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2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训练题语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604753 上传时间:2017-12-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2012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训练题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陕西省2012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训练题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陕西省2012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训练题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陕西省2012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训练题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陕西省2012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训练题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2012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训练题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2012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训练题语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三次适应性训练语 文第 I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茶道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 饮茶分为两类,一 类是“混 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 等来喝;另一类是“ 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

2、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 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 ”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 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 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 木” ,木炭燃烧从“火”, 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

3、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 础。“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 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 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 ”的理论和实践。“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 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 讲茶道,意在托物寄 怀 ,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

4、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 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 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 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 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

5、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 全性葆真”。1下列不能作为“中国茶道”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

6、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3根据原文内容,下

7、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C.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标志就是,日本茶道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不拘一格,重视获得生活、精神享受。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发展为“五行调和”,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

8、 长,倜 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 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 斩首五百余 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 邹绍自白马,二道俱 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 溃围而遁。 为贼所追,且 战且行,所从 骑战 死者十七八。仲文 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 见之,引入卧内, 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 讨檀让。仲文 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让悉众来

9、拒,仲文 伪北, 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 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 诈移书 州县曰:“ 大将军至,可多 积粟。 ”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 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 毗罗 使者, 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 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 ”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 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 为檀让,乃出迎 谒。仲文执之,遂取金 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 军数里, 设伏于麻田中。两 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

10、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 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获 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 传首阙下。勒石 纪功, 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沉迷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 卒:突然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轻视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3 分)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

11、进。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C 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

12、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5 分)答: (2)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5 分)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点绛唇 林逋金谷 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 处, 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 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注】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为其饯行,因而此地成为送别、饯行的代称。本 是 古 代 对 贵 族 公 子 的 尊

13、 称 , 后代 指 出 门 远 游 之 人 。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 ,词中借咏春草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赏析。 (5 分)答: 9.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 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10 (1)嘈嘈切切错杂弹, 。 ,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2)山气日夕佳, 。此中有真意, 。 (陶潜饮酒(其五) )(3) ,受上赏; ,受中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乙 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

14、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三月关东 黄文山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 荡,甚至有些无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 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 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 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 子般爽朗。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 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 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 图, 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 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 远从 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