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歌翻译的审美传达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16961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诗歌翻译的审美传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谈诗歌翻译的审美传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谈诗歌翻译的审美传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谈诗歌翻译的审美传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诗歌翻译的审美传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诗歌翻译的审美传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谈诗歌翻译的审美传达张铁辉(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许渊冲和庞德两位文学巨匠,都对中诗英译作出了极大贡献,并且都提出了自己的译诗理论,本文通过对他们的诗歌翻译理论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译诗都是以美为原则和追求的创造性翻译;他们的创造性翻译观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于其文化背景和美学目的。关键词:译诗;美;创造性翻译 1 诗歌翻译首先是一种创造性翻译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这门艺术中,是个被公认为最讲究的语言艺术,亦即最能体现语言之微妙的艺术,因此,它常常被世人称作“文学中的文学” 。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歌存在着弗洛斯特所称的不可译性,任何一个译者都无法原封不动地把一种

2、诗歌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诗歌语言。然而,纵观诗歌发展的历史,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经 ,还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无不体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共通情感,而这种人类所共有的最基本情感是超越时空和国界的,是不分东方与西方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歌作为人类思维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除了是可解、可赏得,也应该是可译的。“翻译不易,译诗更难” (许渊冲语)是译界的共识。诗歌的翻译除了要求译者精通译出语和译入语之外,还要求译者对这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等有深入的研究并有深厚的诗歌文学造诣。同时,诗歌翻译的难处还主要表现在诗歌具有特殊的结构形式,每种语言的诗歌都具有其内部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是非这种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一

3、旦语言种类发生变化,这种特殊表达就不复存在了。正如茅盾先生在译诗的一些意见中所说:“诗经过翻译,即使译得极谨慎,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 retold(复述) ,不能视为即是原诗。原诗所具备的种种好处,翻译时只能保留一二种,决不能完全保留。 ”在两难的处境下,译者势必在原诗信息的重新梳理后,进行二次加工,即第一次加工是把原文转换成译文,是转化的过程,第二次加工则是把译文转换成符合译语习惯的形式,是再创造的过程,显然,这一过程是决定诗歌翻译质量的关键所在。奈瓦尔用法语翻译的浮士德 ,歌德读后的印象是其文字比原作的文字还要清晰。弗赖利格拉斯(FFreiligrath)用德语翻译的草叶集 ,连

4、惠特曼也不否认可能胜过他的英文原诗。无论是译作胜过原作,还是译作不如原作,都是创造性的结果。2 诗歌翻译要再现诗歌之美美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美是美感的根源,美感是美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所谓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因素的自然属性(色、形、音)有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属性。形式美的法则(规律)主要有:齐一与节奏;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和谐。这些法则是人类历时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但这些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易健德, 美学知识问题 ,湖南大学出版社) 。诗歌翻译无疑应是客观上的形式美与主观上形成的美感的统一。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

5、画美。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它形象生动,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除了提出翻译的忠实标准和通顺标准外,还着重强调了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23 以美为最高原则的译诗许渊冲先生认为,诗是文学最优美的表现形式,译诗是创造美的艺术,所以他提出了“三美”的译诗标准,即“意美、音美、形美” ,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 “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第二,形美第三。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

6、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首先可以不求形似,也可以不求音似。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为了传达原文的“三美” ,译文的“意似”有时只好浅显些。也就是说,文学翻译的低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求美。庞德作为意象派和漩涡派的代表人物,十分注重意象的塑造,他在诗刊上发表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 中首先指出:“一个意象是在刹那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他的许多意象主义诗篇都是采用出人意外的名词意象的结尾,以达到瞬间所诞生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效果,增强读者的联想力与诗的开放式结尾的艺术效果,塑造了最贴

7、切的、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美的意象。4 实现意、音、形三美的结合4.1 意美:内容的再现中国古典诗词,以含蓄微妙见长,十分讲求形象思维。诗人在审美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呈现给读者一种表达其强烈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物象,于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便融合成了一种“意象” 。这种意象往往体现在唯一的一个炼字上,可谓“画龙点睛” 。翻译诗歌同样也要对字词加以锤炼和推敲,若能在译文中选用精炼贴切的词,原文的意境便能生动地体现,传神地表达。 对于意象美的再现,李白菩萨蛮的译文是个好例子,这首词头两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译文:A flattop forest stretches far in e

8、mbroidered mist, A cluster of mountains cool is tinged with heartbreak blue.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去而不归的心情。这两句为远景,此处“漠漠”没有直接译出,但句中三个“f”起头的词(flat,forest,far)把“漠漠”表示出来了。f是唇齿音,可以拖得很长,将树林“无边无垠”的感觉体现出来了;第二句“伤心碧”的“碧”字,译者用英美传统诗中的相关意象来替换这一色彩意象,将“碧”译成“blue” ,巧妙运用了blue 一词多义的特点,既表达了山色碧,又传达了思妇的“忧郁”这一深层含义,一语双关,充分表现了

9、李白用语奇特的特点。其实“blue”这个意象和“碧”在颜色上的意思并不完全一致,一个“蓝” ,一个“绿” ,但微妙之处在于译者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选用了同“碧”这个意象艺术效果十分相近的意象“blue” 。这就是翻译补偿法中的“功能替代法”。同时用“heartbreak blue”来译“伤心碧” ,不仅忠于原文,而且在用语上达到了双重强调的目的,符合英美读者的欣赏习惯;第二句可分两段:A cluster of mountains cool is tinged with heartbreak blue(寒山一带伤心碧) ,这里运用“变序法6(P75)” ,将cool mountains 调个头,

10、变成 mountains cool,是为使它同句尾 blue 相呼应:u:这个长元音在英语中常出现在表示“阴沉” 、 “阴郁”的词中,如 gloom,doom,loom,brood等等。这是通过读音加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忧伤感” 。如此两行译文一出,原词中行人之远与思妇伫望之深,尽在言中。4.2 音美:音韵的处理 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音乐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音符有节奏的流动。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重音韵节律之美,正如黑格尔曾说:“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或韵3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词藻还重要” 。鉴于这一点,在诗词的英译中也绝不可忽视对音韵的处理。在音

11、美方面,古典诗词中的乐感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押韵来流露的。尽管当前在诗词翻译界也有新诗体派,即散体派,但其诗行长短、顿数多少,都没有规范,韵式也不受原诗制约,因而很多译者还是主张以押韵来实现诗歌的音韵美。笔者经过研究,认为原文的押韵在译文中是完全可以再现的。如韦承庆的南行别弟:“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 Coolly,cooly the river long rolls on; Sadly,sadly for a far place Im bound.Our deep regret is shared by flowers blown,Off which fall mu

12、tely,mutely on the ground.这首五言绝句的翻译除了注意用隔行亚运和一轻一重的抑扬格来再现原诗的押韵之美和节奏之美外,还采用了以重复译重复的方法,以“coolly,cooly”和“sadly,sadly”来译原诗中的“淡淡”和“悠悠” ,使得译诗仍然保持了原诗的叠字之美。更可贵的是,译诗创造性的将原诗的末句中的“无声”二字也译为叠字“mutely,mutely” ,除了使译诗在节奏上更和谐外,还渲染了一种淡淡的离愁,在这一点上,译诗甚至深化了原诗的意境。许渊冲说:“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 ,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 ”押韵若用得得当能增

13、强译文的感染力。如李后主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How much sorrow,pray,can a person carry?Like the spring torrent flowing eastward without tarry. “without tarry”表现了江水不断东流,与上句 carry 构成押韵,十分有力,使人感到“愁”在诗人身上压得多重。4.3 形美:形式的把握诗词的形美,即诗句、词句在对仗和格律上都长短一致、工整对称。既易于体现音韵之美,又有助于传达意境之美。工整的对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也大量运用,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

14、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七律通篇对仗 ,曾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许渊冲将这首诗译为: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 its waves hour after h

15、our.Far from home in autumn,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After my long illness, 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Living in hard times,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Pressed by poverty, I give up my cup of wine.译文中每两行之间都尽量做到语词和句式的对称,尤其是第三行与第四行的几乎完全对称, “无边”对应“不尽” , “落木”对应“长江” , “萧萧”对应“滚滚” ,译文用boundless 极恰当地传译出了“无

16、边”壮观的景象和浓深的秋意,用 endless 传神地译出了长江之水的浩淼深邃。对于原文而对叠字“萧萧”和“滚滚” ,译文同样以叠字译叠字,恰好 shower 与“萧”发音相似,又与 hour 构成押韵,声形兼得,加强了摹声的效果。整篇译文完整地保留了原诗的形式美,整体或细节上皆见细腻,又一次完美地体现了原诗的音韵美和形式美。4参考文献1许渊冲.学要敢为天下先J.中国翻译,1999,(2).2许渊冲.译的艺术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3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6郑海凌.文学翻译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