到终于进了澡堂,却又不知怎么个洗法了,只因其家乡天气炎热而且水多,直接用凉水洗澡就行,几乎不用设澡堂,没进过澡堂,更没来过北方的澡堂。某女(南方)冲进澡堂后只是用水冲了两遍多天没洗过的身体就出来了,这必然洗不干净了。事后有人婉约的告诉她注意一下北方人是怎么洗的,之后她恍然大悟。起居方面,南方人习惯晚睡晚起,天气炎热,夜晚气温稍低,多活动,睡的晚,早上天亮的晚自然多睡会儿了。总之,中国南北文化差异显著。南北文化差异是必然的,我们不能左右他的发生发展,应该主动适应。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差异,不歧视不抵制,求同存异;另一方面要积极交流,吸收各文化精髓,扬长避短,兼容并蓄。这样中国文化才能繁荣发展,兼容并蓄,大放异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