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年级第七次月考语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604379 上传时间:2017-12-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七次月考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七次月考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七次月考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七次月考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七次月考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三年级第七次月考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三年级第七次月考语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1 届 高 三 月 考(七)语 文 试 题本试题卷共 7 道大题,22 道小题,共 10 页。时量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僯选 繁文缛节 r 裙裾 j 靡靡之音 mB编纂 心广体胖 png 漩涡 xun 插科打诨 hnC洗练 绠短汲深 gng 果脯 f 犯而不校 jioD秸秆 犄角之势 j 症结 zhng 以儆效尤 jng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12 月 2 日,湖南茶业博览会在省展览馆举行,这次博览会,汇集了君山银针、安化黑茶、古丈

2、毛尖等 1 万多种名优湘茶,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B日本右翼势力对暗送秋波,企图借助分裂分子达到反华和对抗中国的目的,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抨击。C2010 年斯坦科维奇杯洲际篮球赛三四名的决赛中,中国队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拼尽全力,反戈一击,以 76 比 58 战胜老对手伊朗队,取得第三名。D嘎纳电影节参赛片、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美国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在首映,赢得影评家和普通观众真诚热情的溢美之词。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昨天,一种先进的身份识别仪器 救助管理指纹识别系统昨日在贵阳市救助站安装完毕,即将投用。这使得职业乞讨者到救助站骗住骗吃骗票的现象得到了根本

3、改观;贵阳市救助站也将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指纹识别仪进行救助管理的重点中转救助站。B元月 1 日至 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冒着摄氏零下 25 度左右的严寒,深入被白雪覆盖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走访牧民家庭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牧区看望各族干部群众,向他们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C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坚定不移地深入才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客观需要,这对于扩大国内需求、挖掘发展潜力以及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D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答 科学新闻记者时谈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获取创新成果、培育创新人才、建设创新文化方面取得越来越

4、突出的成绩,其科技体制是应该加以推广,而且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把它加以推广的。25下列对联,最适合潮州韩文公祠的一联是 ( )A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B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C起八代衰,自昔文章尊北斗;兴四门学,即今俎豆重东胶。D进学解成,闲官一席成三仕; 起衰力任,钜制千秋本六经。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 12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瘗旅文王阳明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 之;阴雨昏黑,欲就

5、 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蜈蜙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 ”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 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 ”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 ”则其仆又死矣。呜呼, 伤哉!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 难色然。予曰:“噫!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 鸡、 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 尔郡邑,尔乌乎来为兹山之鬼乎? 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

6、,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 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胡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 呼, 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 为乎吾昨望见尔 容,蹙然盖不 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 惫;而又瘴疠侵其外, 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 若是其速,又不 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 瘗耳,乃使吾有无 穷之怆也! 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为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

7、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 东。莫知西 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莫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 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 乡而嘘唏兮! 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觇:探视,窥探3B亦遽然奄忽也! 奄忽:疾速,这里指死亡C骖紫彪而乘文螭兮四 骖:独辕车所驾的三匹马D无为厉于兹墟兮! 厉:厉鬼6下列各组句子

8、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吏目云自京来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B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C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D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7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纵 不 尔 瘗 幽 崖 之 狐 成 群 阴 壑 之 虺 如 车 轮 亦 必 能 葬 尔 于 腹 不 致 久 暴 露 尔 尔 既 已 无知 然 吾 何 能 为 心 乎8吕思勉评价瘗旅文 “自心情中流出,颇见真挚也”全文流露出作者哪些真挚的情感?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 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

9、逐而来此,宜也。 (4 分)译文:(2) 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3 分)译文:(3) 达观随寓兮,莫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4 分)译文: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10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 分)少年游北宋 柳永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兰陵王柳北宋 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 飘绵送行色。登 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

10、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注释】(蘅臯:生长香草的江边高地。 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1)划线句都借折柳伤别,但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4 分)4(2)请分析两首词末句中“独自”和“ 愁”在情感表达上的妙用。 (3 分)12古诗文默写。 (5 分,每空 1 分)(1) ,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2) , 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3) ,飞羽觞而醉月。 ,何伸雅怀?(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

11、2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苏轼的意义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 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 ,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 优则仕、抱 负

12、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 ,以及其它 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 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 “归田”、 “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 “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

13、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 伤,已不是 “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 伤” (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 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 层了。前者( 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 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 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 觉,却是 苏轼最早在文 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宋

14、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 词后, “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5,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

15、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 饰雕琢,并把 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 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 苏轼的标准了。只有 “采菊 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 “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 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 进行自我安慰, 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 ”情绪,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 ? ? 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