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不同句式、翻译、断句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4948 上传时间:2017-07-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不同句式、翻译、断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理解不同句式、翻译、断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理解不同句式、翻译、断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理解不同句式、翻译、断句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理解不同句式、翻译、断句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解不同句式、翻译、断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不同句式、翻译、断句(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解:不同句式、翻译、断句一、不同句式按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指三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词类活用主要结合选择题和翻译题来考查,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主要在翻译题中考查。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者”或“ 也”“者也”等形式表示判断。它常常翻译为“是”。2用“为”、 “是”式表示判断。3用“乃”“则”“即” 等形式表示判断。4用“非”表示否定判断。5无标志判断句。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

2、判断句中的“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作判断词的较少,在汉以后较多。(二)被动句它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二是无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常常翻译为“被”。1有标志词的被动句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大体有如下几种:(1) 用“于” 式表示被动。(2) 用“见”“见于”式表被动。(3) 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4) 用“被”“受于”式表示被动。2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三)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未、勿、毋(无)

3、、否、非”,否定动词“ 毋(无)”,否定性不定代词“莫”。例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译文:然而没有料想到自己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常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安、胡、曷、奚、恶”等。2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的介宾短语除表处所的可作补语外,一般都只作状语;而古汉语的介宾短语在许多情况下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尤其是表比较、表处所、表方式和表被动的介宾短语多为补语。常用的介词有“以、于、乎”等。3定语后置句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它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古今一样。但在文言文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此时就是“定语后置”。(1) 定语移到中心

4、词之后,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2) 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加“ 之”或“而”,再用“者” 结尾,构成“ 中心词之( 而)定语者”的格式。(3)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 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4主谓倒装句 主谓倒装句多见于感叹句或疑问句,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四)省略句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啰唆,因此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中是否 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来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 “承后省”

5、 、 “对话省”等形式。(1)承前省。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 触草木,(草木 )尽死。(捕蛇者说)(2)承后省。例如: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3)对话省。例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鸿门宴)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的情况都比较少见。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句子的表达。(1) 承上文谓语而省略。(2) 承下文谓语而省略。3省略宾语

6、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 省略动词后的宾语(2) 省略介词后的宾语。4省略兼语“使、命、令” 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5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 ,还有介词“ 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如作补语时常常被省掉。(五)固定句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对阅读理解

7、浅显文言文、准确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二、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一)名词作一般动词1判断依据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在句中常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而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带了宾语、补语,或受能愿动词、副词的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钣米鞫 省一是从上下文意来判断,例如:一狼洞其中。(狼)(从上下文意可以推测到,这句是说一只狼在其中打了一个洞,而句中没有表示“打” 的意思的动词,那么“ 洞”字便是被临时用为动词了。)二是从结构上看,在下列情况下,名词都用为动词:(1)两个名词

8、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就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例如:范增数目(用眼示意)项王。(鸿门宴)籍(登记) 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吾师(学习) 道也。( 师说) (3)名词与动词之间有“而”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先后,从而构成承接关系。例如:惑(有疑惑) 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隧(挖隧道) 而相见。( 郑伯克段于鄢)(4)动词与名词之间有“而”时,此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先后,从而构成承接关系。执敲扑而鞭笞(奴役)天下。(过秦论)顺流而东(向东流)也。( 赤壁赋) (5)能愿动词“能”“可”“ 足”“欲”等后面的名词

9、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江何。(荀子劝学)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说明 )者。(游褒禅山记)五十者可以衣(穿)帛也。( 寡人之于国也)(6)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修饰或限制,而不直接与名词结合,一旦结合,该名词就具备了动词的功能。例如: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显露 )于后世也。(报任安书)范增数目(递眼色)项王。( 鸿门宴)小信未孚,神弗福(赐福)也。(曹刿论战)(7)“所” 字结构中, “所”字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字一般用在动词前

10、组成名词性结构,如它在名词前,该名词就具备了动词的功能。例如: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不者,若属且为所虏(俘虏 )。(鸿门宴)(8)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宾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结构(有的省略介词) ,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沛公军(驻扎) 霸上。( 鸿门宴)沛公欲王(称王) 关中。 (鸿门宴)唐浮图慧褒舍(筑舍定居)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况吾与子渔樵(打鱼砍柴)于江渚之上。(赤壁赋)2翻译方式(1)替换式。刑(杀) 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汝幸而偶(嫁)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与妻书

11、)(2)陈述式。明月(明月照着)半墙。( 项脊轩志)腰(腰挂) 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 (3)动宾式。从郦山下,道(取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余则缊袍敝衣(穿着旧棉袄、破衣衫 )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4)趋动式。我腾跃而上(向上飞),不过数仞而下(向下飞) 。(逍遥游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向东流,向西流 )。(与朱元思书)(5)凭借式。策(用马鞭打,驱使)之不以其道。(马说)然陈涉瓮(用瓦瓮做)牖绳( 用绳子系) 枢之子。(过秦论 )(二)名词作状语状语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到副词的作用。有的在翻译时需

12、加上适当的介词。1判断依据古汉语中,名词与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只构成两种关系。一种是主谓关系,如“虎啸猿啼、天高地迥”, “蜀山兀,阿房出” 。另一种便是状语( 名词)与中心词( 动词或形容词)的关系。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如果它们不构成主谓关系,而是具有修饰关系,这就是名词用作状语。2活用形式(1)表示工具和表示动作状况、对象。例如:箕畚(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意洞手(亲手)书。( 与妻书) (2)方位名词或时间名词作状语。例如:孔雀东南(向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项伯复夜(在夜里)行。( 鸿门宴)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乎己。(劝学)独夫之心,日(一天天地)益骄固。(阿

13、房宫赋) (3)表示比喻。例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的翅膀那样) 蔽沛公。 (鸿门宴)谈笑间樯橹灰(像灰一样)飞烟(像烟一样) 灭。(赤壁怀古 ) (4)表示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按照兄长的礼节 )事之。(鸿门宴)(三)动词作名词1判断依据当一个动词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时,这个动词便活用作名词。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常出现在“其” 或“之”的后面。2活用形式(1)动词处在“其”“之”之后时,这个动词用作名词。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到达的人 )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竭其庐之入(收入的财物

14、) 。( 捕蛇者说) (2)无标志性词语,例如:追亡(逃跑的人)逐北( 打了败仗的人) ,伏尸百万。(过秦论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收获)。( 游褒禅山记)(四)形容词作动词1判断依据用表示性质状态的词来表示动作行为。例如:春风又绿(吹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友好,友善,交好)留侯张良。(鸿门宴)2活用形式形容词用作动词与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大体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形容词放在“能、欲、足、可 ”等能愿动词后,用作动词。例如: 火尚足以明(照明)也。( 游褒禅山记)大王必欲急(逼迫)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形容词放在“之、我、其”等代词

15、前用作动词。例如:卒不忍独善(安逸度过)其身。(与妻书)吾妻之美(偏爱)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形容词带宾语时用作动词。例如:假舆马者,非利(加快)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亲(亲近) 贤臣,远( 疏远)小人。(出师表)3翻译方式形容词动用与名词动用的翻译方法也大体相同。有的翻译成以本词为基本词素再加新词素而构成双音节动词,一是在形容词前加动词,如“轻身”的“轻” 作“看轻”解;二是在形容词后加动词或形容词,如“亲小人”的“ 亲”作“亲近”解;三是根据文意换一个相应的动词,如“ 私臣”的 “私 ”译为“偏爱” 。(五)形容词用作名词1判断依据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用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来代替这个人或事物,或作为此种性质、状态的名称来使用,这就叫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从修辞学角度看,形容词用作名词属借代手法。2活用形式辨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依据名词在句中运用的特点,从三个方面入手。(1)形容词用在“其”“之”的后面充当中心词,活用为名词。例如: 郯子之徒,其贤(贤能的品德 )不及孔子。(师说)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瘦弱的身体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与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